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2013.08.29
哺乳期間多數用藥是安全的
近日美國兒科醫學會(APA)提出一項最新報告指出,一般因為害怕藥物會透過母乳傷害嬰兒,許多媽媽多半得到不適當的建議,包括應中斷餵哺母乳或停止用藥,美國兒科醫學會因此再次重申大多數哺乳中的媽媽可以放心用藥,無須擔心會傷害喝母乳的寶寶。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08年已提出要改變藥物標示,目前正在研擬最後版本的規定。過去藥物標示採直接建議哺乳中的媽媽如果正在使用藥物應停止繼續哺乳,或者哺乳就應該停藥,但該報告提議未來的新藥物標示應更仔細說明藥物如何傳遞至母乳中、以及可能對喝母乳寶寶的傷害。這項建議也是FDA亟欲推動的方向,希望要求藥廠應研究用藥如何可能影響母乳哺育,並將此資訊傳達給女性與醫師。   報告中指出,一般常會被擔憂的藥物,如:抗憂鬱藥、抗焦慮劑及抗精神病藥,事實上大部分在母乳中發現的濃度都非常低,此外,媽媽哺乳也可以施打某些活菌疫苗,如輪狀病毒。但其他如HPV疫苗並不適合讓寶寶為早產、寶寶有先天性疾病或慢性呼吸疾病的媽媽施打;由於可能使寶寶成為牛痘高風險族群,報告也不建議媽媽施打天花或黃熱病疫苗。研究亦特別指出,哺乳中的媽媽不要服用草藥產品與非適應症用藥。   報告最後建議女性與醫師應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LactMed資料庫查詢特定藥物的安全性,資料庫中未討論到的放射性藥品、腫瘤藥物或其他療法則應向專家諮詢。即便某些藥物及哺乳的研究尚未進行,醫師還是可以透過專業判斷藥物分子大小與化學成分,瞭解藥物是否可能經過母乳傷害寶寶。同時,服藥治療時間的長短所產生的風險也應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美國兒科醫學會    
+ read more
女性吸菸者面臨了更高的出血性中風風險
2013.08.27
女性吸菸者面臨了更高的出血性中風風險
  日前,美國心臟協會發表了一份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吸菸會增加男女的中風風險,但出血性中風的機率提高部分,抽菸女性比同樣有抽菸習慣的男性來的更高。     研究者重新檢驗了1966年到2013年間,超過80份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資料,共包括4萬2千個中風案例。發現不論性別為何,有吸菸習慣的人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50%,但是對女性而言,罹患出血性中風的機率遠遠比男性高出17%。     相較於由血栓塊阻塞腦內血管所引起的缺血性中風,研究者指出,由腦內出血所引起的出血性中風具有更高的死亡風險。因此,女性吸菸者所面臨的是更致命且更少見的中風類型。     研究者認為,造成女性吸菸者面臨較高出血性中風風險的原因可能來自於荷爾蒙以及尼古丁對於血脂肪所造成的影響。他們發現女性吸菸者的血脂肪、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都比男性吸菸者來的高出許多。     不過,研究者同時也找到證據證明,不論是男性或女性,戒菸都能使得中風發病的機率顯著下降。研究者雖然證實了吸菸與中風病發之間確有關聯,但是,實際上的因果關係為何,現有的研究尚未找到答案。       資料來源:中風期刊(Stroke)              
+ read more
每天喝超過4杯咖啡 恐增加死亡風險且女高於男
2013.08.20
每天喝超過4杯咖啡 恐增加死亡風險且女高於男
  喝適量的咖啡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但如果飲用過量恐怕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傷害,最近一項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就指出,每週喝28杯以上咖啡,相當於每天超過4杯以上的話,會提高55歲以下男女的全死因死亡風險,而且女性的風險比男性高。   這項研究對43,727位男女進行分析,以瞭解咖啡攝取量與全死因及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間的關連性,全體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43歲,研究平均追蹤時間為16年。研究定義1杯咖啡的容量大約是180至240毫升。 研究結果發現,20-54歲女性,每週喝28杯以上的咖啡,平均大約是每天超過4杯,其全死因死亡的比例,是喝適量咖啡的女性的2倍以上,男性部分同樣兩種狀況進行比較,前者的全死因死亡比例是後者的1.5倍。此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的參與者,研究發現他們咖啡也喝得比較多,這些重度咖啡上癮者通常也常抽菸喝酒且心肺功能較不佳。在研究中,咖啡攝取量愈高,總膽固醇及空腹血糖值都會隨著增高。   這項研究並非發現咖啡與高死亡率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每天喝超過10杯以上咖啡的人,可能同時有容易成癮的性格或者生活壓力大,研究認為這或許才是導致這些人的死亡率比較高的原因。研究的限制則包括咖啡攝取量的測量只有一種、有關咖啡準備、沖泡方式、以及參與者婚姻、教育狀況與活動量都缺乏相關資料。       資料來源:梅約醫院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              
+ read more
