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4.03.17
別花冤枉錢!葡萄糖胺對預防膝關節軟骨退化無效
當你發現上下樓梯感到吃力、走或站膝會痛、關節僵硬等,這些可能就是關節炎或關節開始退化的警訊!而現代人也幾乎都有「預防更勝於治療」觀念,當一提到照顧保養關節,大家很快會聯想到曾看過「葡萄糖胺」的相關產品電視廣告,許多知名品牌如:維骨力、固樂沙敏、紐力活等都是在藥局相當熱銷的產品。
但是最近一項美國亞歷桑納大學的研究卻發現,葡萄糖胺對於減緩膝關節軟骨退化並沒有幫助,無法減輕疼痛或改善膝蓋骨髓病變。
研究團隊進行一項雙盲對照試驗,招募201位單膝或雙膝都輕微至中度疼痛的參與者加入試驗,參與者平均52歲、BMI值29kg/m2,超過半數為女性。研究將他們隨機分為每日服用1,500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及安慰劑兩組,研究進行六個月,並以核磁共振評估參與者的膝關節軟骨損害程度。最後發現服用葡萄糖胺對減輕軟骨損害沒有幫助,甚至是在使用安慰劑群體身上,骨髓病變才有出現改善情況,反而葡萄糖胺並無相同效果。
不過研究也承認由於膝關節軟骨惡化程度不明顯,因此無法偵測出葡萄糖胺組與安慰劑組兩者的明顯差異,這是研究侷限,未來應該有更長時間或更大的研究繼續深入瞭解。而為何某些人服用了葡萄糖胺後疼痛可以獲得減輕,有評論回應則指出這是由於糖類對這些人可能有止痛效果。
資料來源:關節炎與風濕病醫學期刊(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read more

2014.03.13
小心!果汁跟含糖飲料一樣不健康?!
你愛喝果汁嗎?是否認為比起含糖飲料,果汁是更為健康的飲品呢?如果對你而言,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得注意囉!近來有不少醫學專家指出:由於含糖量高,果汁其實和汽水、蘇打這類含糖飲料一樣糟糕。
不少人將果汁與果昔視為一個可以替代含糖飲料的健康、低糖選擇,但是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學者Sattar教授與Gill博士反駁這樣的說法。Sattar教授指出,果汁的含糖量與能量稠密度其實與含糖飲料相似,舉例來說:250ml的蘋果汁差不多含有26公克的糖與110大卡的熱量,與同份量的可樂含有26.5公克的糖與105大卡的熱量事實上相去不遠。
一杯果汁所含的糖實際上比一份水果還要來得多,但是,許多水果當中所含的好物質,像是纖維質,卻不會出現在果汁中,即使有,分量也非常稀少。另一方面,雖然果汁含有含糖飲料所沒有的礦物質與維他命,但是,這些營養成分的含量並不足以抵銷過度飲用果汁對新陳代謝系統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直接大量攝取水果不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是,若是大量飲用果汁,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便會增加。兩位學者也經由實驗證實,雖然葡萄汁已被證實富含抗氧化成分,但若體重過重的成年人連續3個月每天飲用500c.c.純葡萄汁,會產生胰島素抵抗與腰圍增大等問題。
因此,他們呼籲英國政府修改一直以來推行的「天天5蔬果」國民健康守則,將果汁從蔬果攝取的方式中排除,因為那會使民眾視果汁為健康的食物,不需要加以限制。同時,他們也力勸食品廠商改進產品的包裝標示,提醒大眾每日飲用果汁應適量,一天最好不要攝取超過150c.c.
的果汁。
資料來源: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 read more

