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所生下的新生兒健康風險較高
2014.02.07
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所生下的新生兒健康風險較高
    根據Adelaide大學近期所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經由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懷胎產下的嬰兒發生死產、早產、體重過輕或早夭(出生後28天內死亡)的機率較高,大約是自然受孕出生嬰兒的兩倍之多。   研究團隊蒐集並比對了南澳超過30萬筆的嬰兒出生資料,其中有4300筆來自透過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所產下的嬰兒,資料來源前前後後橫跨了17年。研究團隊期望能藉此了解胎兒及新生兒健康狀況與各種人工受孕療程-包括試管嬰兒胚胎植入術(IVF)、單一精蟲顯微注射( ICSI)試管嬰兒、排卵藥、冷凍胚胎-之間的關連。   研究結果發現,與未有不孕症且自然受孕的父母所產下的嬰兒相比,經由人工受孕所產下的孩子,有兩倍的機率是死胎或早夭;早產的機率則是兩倍以上;體重過輕的問題發生率則有三倍之多。   參與此研究計畫的Micheal Davies博士指出:根據研究結果,這些風險的發生機率會隨著父母所使用的人工協助生殖技術不同而有所改變。透過IVF技術生下的新生兒,在生產時發生上述風險的機率高於採用ICSI技術產下的新生兒。   ICSI技術使用冷凍胚胎雖可能免除所有前述可能發生的健康風險,但使用冷凍胚胎仍有會提高巨嬰症發生的可能性。   同時,這項計畫也首次將不孕但未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孕產婦新生兒資料拿來與自然受孕出生的嬰兒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這些婦女產下的嬰兒有體重過輕現象的機率高達9倍;早產或是胎兒早夭的機率也有7倍之多。研究推測,這可能與這些不孕孕婦的健康狀況、或是她們使用過其他未被記錄到的協助生殖療法有關。     Davies博士說明,當前最需要的是對這些在周產期發生不良事件的孕產婦有更長時間的追蹤瞭解,同時,由於醫療科技不斷進步,相關風險的發生機率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而有所改變,未來的研究應涵括更多近年來曾被使用的各種療法,以提出更全面性的解釋。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多吃魚 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2014.02.05
多吃魚 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的罹患人數都正在逐漸增加當中,過重被視為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因此飲食與其他生活型態對糖尿病控制的影響扮演著重要腳色。   早先也有研究已指出,體重控制、運動及高血清亞油酸濃度,都與降低糖尿病風險有關連,但攝取魚類或長鏈omega-3脂肪酸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卻仍未有定論,尤其在歐美人口族群身上。   今年一月,一項由芬蘭的東芬蘭大學研究證實,人們血清中的omega-3脂肪酸濃度愈高,將可以幫助降低第二行糖尿病風險,而要攝取這類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就是魚類及魚油。   研究團隊觀察2,212位42歲到60歲參與者的血清omega-3脂肪酸濃度,發現其中有442人在近20年期間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其中血清omega-3脂肪酸濃度最高者,相較最低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減少33%。   而且研究對於維持吃魚的習慣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確有關連有了新的發現。如果要維持均衡飲食,每週至少應該2餐吃魚,特別是多脂肪的魚種,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的包括有鮭魚、虹鱒、白鱒、鯛魚、沙丁魚、鯷魚、鯖魚與鯡魚等。   糖尿病患者通常體內的油脂成份「三酸甘油脂」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偏低,不過,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則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因此可以預防糖尿病。   研究最後也建議,做好體重管理、增加運動量及均衡完整的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     資料來源:糖尿病照護期刊(Diabetes Care)      
