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3.10.15
維他命D無助於維持停經女性骨骼健康
鈣質與維他命D能否能幫助維持骨骼的健康,不同研究針對不同劑量與搭配會得到不一致的結論,去年3月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所提出的結論是認為每日服用最高400IU的維他命D與1,000mg的鈣,並無法預防骨鬆性骨折的發生,且可能增加腎結石的發生機率。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則發現,對停經婦女來說,鈣可以改善骨骼健康,但維他命D補充品則無此效果。
骨代謝是身體汰換舊骨骼的自然過程,在年輕時,身體會再形成新骨頭以替代流失掉的部分,不過到了30歲之後女性的骨密度會開始下降,停經以後速度更會加快,骨質疏鬆便是因為換新的速度沒有流失得快所造成。
這項研究將159位停經婦女分為合併使用維他命D與鈣、每日服用1,200毫克的鈣、每日服用4,000IU的維他命D、以及安慰劑四組。研究測量骨代謝標記長達6個月,以瞭解這些補充品對維持骨健康是否真正有益。
結果顯示,每天服用鈣補充品顯著降低骨代謝的速度,但維他命D卻沒有同樣的效果。不過研究也提醒必須小心過量的鈣對血管健康可能造成的副作用,婦女應先向醫師諮詢相關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服用。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3.10.11
大豆蛋白、抗憂鬱劑無助改善攝護腺癌患者熱潮紅狀況
更年期女性因為體內荷爾蒙變化會出現熱潮紅、盜汗、燥熱等生理表現,這樣的症狀同時也在男性攝護腺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時可能會發生。日前一項美國研究指出,不像更年期女性一樣,大豆蛋白及抗憂鬱劑並不能改善這些男性患者的不適情形。
研究指出,攝護腺患者通常接受荷爾蒙療法降低雄性激素,以防止癌細胞因雄性激素刺激而成長,而當體內荷爾蒙發生改變時,生理會出現熱潮紅的反應,目前這些男性患者中約有80%會出現熱潮紅。因此,研究希望瞭解大豆蛋白及抗憂鬱劑能否減輕他們的熱潮紅狀況。
研究挑選120名46-91歲攝護腺患者,這些患者因接受荷爾蒙療而出現雄性激素缺乏情形。研究將抗憂鬱劑、大豆蛋白、安慰劑及奶粉以不同方式進行搭配,給予這些患者使用。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獨服用抗憂鬱劑或大豆蛋白,或者是將兩者併服,都對男性患者的熱潮紅狀況沒有明顯改善作用。
此研究結果說明了對更年期女性可能有用的治療,在這些男性身上相對來講效益卻比較低,未來應特別針對這群男性患者找出更佳的治療方法。
資料來源: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read more

2013.10.09
胰島素反應不佳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
一般來說,心臟病的發病時間,女性平均大約比男性晚10年,近日一項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研究試圖找出出現這樣性別差異的原因,結果發現有可能是男女對胰島素反應性降低後,生理出現不一樣程度的補償作用,使得年輕女性的相關併發症較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才沒有提高。
胰島素是一種幫助將葡萄糖從血液轉化移入細胞的荷爾蒙,一旦當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不好時,無法使葡萄糖充分進入細胞利用,就表示發生「胰島素抵抗」,將會提高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項研究檢視468位女性及354位男性的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50歲以下的參與者中,女性比男性的血壓、空腹血糖濃度低。所有女性參與者的三酸甘油脂及血脂也都比男性低。
研究結果發現,當50歲以下的男女有相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問題,女性會比男性出現較少的併發症,然而,女性生理上具有的這項保護能力卻在50歲之後就會消失。這顯示年輕女性獨具可以抵銷胰島素抵抗副作用的能力,研究認為這可能可用來說明了為何女性的心臟病發病時間比男性較晚。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學及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

2013.10.07
研究質疑骨質密度檢測頻率過高
