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吃維他命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嗎?
2014.03.04
吃維他命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嗎?
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PSTF)去年針對營養補充品發佈一項指引草案,提及目前有關維他命及礦物質補充品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證據仍不足,所以該單位不提出任何支持或反對的建議,但明確反對服用β胡蘿蔔素來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日前已將該指引內容定稿發佈。 確定版本的指引內容包含下列重點: 1. 綜合維他命、單一與配對的營養素可否預防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缺乏足夠證據,因此未提出支持或反對意見。 2. β胡蘿蔔素因缺乏效益,且會增加吸菸族群肺癌罹患機率及死亡率的風險,因此不應作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之用。 3. 維他命E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缺乏益處已得到足夠的證據支持。 4. 維他命與礦物質營養素對健康相當重要,但維他命補充品的效益仍然不確定,因此建議民眾應盡量從食物中攝取,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無脂肪或低脂飲食與海鮮。 5. 最後,對特定族群來說,某些營養素仍然會是有益處。這次的建議僅適用於一般無營養缺乏問題的健康成年人,準備懷孕的婦女及孕婦則不包括在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2014.03.04
女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有年輕化的趨勢
    台大醫院內科潘建廷、張博淵醫師  編譯 隨著時間及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大眾,不論是男是女,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入院的比率近年來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然而一份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指出,在這個省份裡,年齡小於56歲的女性族群當中,在2000到2009年間,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以每年1.7%的速率增加1此外,在較年輕的族群中,與男性相比,年輕女性也有較高的出院後三十天內的死亡率。    很有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作者在研究裡面假設:年輕女性的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率會上升的原因與她們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的惡化有關,這些風險因子包括:肥胖比率的上昇、抽煙、高血壓以及糖尿病。    然而他們也指出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年輕女性因為急性心肌梗塞入院的比率增加,是由於近年來無論是醫療提供者或是患者本身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了解增加,以及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更有警覺而更能儘早求醫治療。』   目前對於女性的死亡比率及風險增加,其背後的原因仍然不清楚。雖然已經有很多的研究探討共存疾病、臨床上的表現及特色、及急性心肌梗塞後的照護對於性別差異的影響;然而,即使在矯正過這些我們所認為的可能造成影響的因子之後,年輕女性仍然有較大的早期死亡率。也因此可見,對於傳統的風險因子評估及分析並沒有辦法解釋性別的差異,尤其是在ST波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更是如此。(註: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種,常代表著全層的心肌壞死)   對於這些性別差異,也有學者提出一些其他的原因及看法,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患者中出現非典型症狀的比率較高。或是女性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的辨識及表現較晚。但這些並不足以完整地解釋性別差異造成的死亡率差距。有一些新的研究指出,一些非傳統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也許會對於女性急性心肌梗塞的較差預後做出解釋,例如憂鬱症以及整體的健康狀態。』    作者及研究人員也指出,他們所做的研究是來自於過去累積的數據,在分析上對於許多影響因子、藥物使用,以及再灌流治療缺乏更進一步的資訊及釐清。此外,這項研究並沒有針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分類做出區分,以及沒有納入到院前死亡的患者,都限制了這項研究的解讀。    但是,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各個生理及病理的方面確實都被觀察到,並且持續地被科學家們研究和分析。雖然至今我們仍無法明確地告訴大眾,何者才是影響最大的因子。然而,積極了解問題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這項研究提醒民眾,許多疾病是男女有別,而急性心肌梗塞也是如此3。如同研究者在文中所提到的,『這些發現,突顯了我們對於年輕女性族群在急性心肌梗塞的預防、發生、處理、和改善預後的努力上,是多麼急需改進。』     資料來源:婦女健康期刊(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參考文章:   1. Izadnegahdar M, Singer J, Lee MK, et al. Do younger women fare worse? Sex differenc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early mortality rates over ten years.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2014;23:10-7.   2. Douglas PS, Ginsburg GS. The evaluation of chest pain in wo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6;334:1311-5.   3. Papakonstantinou NA, Stamou MI, Baikoussis NG, Goudevenos J, Apostolakis E. Sex differentiation with regard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62:4-11.      
