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4.10.11
子宮內膜癌警訊:別輕忽陰道不正常出血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今(2024)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積極接受治療,仍不敵病魔於9月病逝,享年48歲,令人不捨。
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影響子宮內膜的癌症,屬於子宮體癌的一種,約佔95%,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通常在停經後的女性中發病,但也有年輕女性可能受到影響。
根據台灣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因抹片篩檢推廣略有成效,發生人數逐年下降,反觀子宮內膜癌發生人數持續攀升,近十年從1936人成長至3181人,上升了64.3%。
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
衛福部提醒,子宮內膜癌常見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除了服用相關含荷爾蒙成分藥品或保健品外,也應警覺可能是宮內膜癌徵兆。惟目前國際間尚無有效之篩檢工具,因此若婦女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及早診治,阻斷疾病進展。
然而,究竟要如何發現身體的警訊呢?
偵察子宮內膜癌:321口訣
日前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黃閔照醫師於訪談中提出321口訣提醒女性朋友,如月經有:3–不到3個禮拜就來;2–2個月沒來;1–月經來潮超過1星期,就是月經異常的警訊,千萬不要輕忽,更別因害怕內診而延誤治療,務必盡速就醫。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子宮內膜癌是一種可治療的癌症,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女性應對自己的健康保持警覺,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識別任何不正常的徵兆。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擔憂,請及時就醫。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檢查將有助於降低患病風險,維護您的健康。
相關國際新訊:
* 過重是子宮內膜癌明確的風險 (2022.05.02)
* 直髮劑易罹子宮體癌 (2022.10.23)
+ read more

2024.10.09
更年期「泌」碼 打通任督二脈:賦能女性、超前部署向...
今(10/9)日國民健康署響應每年10月世界更年期關懷日,召開「更年期健康『泌』碼
5招向漏尿Say
No」記者會,針對更年期尿失禁問題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不適,提升生活品質,重拾健康自信。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代表婦女團體出席記者會表示,尿失禁並不是更年期必然的產物,但它的盛行率隨著進入中老年而增加,中老年和女性更年期重疊,所以就很自然落入更年期健康必談的議題。
目前有關女性尿失禁防治(原因及處理)的討論都聚焦在泌尿生理結構、懷孕、生產、更年期及生活行為上,比較沒有談到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層面。事實上,許多國外的研究指出,心理壓力、焦慮、憂鬱是尿失禁的危險因子;也有研究顯示,婚姻及就業狀態,也會影響女性尿失禁的發生。
所以期待醫療保健提供者在為尿失禁患者治療時可以考慮解決這些心理及社會文化的因素,同時,應有一個跨科別的共照團隊,其成員除了婦產/泌尿科醫生外,也納入將骨盆底物理治療師、心理健康治療師以及任何其他可能幫助的專家。
今年3月醫學期刊THE
LANCET刊出一系列更年期研究。其中一個重磅研究指出,更年期的管理應翻轉傳統作法,以「賦能女性」的方式。「賦能模式」強調讓女性獲得知識、建立信心和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以對健康照護和生活方式做出適當的選擇及規劃。
目前,政府已委託婦產科醫學制作提供中立客觀、正確、容易理解的尿失禁相關資訊。今天在此召開記者會做相關的衛教宣導。這都是「賦能女性」重要的一環。
除了賦能女性,還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超前部署」。所謂的「超前部署」是指更年期健康的維護及促進,都要提前,早於更年期。
就尿失禁的防治而言,尿失禁主要並不是更年期引起的。很多的風險因子,不論是生理上的,還是生活習性、行為都是在年輕時發生的。例如:懷孕、自然生產等可能造成的漏尿問題,習慣性憋尿,容易因膀胱功能失調。黃淑英表示,就個人而言,超前部署就是,在年輕時要有認知及採取行動,就可以減緩或防止更年期時健康不可逆的發展。例如:產後勤於骨盆底肌肉的訓練,防老來尿失禁;所以不要常憋尿,防止老來漏尿的狀況等。
就政府而言,超前部署就是更年期政策宣導超前擴及年輕族群。
今天的記者會是打通任督二脈:「賦能女性」及「超前部署」,讓女性及年輕人得到相關的資訊,引發他們對尿失禁的關注及力行,讓尿失禁不再是女人更年期困擾的議題!
+ read more

2024.10.01
人工生殖的孕產婦發生嚴重併發症風險較高
在沒有合併症的低風險患者中,人工生殖(IVF)與孕產婦嚴重併發症(如:子癲前症、產後大出血等)風險增加有關。
根據《生育與不孕》雜誌發表的研究結果,人工生殖與孕產婦嚴重併發症和剖腹產的風險增加有關,即使在沒有合併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的低風險患者中也是如此。
在任何有合併症的患者中,人工生殖與孕產婦併發症風險之間的關聯仍不清楚。
主要結論是人工生殖的孕產婦有較高的嚴重併發症發生率,是自然妊娠的2.56倍;其次是剖腹產,其發生率是自然妊娠的1.54倍。
研究作者總結:「透過認識到接受人工生殖受孕是導致孕產婦嚴重併發症的潛在因素,醫療保健提供者可以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來降低風險,包括加強懷孕和分娩期間的監測,以及量身定制的產後護理。
人工生殖和孕產婦併發症之關連?