疾病指引撰寫專家多數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2013.08.19
疾病指引撰寫專家多數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2011年就曾有研究指出,有52%撰寫臨床指引的醫師與醫藥相關產品製造廠關係匪淺,有不單純的金錢利益往來,但卻未於指引中明確坦露他們的關係。近日一項澳洲研究再度發現,修改指引中疾病定義與診斷標準的專家小組成員,有將近3/4的比例曾經或正擔任藥廠的顧問或演講者。   研究將疾病種類限縮於在2000-2003年4月間內曾放寬疾病定義的14種疾病,包括過動症、阿茲罕默、氣喘、高血脂、憂鬱症、心肌梗塞、高血壓等等。再檢視這些參與討論與決定的專家,過去曾被揭露收取藥廠的演講費、研究補助經費及權利金之情形。   研究結果發現,2009年討論氣喘控制及嚴重程度重新定義的專家中,有20位與葛蘭素史克藥廠(GSK)有利益關係,而GSK的氣喘藥Advair去年為GSK賺進39億台幣;製造多發性硬化症藥物Avonex的藥商保爾健(Biogen),也與2010年13位放寬多發性硬化症疾病定義的專家有金錢利益往來;討論貧血與慢性腎臟病關連的17位專家,則與製造與慢性腎功能失調有關的貧血症狀之藥物使血紅昇注射劑(Aranesp)的藥廠安進(Amgen)有利益關連。這些有利益衝突的專家,約佔這三場會議出席專家總數的72%以上。   在所有改變疾病定義的專家會議中,只有1個討論第二型糖尿病的專家成員全數未被發現有利益衝突。所有15個專家會議裡,共有12位專家同時與多個藥廠有利益關係。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缺乏對照組以瞭解與藥廠的利益關係如何影響疾病定義的改變;研究僅仰賴被揭露的資訊,因此可能低估實際狀況;研究嚴格限縮疾病與藥品的種類,排除定義較廣的範疇(癌症、避孕藥、麻醉藥品等),可能因此忽略掉重要的例子。         資料來源:PLoS醫學期刊      
+ read more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2013.08.15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一天三餐中早餐尤其重要,近日一項由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不論是想要瘦身或者是維持健康,與吃什麼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新陳代謝會受到身體的生理時鐘所影響,所以我們吃東西的時間點會影響身體如何消化食物。該研究發現,一天之中早餐吃最多者 能減重最多,同時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低。 這項研究將93位過重女性隨機分為每天攝取總熱量1,400大卡的兩組,一組三餐的個別攝取熱量為700/ 500/ 200大卡,另一組則為200/ 500/ 700大卡,700大卡的早餐及晚餐則包含了一樣的食物。 研究追蹤12週以後的結果顯示,早餐攝取較高熱量的組別,平均約減重8.07公斤、減少3吋腰圍;晚餐攝取較高熱量者,則減重3.31公斤、減少1.4吋腰圍。再者,早餐吃較豐盛者,一天之內的其餘時間會比較沒有再吃點心的慾望,而且她們的胰島素、葡萄糖及三酸甘油脂濃度都比較低,飯後也未出現血糖值達到高峰,顯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風險都比較低。 這項研究提醒人們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吃對的食物,這樣反而會減慢減重的速度,更對身體有害,而且應戒掉吃宵夜的習慣,宵夜不只會增重,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肥胖期刊(Obesity)  
+ read more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2013.08.15
早餐吃得飽 有助降低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問題
一天三餐中早餐尤其重要,近日一項由以色列臺拉維夫大學所做的研究指出,不論是想要瘦身或者是維持健康,與吃什麼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新陳代謝會受到身體的生理時鐘所影響,所以我們吃東西的時間點會影響身體如何消化食物。該研究發現,一天之中早餐吃最多者 能減重最多,同時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低。   這項研究將93位過重女性隨機分為每天攝取總熱量1,400大卡的兩組,一組三餐的個別攝取熱量為700/ 500/ 200大卡,另一組則為200/ 500/ 700大卡,700大卡的早餐及晚餐則包含了一樣的食物。   研究追蹤12週以後的結果顯示,早餐攝取較高熱量的組別,平均約減重8.07公斤、減少3吋腰圍;晚餐攝取較高熱量者,則減重3.31公斤、減少1.4吋腰圍。再者,早餐吃較豐盛者,一天之內的其餘時間會比較沒有再吃點心的慾望,而且她們的胰島素、葡萄糖及三酸甘油脂濃度都比較低,飯後也未出現血糖值達到高峰,顯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的風險都比較低。   這項研究提醒人們不要在錯誤的時間吃對的食物,這樣反而會減慢減重的速度,更對身體有害,而且應戒掉吃宵夜的習慣,宵夜不只會增重,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肥胖期刊(Obesi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