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4.01.23
曬曬太陽有益心血管健康
許多女性為了讓皮膚白皙會選擇塗擦防曬產品或穿戴遮陽衣物、甚至盡量不外出,同時,日照也是導致皮膚癌的最主要風險因子,因此有一部分的人會盡量避免受到日曬,但是最近一項英國研究卻提醒大家,事實上出門曬曬太陽對控制血壓有很大幫助,將可以降低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
高血壓會引起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病等嚴重疾病,目前全球有30%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臟病所致,在台灣,心臟病也居男女十大死因的首位。在一些人身上,高血壓也會造成動脈瘤、動脈窄化或視力受損問題。
這項研究讓24個正常血壓的參與者暴露於具紫外線A的日照燈,暴露量大概等同於在日光下30分鐘,結果發現儲存於人體皮膚最上層的一氧化氮會對日光產生反應,使氧化物可以進入血液中,血管變寬,如此一來血壓就會降低,一旦血壓下降,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也將隨之減少。研究顯示,適量暴露於紫外線可使血壓下降2~5毫米汞柱,但未來研究還須進一步瞭解暴露的程度到多少能真正降低心臟病風險。
研究最後表示,這個結果並不是要鼓勵人們去做日光浴或使用日曬燈來使血壓降低,而是提醒民眾在預防皮膚癌與維持心血管健康之間應取得一個平衡,因此建議還是要適度走出戶外曬曬太陽對健康才是最好的。
資料來源:研究皮膚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 read more

2014.01.22
中年男性喝太多酒 小心腦袋退化提早發生
過去有不少研究都顯示適量小酌幾杯對健康無害,但豪飲而無法自我節制對身心都會造成負面影響,長期過量飲酒尤以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嚴重將引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疾病。最近英國則特別針對過量飲酒對腦部功能的影響進行研究,發現男女相比較,中年男性常牛飲酒精將會提早發生腦力衰退的時間。
這項研究分析英國5,000位男性、2,000位女性公務員的資料,這些參與者在1997-1999年間加入研究時年齡約44-69歲。研究在一開始先評估這些參與者的飲酒習慣及腦部記憶力、執行能力,之後研究進行的十年期間,又再評估過兩次。評估執行能力的測驗主要針對幾項思考的技能,例如:論證能力、專注力、問題解決能力。
研究定義重度飲酒為每天喝下36公克以上的酒精,如以不同酒類表示:約25ml的烈酒4~5杯、2品脫的啤酒、175ml的紅酒2杯。研究的結果顯示,每天如果只喝下低於20公克的酒精並不會對腦部記憶力與執行能力造成傷害,但每天超過36公克以上,腦部將會比輕度或中度飲酒者提早1.5~6年開始退化。不過研究在女性身上並未發現相同狀況,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女性的重度飲酒者非常少。
研究主要領導Simon
Ridley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對指出可能影響記憶力衰退或失智症的因素非常重要,不過其中直接的因果關係尚無法從這項研究得到證實,未來應朝此方向繼續深入研究,將會有助於找到預防失智的最佳方法。此外,研究也提醒,除了不飲酒過量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健康均衡的飲食、注意血壓與體重的變化、以及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都會幫助減緩腦力退化。
資料來源: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 read more

2014.01.21
汙名肥胖真的能達到警惕胖子的效果嗎?!
如果在你看完一篇描述胖子在工作場所可能會遭到的歧視的文章後,有人為你準備了豐盛的點心,邀請你享用,你會怎麼做呢?是否會因為稍早獲得的資訊而有所警惕,因而選擇克制自己的食慾呢?
上述情節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教授Brenda
Major所設計的一項實驗,結果發現,那些媒體不斷散播的關於肥胖的污名-諸如懶惰、意志力薄弱、自我放縱、影響健康等-不但無助於嚇阻人們進食,進而幫助維持身材,反而很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事實上,相較於自認為體重正常的女性,自覺過重的女性在接收到這些關於體重污名的論述後,反而更沒有能力控制自己進食。
研究團隊原本預期:自認為有肥胖問題的受試者會因為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而減少進食,沒想到,這些受試者依然吃得較多,而且,都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變得較差。
這個研究說明,大眾媒體將肥胖描述成為一種當代疾病,並且暗指肥胖僅不過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問題,這些都使得擁有過重問題的人感到更加無助,並且對於他們的進食行為感到更加失去控制。
過去的研究曾發現,有過重問題的人會因為擔心體重的污名,因此感到自我控制感低落,並且感到壓力。而亦已有研究證實自我控制感低落與壓力是造成暴食的兩大主因。Major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研究結果足以解釋為何讓自認為過重的人至於肥胖污名的訊息中反而會使得他們吃的更多。
Major強調,從心理層面而言,這些伴隨著體重而來的汙名是非常不健康的。她建議往後在討論肥胖議題時,應該將焦點放在良好的健康與運動兩個層面,較能為遭遇肥胖問題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而不是一昧的強調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她同時也指出,雖然BMI值過高確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最近一項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輕微過重的人反而能夠活得比體重正常或過輕的人來得久。只可惜這項訊息並未受到大眾媒體的注意與重視。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read more