2014.03.12
醫學研究普遍仍招募太少女性受試者
美國在1993年已制定準則要求接受美國國家衛生院所補助的臨床試驗研究須包含女性受試者,上月中美國FDA新藥品藥物評估與研究辦公室副主任Kweder也發佈一篇文章表示,FDA一直持續關注藥物的性別差異反應,並要求藥廠應將藥物安全資訊放進藥物標示上。
然而,近日在波士頓舉辦的婦女健康議題國家高峰會上,美國波斯頓婦女醫院的Paula
Johnson博士發表的一篇報告卻指出,雖然現今已有較多的女性加入臨床試驗,女性健康議題也已超越生殖健康範疇,但男女之間的落差依舊存在,科學界仍然不甚重視婦女健康。
以下為報告中所呈現的數據與發現:
1.
在美國,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因的首位,但心血管的臨床試驗參與者女性卻佔不到三分之一,有女性受試者的試驗中,也只有三分之一有呈現針對特定性別的結果。
2.
憂鬱是女性疾病的主要因子之一,但與焦慮與憂鬱有關的藥物的動物實驗中包含雌性動物的比例不到45%。
3.
非吸菸人口中罹患肺癌的病患,女性與男性癌症表現並不同,但肺癌研究卻常忽略對性別的分析。
4.
女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為男性的兩倍,雖然一般認為這可能只是因為女性的壽命較長所形成的差異,但男女荷爾蒙可能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卻尚未被深入討論。
Johnson博士認為應提高準則規範的強制性,並呼籲包括政治、科學及商業各領域的領導者應努力將性別差異放進研究中,同時我們也應提高女性的自覺程度。研究還建議要增加藥物與儀器的臨床試驗的透明度,一旦未納入足夠女性受試者,這樣的臨床試驗即應被拒絕。
加州大學Lynn
Gordon博士也認同將女性納入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她表示雖然由於女性每月的荷爾蒙變化、以及懷孕、對胎兒的安全性考量,研究傾向不願納入孕齡女性為受試者,但是,一定還是須要對此族群進行研究,我們才會瞭解藥物在這些女性身上的反應。
資料來源:HealthDay
+ read more

2014.03.07
婦團呼籲制訂「生產風險補償條例」讓婦女安心生產
從2000年起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女團體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迄今已逾10年,衛生署在2012年終於推出「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但這個三年計畫在今年年底期將屆滿,將是面臨存續與否的關鍵時刻。
婦女團體希望生產事故的補償機制能夠延續落實,然而,試辦計畫進行了兩年,浮現一些根本的問題,包括計畫受制於經費來源為「醫療發展基金」,申請與受償的主體是參與試辦計畫的醫療院所,而非婦女;在試辦計畫推行後,雖然生產糾紛的訴訟大大減少,但是由於相關通報及檢討機制並未確實執行,同時,案件審查時,並不作事故的評鑑,所以,未能達成「有效改善、促使醫療品質提升」之計畫目的。
目前衛福部雖然已針對醫療事故補償機制提出制訂「醫療糾紛處理與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並將生產事故之補償納入。但是,婦女團體認為,婦女生產與生病不同,應由國家出面保障婦女的生產風險,所以生產事故補償機制應獨立並優先於一般醫療事故的處理。
因此,今(7)日台灣女人連線、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及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一同發起連署行動,呼籲國家應儘速建立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編列預算設計補償基金,營造一個友善、安全的生產環境,落實婦女團體多年來的理念及馬總統2008年的政見,並作為未來其他醫療事故補償機制之先驅政策。
+ read more