+ read more
男性睪固酮療法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2014.02.26
男性睪固酮療法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指出睪固酮療法會增加男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目前正在評估更多資料中,未來評估工作完成後將會再發佈最後結論與建議。   睪固酮是對男性成長及雄性性徵發展很重要的一種荷爾蒙,在美國FDA僅核准睪固酮產品可用在因疾病或醫療狀況而致缺乏或低睪固酮濃度的男性身上,例如:因基因問題、化療、或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出現問題而導致睪丸無法製造睪固酮者。而睪固酮產品種類包括外用凝膠、透皮貼劑、口腔黏膜遞藥及注射方式。   美國FDA這次發佈這項訊息主要依據兩項研究的結果:第一項研究在平均60歲以上男性身上發現服用睪固酮會增加30%的中風、心臟病及死亡風險;另一項觀察性研究則發現,在服用第一次睪固酮處方後的90天,65歲以上及有心臟病病史的65歲以下男性,心臟病風險增加了2~3倍。   美國FDA表示,睪固酮產品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仍在評估中目前未有結論,提醒病患不要在沒有與醫師的情形下自行停藥,醫師也應斟酌藥物的效益是否大於其風險,並按照仿單標示開立處方。     資料來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 read more
『女性威而鋼』在美申請核准之路困難重重
2014.02.25
『女性威而鋼』在美申請核准之路困難重重
  男性威而鋼(Viagra)早在1998年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相較於外界對如何重振男性雄風的高度關注,女性有性功能障礙問題卻遲遲無法獲得解決,美國婦女團體質疑美國FDA明顯有性別偏見,阻礙女性威而鋼的合法。   2008年曾有研究指出12%女性有性障礙問題,最常見的是性慾減退症(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症狀常是因不明原因毫無性慾。其實最早在1970年代女性的低性驅力就已被研究,但治療發展卻始終比男性治療藥物要慢,曼徹斯特一般醫院中年婦女健康計劃執行長Shirfren表示,男性面對的主要是勃起障礙,但沒有低性慾問題,而女性卻是剛好相反,使得女性性障礙問題顯得複雜。   目前美國FDA已核准24項男性性障礙治療藥物,但女性若有相同障礙卻是連一項藥物都沒有!12年前藥廠就開始研發有女性威而鋼之稱的粉紅小藥丸flibanserin,原先它是被用來治療女性憂鬱,結果發現對憂鬱症無效,反倒能夠催情。但2010年美國FDA以flibanserin未能達到有效的標準為由否決其申請核准,2013年flibanserin欲二度闖關,這次卻又因FDA認為其僅能「些微」提高女性性滿足程度,而再次申請失敗。美FDA去年12月還要求藥廠Sprout Pharmaceuticals須再提供藥物引起睡意可能對女性性驅力影響的安全性資料,藥廠也表示將配合。   2013年的申請失敗後馬上引來各界婦女團體同聲撻伐,批評美FDA沒有資格與立場決定女性性滿足提高的程度多少才是好的,這應該是要留給婦女與醫師去討論的問題,藥廠也認為即使性滿足程度只是「些微」提高,仍然是有意義的。有婦女團體表示,比起男性威而鋼,要核准女性性治療藥物顯然過程充滿更多的障礙,未來的一年將會有更多關注婦女生育健康的團體也加入這個討論如何滿足女性性生活的對話行列之中。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      
+ read more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2014.02.21
加拿大研究:每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
  關於乳房攝影檢查是否對降低乳癌死亡率有幫助的爭議未曾停歇,而對它的利弊討論所關注的面向也不同,日前又出現一項加拿大大型長期研究指出,40-59歲的婦女每年進行一次乳攝並沒有降低乳癌死亡率,再度引起各界討論聲音。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自1980年開始在加國15個篩檢中心近9萬名40-59歲婦女。研究將這些婦女採隨機分配分為進行乳攝與沒有乳攝兩組。進行乳攝者每年檢查一次,檢查五年。   研究表示,研究中的乳攝偵測到許多是較具侵入性的乳癌細胞,而雖然有進行乳攝的患者存活時間比沒有乳攝的病患長,但最後有無接受乳攝的兩個群體在研究追蹤25年之後的死亡數字卻是差不多一樣的(3250位乳癌患者500位死亡:3133位乳癌患者505位死亡)。此外,22%乳攝偵測出疑似為癌細胞(偽陽性結果)被過度診斷,因而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研究表示,40年前乳癌治療還沒有那麼進步,所以乳攝對乳癌防治工作上有非常大的助益,但現今由於乳癌治療已經發展到相當進步的程度,因此乳攝角色的重要性已不再像以往。不少評論也都認為近年來乳癌死亡率的下降應該歸功於治療的進步,使得不論用什麼方式被確診罹患乳癌的病患都可以活下來。認同此研究論點的其他評論也關心過度診斷可能造成病患不必要的焦慮問題。   不贊同此研究論點的聲音則認為乳攝並非完全只跟存活率延長有關,提早透過乳攝發現早期的癌細胞,病患就能不必接受太多的化療與手術,將可提高生活品質且乳房外形也不會因手術受損,再者,乳攝的放射劑量很低,並沒有導致癌症的疑慮。   美國放射醫學會(ACR)則批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是二手的乳攝儀器,品質在今天根本無法通過檢驗,且儀器操作的檢驗師也沒受過乳攝的專業訓練,偵測到的乳癌細胞都是已經太大。但對此質疑,這項研究也反駁表示儀器都達到現今要求的標準,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是某些有利益衝突的團體所不願見到的,但希望政府決策者能重新慎重考慮未來的乳癌篩檢政策。       資料來源:BMJ OPEN      
+ read more
女性中風過後生活品質比男性患者差
2014.02.20
女性中風過後生活品質比男性患者差
  心血管疾病治療發展的進步使得與十年之前相較有更多的人在發生中風後仍能安然度過存活下來,而這雖然是件值得欣喜的事,但日前一項美國研究卻發現男女患者的預後情形大不同,女性明顯比男性較可能出現不舒服等症狀。   美國Wake Forest Baptist醫學中心針對1,370位56-77歲曾發生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男女病患資料,進行預後情形的性別比較與分析。研究在病患罹病後的第三個月及一年評估其生活品質,評估項目包括行動能力、自我照護能力、每日活動量、是否憂鬱/焦慮及疼痛感。   最後的結果發現,在罹病後的一年時間之內,女性的生活品質比男性要差,即便已考慮社經狀況、中風嚴重程度與失能變項,情形也仍未改變。女性在罹病後的第三個月最常出現的問題包括行動能力差、感覺疼痛/不舒服、憂鬱/焦慮,尤其以75歲以上的族群在這些問題上出現性別差異的情況最明顯;在罹病後一年情形同樣不變,但男女間的差距有縮小。   研究還分析到底是哪些因素影響造成性別差異,結果發現年齡、種族及婚姻狀況是最主要的三大原因。最後研究認為,醫師與其他健康照護提供者應該要重視病患生活品質的問題,盡力發展針對特定性別的介入治療與篩檢工具,使病患能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