+ read more
別輕忽!久坐不動對健康傷害大
2014.01.27
別輕忽!久坐不動對健康傷害大
  「要活就要動」雖然已是大家都聽到不想再聽的陳腔濫調,但它絕對並非只是一個你我隨口說說的道理而已,因為最近分別有兩項研究不約而同都以久坐不動對中老年成人的健康影響為題,指出久坐不動會提高女性提早死亡的機率、以及男性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   第一項進行12年的美國研究,分析50-79歲9,300名停經婦女的資料,發現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以上者,將比少於4小時者,發生全死因過早死亡的機率高出12%,死於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冠狀動脈心臟病也分別增加13%、21%及27%。   另一項包含84,170位45-69歲男性追蹤8年的美國研究則發現,無論參與者的運動量多寡,在工作時間之外若久坐超過5小時以上,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將提高34%。若再加上運動量過少,心臟衰竭風險的風險將是每天坐著少於2小時且運動量高的男性的兩倍。   過去大家會有一個假設,認為只要身形健康且活動力高,那麼即使你常久坐不動也不會有不好的影響,但由這兩項研究結果可以知道事實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久坐不動確實會對健康有害,研究並提醒大家別忘記坐太久要記得起身動一動!       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循環:心臟衰竭期刊(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      
+ read more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2014.01.24
飲食控制與運動,女性抗癌有撇步
  最近一項針對更年期女性健康狀況進行的大型調查研究發現:遵守、維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更年期婦女不僅擁有較低的死亡率,因癌症致死的機率也比未有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婦女少了20%。   這項結果來自於美國最大型的更年期婦女健康研究計畫,計畫主持人Cynthia Thomson博士與她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過去所蒐集之50~79歲的更年期婦女資料,總數目多達65,838人。並且參照來自於美國癌症協會的生活建議與指引,將所蒐集到的個案資料做分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維持健康生活習慣的更年期婦女除了整體的死亡率下降之外,罹患乳癌與結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有顯著下降,分別減少了22%與52%的發病率。   那麼,究竟這些癌症發病率下降的婦女是如何維持健康的呢?這分建基於營養學與體能鍛鍊的指引內容包含了下列4個重要的基礎:   1. 達到並維持健康的體重。   2. 多活動身體。   3.  多吃蔬果,養成健康、節制的飲食習慣。   4. 注意酒精的攝取,不應過量。   另外,除了上述4點,Thomson博士也提醒應戒除吸菸的惡習。   同時,研究團隊也發現:除了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差異之外,因人種不同,更年期女性的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也有所差異。從分析結果看來,亞裔、非裔美人與西班牙裔的婦女跟非西班牙裔的白種女性相比,不論是死亡率或是癌症發病率都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或許跟不同人種的行為與環境應變力產生的疾病成因不同有關。 除了這份研究外,近期也有其他相關研究發現適度的運動、養成走路的習慣等與降低乳癌風險密切相關。另外,關於飲食習慣的其他研究也得出多吃番茄有助降低乳癌的發生率、青春期少女攝取過量高脂肪食品較易罹患乳癌,以及抽菸可能使得癌症發生率變高等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      
+ read more
醫美認證金落漆  品質政府不保證?!
2014.01.24