研究人員利用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間紐約大型學術衛生系統內7家醫院的數據進行了一項回顧性世代研究。主要是評估人工生殖和孕產婦罹病之間的關聯。
在39,668例妊娠中,1.1%經由體外受精受孕。此族群主要是非西班牙裔白人(43.1%),西班牙裔(19.7%)、亞洲或太平洋島民(14.7%)和非西班牙裔黑人(9.3%)患者組成其他主要種族/族裔群體。大多數患者有私人保險(58.7%),首選英語(90.0%),並且是第一次當媽媽(58.2%)。
孕產婦發生嚴重疾病率的總發生率為2.4%,主要由輸血引起。剖腹產佔所有妊娠的18.8%。
人工生殖妊娠與非人工生殖妊娠相比,孕產婦發生嚴重疾病的比率顯著較高(6.4%
vs
2.4%;_P_ <.001)。在調整影響因素後,IVF與嚴重孕產婦發病風險顯著增加相關(風險比[RR],2.56;95%
CI,1.73-3.79)。
人工生殖妊娠中剖腹產的頻率(36.6%)高於非人工生殖妊娠(18.7%;_P_ <.001)。調整潛在影響因子後,人工生殖妊娠也與剖腹產風險較高相關(RR,1.54;95%
CI,1.37-1.74)。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回顧性設計、管理數據的使用以及缺乏有關不孕症具體病因的數據。
本文原刊於內分泌顧問。
編譯來源:CLINICAL ADVISOR(2024.09.27)、ENDOCRINOLOGY
ADVISOR(2024.09.26)
+ read more

2024.09.30
人工生殖出生的嬰兒患心臟缺陷風險更高
借助人工生殖技術受孕的嬰兒的風險會增加。這些包括:早產和低出生體重。但人工生殖後出生的嬰兒其他的健康的風險是否更高?
根據《歐洲心臟雜誌》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結果,採用人工生殖技術(IVF)受孕的嬰兒出生時患有嚴重心臟缺陷的風險要高出36%,而多胞胎的風險比單胞胎更高。
此外,無論使用何種人工生殖類型,包括體外受精、胞漿內單一精子注射(ICSI)和胚胎冷凍,心臟缺陷的風險都相似,這一事實可能表示,父母不孕症和嬰兒先天性心臟病之間存在一些共同因素。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發現很重要,因為先天性心臟病是最常見的出生缺陷,其中一些與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有關。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由瑞典哥德堡大學的Ulla-Britt
Wennerholm教授領導。研究對象包括1994年至2014年在丹麥出生的所有活產兒童、1990年至2014年在芬蘭出生的所有兒童、1984年至2015年在挪威出生的所有兒童以及1987年至2015年在瑞典出生的兒童;總數超過770萬。
研究人員將人工生殖類型,包括體外受精、胞漿內單一精子注射(ICSI)和胚胎冷凍出生的嬰兒數據與自然受孕嬰兒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與未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嬰兒相比,人工生殖後出生的嬰兒心臟缺陷的發生率高出約36%(絕對風險分別為1.84%和1.15%)。無論使用哪種人工生殖類型(IVF或ICSI、新鮮或冷凍胚胎),這種風險都是相似的。然而,與人工生殖後單胎出生相比,人工生殖後多胎出生的風險更大(2.47%
vs 1.62%)。
Wennerholm教授說:「當嬰兒很小的時候,先天性心臟缺陷可能非常嚴重,需要進行專科手術,因此了解哪些嬰兒面臨最大的風險可以幫助我們儘早診斷心臟缺陷,並確保給予正確的護理和治療。越來越多的人在人工生殖技術的幫助下懷孕,因此我們預計全球先天性心臟病病例將會增加。
在一篇隨附的社論中,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醫院研究中心的Nathalie
Auger博士及其同事表示:「人工生殖技術是生殖醫學中一種流行的干預措施,這些手術佔出生的2%至8%,取決於生育情況。雖然大多數人工生殖技術出生的新生兒都很健康,但這些手術並非沒有風險。」
在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研究之一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工生殖技術與產前或一歲以內診斷出的嚴重心臟缺陷的風險有關。
使用人工生殖技術的患者往往與一般人不同。這些患者可能患有影響生育能力和心臟缺陷風險的潛在疾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26)、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4.09.26)
+ read more

2024.09.25
代孕比自然受孕有較高的嚴重妊娠結局風險
代孕在台灣正在熱議中。但對於代理孕母和嬰兒在懷孕期間和分娩後是否面臨更高的嚴重健康後果,我們知之甚少。
日前基於人口的大型研究之一的結果顯示,與自然懷孕、體外受精(IVF)懷孕的人相比,代孕在懷孕期間和產後早期出現更高的嚴重併發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產後出血嚴重產後感染。
主要發現
*
研究人員發現,代孕安排中的孕婦出現嚴重產婦併發症的比率為7.8%,是自然懷孕孕婦發生率(2.3%)的三倍多,幾乎是透過體外受精受孕孕婦發生率(4.3%)的兩倍多。
*
這些風險包括產後出血(出生後失血過多)、嚴重子癇前症(與懷孕相關的高血壓)和嚴重產後感染(敗血症)。
在代孕情況下,嬰兒早產(37週前)的風險也較高。代孕組罹患高血壓疾病和產後出血的風險也較高。但尚無明確證據顯示「嚴重新生兒發病率」風險較高。
研究人員考慮三組之間的差異,如年齡、體重、健康問題和社會經濟地位,這些都會影響孕婦及其嬰兒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儘管如此,他們仍然看到了這些令人擔憂的結果。
為什麼風險可能更高?