2014.03.07
制訂「生產風險補償條例」 婦女生產安心
2014-03-07
從2000年起台灣女人連線與婦女團體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迄今已逾10年。2008年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將「編列生育風險處理預算」納入參選政見。直到2012年衛生署終於推出「鼓勵醫療機構辦理生育事故爭議事件試辦計畫」,回應婦女團體與馬總統的政策訴求。這個三年計畫在今年年底期將屆滿,婦女團體希望生產事故的補償機制能夠延續落實.然而,試辦計畫進行了兩年,浮現一些根本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必須透過立法才能解決。因此,婦女團體要求制訂「生產風險補償條例」,讓婦女生產安心!
試辦計畫的問題:沒有法源規範,形同撒錢
首先,計畫沒有涵蓋所有的婦女。受制於經費來源為「醫療發展基金」,申請與受償的主體是參與試辦計畫的醫療院所,而非婦女,導致某些狀況下發生的生產事故,婦女無法得到補償,尤其是偏鄉婦女,例如:在醫療院所以外的場所生產、就診的醫療機構未加入試辦計畫等等;其次,雖然在試辦計畫推行後,生產糾紛的訴訟大大減少,但是由於相關通報及檢討機制並未確實執行,同時,案件審查時,並不作事故的評鑑,所以,未能達成「有效改善、促使醫療品質提升」之計畫目的。
因試辦計畫沒有法律授權,政府無法編列公務預算設立基金,使受償主體回歸到所有的婦女;因為沒有法律授權保障,醫事人員不敢據實以報,無法得到真相;因為沒有法律授權,無法強制醫療院所落實事故通報及建立除錯機制。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沒有立法,導致補償機制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而計畫屆期後的存續亦充滿不確定性。
「生產風險補償機制」應與「醫療事故補償機制」脫勾
雖然目前衛福部已針對醫療事故補償機制提出制訂「醫療糾紛處理與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並將生產事故之補償納入。但是,我們認為,生產事故補償機制應獨立並優先於一般醫療事故的處理,因為:
一、生產和生病不同。女人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但是生產並不是沒有風險,國家應當要出面,保障女人生產的風險;
二、近幾年來,「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的問題,而產科凋零、生產過度醫療化、生產的安全及品質堪憂。
制訂「生產風險補償條例」,設置生產風險補償基金
國家應儘速建立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編列預算設計補償基金,當生產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補償婦女,使婦女免於糾紛或訴訟的二度傷害;同時建立除錯配套措施,避免防衛性醫療,提升醫療品質,降低生產事故、減少醫療糾紛,以營造一個友善、安全的生產環境。
因此,為了保障婦女的健康權益,我們要求將「醫療糾紛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中,較具社會共識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與補償部分脫鉤處理,其中補償部分則儘速訂定「生產風險補償條例」專法,以取代現行臨時攤販式的試辦計畫,落實婦女團體多年來的理念及馬總統2008年的政見,並作為未來其他醫療事故補償機制之先驅政策。
記者會出席名單: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何碧珍(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秘書長)
簡舒培(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理事)
吳宜臻(立法委員)
+ read more

2014.03.06
同樣都是醫生 女人做的家事還是比男人多!
一般人可能期待在教育程度愈高的家庭中,家務勞動的分工會愈趨向平等,但最近一項密西根健康系統大學研究卻指出,雖然家中夫妻倆人都有忙碌的工作,但似乎大家對於男人與女人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仍有不同的期待,這因此導致女性學術醫師的職涯成就不如男性同業。
這項研究詢問了1,000位獲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頒發職涯發展獎項的醫師有關時間分配與家庭責任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男醫師的配偶沒有工作或兼職工作的比例是女醫師的四倍以上,女醫師的配偶大部分都有全職工作,但男醫師的配偶則相反。而且,在有小孩的醫師中,每週男醫師比女醫師的工作時數要多出7小時、進行家務勞動及育兒活動則少12小時。
研究主要作者Jagsi博士認為,這反映出我們仍有些下意識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不願改變,然而,在醫學領域一旦女醫師被認為是較有彈性的而犧牲掉自己的研究時間,那麼將會影響她們在學術上的成就與發展,阻礙她們在該領域取得領導者的地位。
研究建議可以透過一些方式改善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對立關係,例如:在會議場所提供托育服務、建立基金支持參與會議的旅行期間有褓母協助、或補助清掃、煮飯等家務工作的支出等,這些都會對家庭與工作有同樣的幫助。研究最後表示,醫學應該要是一個讓男女都能有相同成就、女性也可以成為模範榜樣的環境。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