醫美認證金落漆 品質政府不保證?!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吳宜臻今日召開記者會表示,2013年1月,衛生署為解決醫美亂象,宣布推動美容醫學機構認證,以提升醫療品質,並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鼓勵醫美醫療機構以自願參與的方式參加認證。政策實施已經一年,通過認證的醫療機構全台卻只有3%,即使是已通過認證的醫療機構,竟然還出現違法情事,衛福部卻誇言要提升醫療品質,民眾的醫療安全及品質難以保障!   政策推動無力 認證成效不彰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大約有800家醫美醫療機構,但僅有43家提出申請醫美品質認證,計有25家通過,亦即全台申請機構僅5%,通過的只有3%。不僅全台多所集團式經營的連鎖醫美診所如韓風、愛爾麗、元和雅等未見參加,連設有醫美中心的公立醫院都未積極配合國家政策,43家有從事美容醫療業務之公立醫院,僅有北榮、中榮及高雄榮總有取得認證。吳宜臻委員認為,由上述種種跡象顯示,醫美品質認證政策成效不彰,根本無法落實醫美醫療品質保障之承諾。   通過認證仍違法 品質安全沒保障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指出,更離譜的是,不但醫美認證通過家數寥寥無幾,就連已經通過認證的醫療院所,也出差錯!通過認證的醫療院所有2成(5家)違法施做未經人體試驗之療程(PRP);4成(10家)在網站上違法推出特惠活動或節慶專案廣告;另外,至少有2家醫療院所聘僱諮詢師違法提供醫療診斷,建議醫用者可執行之醫療方式。如果醫療院所連基本醫療法規和認證規範都無法遵守,怎能通過認證?又如何能保證醫療安全和品質?近日年關將近,有不少民眾可能會將年終獎金投入醫美療程,若連取得認證的醫療機構都無法信任,台灣整體的美容醫學環境與品質更令人擔憂!   對此,醫事司司長李偉強說明,醫美診所宣傳或施行PRP療程或美白針,皆已違反醫療法,專案優惠或促銷活動也已違反醫療廣告相關法規,針對通過的認證的25家醫療機構若有違法情事,經醫策會確認後將處暫時或永久終止認證。   醫美亂象充斥 政府應有積極作為   黃淑英理事長認為,政府推動醫美認證之立意良善,但從醫美認證這一年的落實情形來看,明顯違法之醫療機構卻可通過認證,顯示認證的審查機制有問題,有檢討與改善之必要;未來醫美認證政策能否擴大推展,提升醫美醫療品質,我們有極大的疑慮。對於當前醫美環境仍普遍存有違法廣告氾濫、諮詢師充斥、醫師未善盡告知義務等情況,台灣女人連線認為政府除了推動認證制度外,應有更積極的政策來進行管理,因此呼籲政府: 一、加強醫療機構違法稽查:落實違法廣告及聘僱非醫事人員提供醫療諮詢之取締,並提高罰則。 二、公布違法醫療機構名單:政府應公布違法醫療機構名單及違法事項,讓民眾得以評估選擇。 三、落實告知同意機制:政府應訂定醫美定型化合約及手術同意書範本,內容應包含審閱期及醫美技術說明書的提供,並落實醫師善盡告知義務,以確保民眾就醫權益。     同時,黃淑英理事長也呼籲民眾,若醫療機構有違法廣告或由諮詢師提供診斷建議之情事,務必拒絕消費,並主動向當地主管機關檢舉,以避免發生醫療糾紛,保障自身權益及安全。另,台灣女人連線為保障民眾就醫安全,落實對醫美政策的監督,有提供醫美不良事件申訴服務,若有民眾遇到相關問題,可撥打(02)3322-1340或來信TWL555@yahoo.com.tw。
+ read more
曬曬太陽有益心血管健康
2014.01.23
曬曬太陽有益心血管健康
  許多女性為了讓皮膚白皙會選擇塗擦防曬產品或穿戴遮陽衣物、甚至盡量不外出,同時,日照也是導致皮膚癌的最主要風險因子,因此有一部分的人會盡量避免受到日曬,但是最近一項英國研究卻提醒大家,事實上出門曬曬太陽對控制血壓有很大幫助,將可以降低心臟病及中風的機率。   高血壓會引起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病等嚴重疾病,目前全球有30%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臟病所致,在台灣,心臟病也居男女十大死因的首位。在一些人身上,高血壓也會造成動脈瘤、動脈窄化或視力受損問題。   這項研究讓24個正常血壓的參與者暴露於具紫外線A的日照燈,暴露量大概等同於在日光下30分鐘,結果發現儲存於人體皮膚最上層的一氧化氮會對日光產生反應,使氧化物可以進入血液中,血管變寬,如此一來血壓就會降低,一旦血壓下降,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也將隨之減少。研究顯示,適量暴露於紫外線可使血壓下降2~5毫米汞柱,但未來研究還須進一步瞭解暴露的程度到多少能真正降低心臟病風險。   研究最後表示,這個結果並不是要鼓勵人們去做日光浴或使用日曬燈來使血壓降低,而是提醒民眾在預防皮膚癌與維持心血管健康之間應取得一個平衡,因此建議還是要適度走出戶外曬曬太陽對健康才是最好的。       資料來源:研究皮膚科醫學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