2014.01.20
日本出現疑服用避孕藥「悅姿錠」引發血栓致死
日本厚生勞動省17日發佈消息表示,接獲3起疑似服用避孕藥「悅姿錠」(YAZ)出現血栓並致死的案例,呼籲醫療機構及相關人員注意。
厚勞省指出,去年2-12月間3名女性服用「悅姿錠」舒緩經痛,結果出現肺動脈、腿靜脈等血栓症狀,隨後死亡,不排除是藥物的副所用。這3名死者年紀在10多歲-40歲之間,當中1名20多歲女性服藥兩天後出現頭痛情形,13天後死於腦血栓症。
厚生省已發出用藥安全警告訊息,提醒女性服用悅姿錠後,若突然出現腿部疼痛、呼吸困難或手腳麻痺等狀況,應盡速就醫,醫師也應告知病患立即停止服用。此外,厚生省也要求生產販售悅姿錠的拜耳藥廠要在藥品仿單上加註「有死亡風險」的警語。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悅姿錠」為含drospirenone成分的避孕藥,
目前「悅姿錠」在台灣是核准上市之藥品,但核准之適應症並非治療經痛,而是避孕藥的一種。2012年4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就曾發布新聞表示該類避孕藥會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台灣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局自93年起也已多次發布公告及新聞稿,提醒醫療人員及婦女需注意血栓形成之風險,該成分藥品之仿單也均已載明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等警語。因此,正在服用「悅姿錠」及有用藥需求的女性,應經醫師評估健康狀況與用藥風險後再審慎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藥物。
參考資料:優活健康網
+ read more

2014.01.17
以胸痛症狀診斷女性心臟病不可靠?
胸痛一般被視為心臟疾病主要的症狀之一,但去年曾出現一項研究指出部分5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心臟病患從未有過胸痛症狀,所以若以胸痛來診斷女性是否有心臟病將對這些女性的健康相當不利。
日前又有一項研究也認為,女性因心臟病出現的胸痛症狀,跟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嚴重胸痛難以區隔,建議醫師應使用具體的診斷工具才可做出正確診斷。
這項瑞士研究分析2,500位男女因胸痛掛急診就醫的資料,有22%的男性最後確診為心臟病,而女性部分卻僅有18%。研究者進一步再整理當中所有女性的34種胸痛特徵,最後發現雖然心臟病的胸痛與其他胸痛有些許差異,但這些差異由於過於微小,以至於難以支持胸痛可以作為早期診斷女性心臟病的判斷標準。研究表示,女性比較常經歷的其他心臟病症狀是呼吸短促、暈眩、嘔吐、背部、脖子或上下顎的疼痛。並建議應以心電圖及心肌肌鈣蛋白檢測才是最客觀、正確的診斷工具。
不過有些醫師則回應認為,這個研究結果確實對醫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訊息,但如果女性忽略胸痛症狀的警示,也是可能造成延遲就醫的問題。Nieca
Goldberg醫師就表示,出現症狀只是提醒民眾應趕快就醫,但醫生要確診病患有沒有心臟病並不會只倚靠胸痛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因此女性如果一旦出現胸痛症狀,還是應該盡快就醫。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4.01.16
遠離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小撇步:多吃堅果與高纖食物、...
吃對的食物以及維持不間斷的運動習慣,是永保健康的一貫原則,最近又有三項分別指出,多吃堅果類、含豐富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走路,可以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風險。
第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約16公克杏仁、巴西堅果、開心果及胡桃的人,肥胖的機率比吃得少或都不吃的人降低37-46%。常吃堅果者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在比例上也較少,連帶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就會比較低,研究指出,每週攝取32公克的堅果類,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因此減少7%。
研究指出堅果類含有豐富的非飽和脂肪,屬於好的脂肪,而且還有其他對健康有益的營養素與植物化學成份,同時堅果中的高蛋白成分會讓人容易有飽足感,就會少吃其他不健康的食物,減少發胖的機會。
另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則指出,每天只要攝取7公克穀類及蔬果的纖維,就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建議可攝取以下份量的食物:1.5杯的燕麥餐、1.25杯小麥穀物、兩片全麥吐司、1顆大梨子、1杯覆盆子、半杯黑豆。
最後一項同樣是英國的研究,發現第二型糖尿病前期的成人每天走路2,000步,之後得到心臟病的機率降低了10%,若每一年將每天走路的步數再增加2,000步,則該機率又可再多降低8%。且這樣的效益是不受體重或一開始的活動量所影響,這項訊息對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防治相當重要。
資料來源:PLOS ONE期刊、刺鉻針期刊(The
Lancet)、英國醫學期刊(BMJ)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