在美國醫師建議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兩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以追蹤骨骼健康狀況,避免骨折發生。然,最近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健康老年人在接受首次骨質密度檢測的四年後再次進行檢查,對於預測髖骨骨折或重大的骨鬆性骨折之風險並無明顯幫助,質疑低風險的族群在四年內就重複檢查骨密度的必要性。
研究使用來自1987-1999年間法明罕骨鬆研究(Framingham
Osteoporosis
Study)的資料,選取其中310名男性及492名女性為分析對象,這些參與者平均年齡為74.8歲,他們都測量過兩次股骨頸骨密度,之後研究持續追蹤這些人情況至過世,或最長達12年。
研究比較第1次與第2次骨密度檢測的數據,發現計算後前後兩次的風險狀態有改變的病患比例非常少,而且再做第2次的檢查並未對醫師推估病患在之後12年間發生骨折的風險比較有幫助。研究指出參與者的骨密度約每年下降0.6%。
研究表示,根據這個研究結果,對那些並未接受骨質疏鬆治療的老年人來說,每兩年進一次骨密度檢測的頻率可能未必合理,應該需要再重新進行評估。因此,未來研究的方向則應深入瞭解減少骨密度檢查是否會使老年人發生更嚴重的骨折風險提高。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3.10.02
恐懼感使年輕乳癌患者接受不必要的乳房切除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納裘莉在今年5月公開表示,因有乳癌家族病史及帶有BRCA1基因突變,使得她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都很高,最後她選擇採取預防性措施切除雙邊的乳房。她的這項舉動也隨即引起各界討論是否該為了預防目的而進行乳房切除手術的問題。
最近一項來自美國Dana-Faber癌症中心的研究指出,雖然知道進行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contralateral
prophylactic
mastectomy)對改善存活率並沒有什麼幫助,但許多被確診單邊乳房罹癌的年輕女性還是會選擇做該手術,研究發現這是她們在缺乏足夠的風險效益資訊的情況下,出自於恐懼感與焦慮而做的決定。
研究對123名40歲以下、只有單邊乳房罹癌卻已切除雙邊乳房的女性進行調查,瞭解這些女性為何接受這個手術、手術的效益風險溝通狀況以及對手術結果的滿意度。
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女性雖知道對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女性來說,切除雙邊乳房並不會改善存活率,但在研究中卻幾乎每個女性都回答會決定去做手術的原因,是想要以切除雙乳來避免癌細胞擴散到另一側的乳房,進而改善存活率。且無乳癌易感基因突變的單側乳癌女性患者自行估計,癌細胞在五年後可能會擴散到另一側的比例大約是10%,但實際發生的風險只有2~4%。因此,研究認為這些女性將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的效益過度擴大,且出於恐懼高估癌細胞蔓延擴散的風險。此外,多數女性也反應術後的外觀效果不如預期,以及超過四成認為她們的性意識變糟的狀況比她們想像的還要嚴重。
研究認為,這些結果強調了醫師向病患溝通手術效益及風險的重要性,只有當女性給予充足的資訊,瞭解手術的利弊,才能降低她們的焦慮。研究也提醒,對側預防性乳房切除手術雖對多數女性患者的存活狀況改善沒有幫助,但對有易感基因突變,例如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者,該手術的效益會比較大。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3.09.25
年輕女性心臟病鮮少出現胸痛症狀
胸痛一般被視為心臟疾病常見的症狀之一,但近日一項新研究卻指出,在55歲以下女性病患中有五分之一並未出現過胸痛症狀,這將不利於這個年齡層女性的心臟病診斷與治療。
這項由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所做研究分析1,015位因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S)就醫的病患資料,其中30%為55歲以下的女性。研究結果顯示,有19%的男性病患表示有胸痛症狀,但女性部分更少,僅有13.7%。
研究指出罹患ACS會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包括有虛弱、呼吸短促、躁熱、冒冷汗、及左手臂或左肩疼痛。在研究中,雖然無胸痛的女性病患出現其他症狀的機率,比會胸痛的女性病患低,但兩者ACS的嚴重性並無異。再者,若將同樣都沒有胸痛症狀的男女病患互相比較,則女性出現非胸痛的其他症狀比例還是比較高。
研究者認為,心臟病已不再像過去僅用胸痛、年紀與性別就可以作為評估診斷的指標,這項研究就呈現出年輕的女性ACS病患無胸痛卻有其他症狀,因此未來應針對過去未被瞭解的族群重新制訂新的評估標準,而醫療照顧人員也應對這些出現非典型症狀的年輕女性多加留意。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