懷孕對免疫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在懷孕期間,女性的免疫系統會發生變化,因此她們不會排斥正在成長的嬰兒。
但是,不平衡或過度活躍的免疫變化可能導致妊娠併發症,包括早產和子癇前症。擁有不同遺傳物質的嬰兒可能會影響女性在懷孕期間的免疫反應,並以這種方式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研究是怎麼做的?
這項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雜誌上,研究人員分析了2012年至2021年間加拿大安大略省863,017名妊娠超過20週的單胎嬰兒的健康數據,其中有97.6%是自然受孕,1.8%是體外受精受孕,0.1%是代孕出生的嬰兒。
研究人員分析了嚴重孕產婦發病率(SMM)和嚴重新生兒發病率(SNM),其中結合了分娩者和嬰兒的許多不同健康指標,如:高血壓疾病(如子癇前症)、剖腹產、早產和產後出血。
研究主持人Velez.教授指出,「有關於代理孕母資格標準的指南,應盡量減少代孕者發生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然而,這些指導方針並不總是被嚴格遵守。」
該研究「妊娠攜帶者中嚴重的孕產婦和新生兒發病率:世代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鑑》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09.23)、ACP Journals(2024.09.24)
+ read more
/20240924.png)
2024.09.24
使用乳房植入物罹癌 英國女性首獲賠220萬台幣
近日,68歲的英國女性Susan因乳房植入物引發罕見的淋巴癌向藥廠Allergan索賠,最終獲得約220萬台幣的賠償,這是英國第一起因此病例與藥廠達成和解的協議。
因為乳癌家族史,Susan在25年前接受了雙側乳房切除術,而後他使用了乳房植入物進行重建。但在幾年後,他發現右側乳房的植入物周圍明顯腫脹疼痛,於2018年確診BIA-ALCL。
Susan激動地表示,他無法接受這個情況,為了預防罹患癌症他切除了乳房,現在得了癌症,怎麼可能?她更警告有使用植入物的女性,要小心潛在的風險,並對此病症保持警覺。
什麼是BIA-ALCL?
BIA-ALCL是一種罕見的淋巴癌,通常發生在乳房植入物周圍的組織中。這種癌症通常在植入物使用的8至10年後才會顯現,雖然發病率相對較低,但卻可能致命,對健康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的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球約有1,270件BIA-ALCL病例。但因為症狀往往不明顯,且可能與其他乳房問題混淆,患者可能不會聯想到自己的症狀與植入物有關,加上醫療體系的認識不足、欠缺監控及通報機制等原因,病例數嚴重被低估。
隨著BIA-ALCL病例的增加,包含美、澳、法等國都採取管理介入,下架禁用多款乳房植入物。
更有多國女性對Allergan提出訴訟,要求賠償,荷蘭甚至有6萬名女性集體尋求賠償。
台灣發生第二起病例
在亞洲,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都出現BIA-ALCL病例,並透過集體跨海訴訟向廠商求償。台灣更在最近發生第二起病例,再次提醒了乳房植入物的潛在風險,所有使用乳房植物的女性都應該關注這個問題。
為了保護女性健康,台灣女人連線推動建立乳房植入物登錄制度,能夠追蹤使用者的健康狀況,當植入物出現問題時,也能迅速通知受影響的患者進行檢查和治療。這樣的系統不僅能提高對乳房植入物的瞭解,還能長期追蹤潛在的健康風險,及早發現問題,減少對健康的威脅。
經過幾年的努力,這個系統現在已經完成建置並正在推廣使用。這不僅是項關乎個人健康的措施,更是對整體女性健康的保障,呼籲有使用乳房植入物的女性儘速加入登錄,保障自己的健康與未來。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4.9.4)、BBC(2024.9.4)、FDA(2023.12.15)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