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總統夫人應該以第一夫人為頭銜,捨棄博士的身份?
2020.12.19
總統夫人應該以第一夫人為頭銜,捨棄博士的身份?
《華爾街日報》的觀點作家Joseph Epstein最近引起了憤怒,因為他建議未來的第一夫人吉爾·拜登不應該使用她「博士」的頭銜,因為她不是一位醫生。   吉爾·拜登擁有德拉瓦大學的教育博士學位,但Epstein說,「教育博士第一夫人」應該考慮「至少在公開場合」隱藏博士的頭銜,至少現在應該這樣。   他還寫道:「忘掉當吉爾博士的那種小快感,而接受作為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在未來四年裡,住在世界上最好的公有住宅中享有更大的快感。」   Epstein的評論在網路上引起了憤怒。拜登的發言人Michael LaRosa也對這個胡扯的言論作出了回應。他寫道:「Joseph Epstein你和《華爾街日報》應該為發表這種攻擊吉爾·拜登噁心又性別歧視的言論感到難堪。如果你對女性有任何一絲的尊重,你就會移除你文章中這個令人厭惡的沙文主義,並向她道歉。」   儘管我們很喜歡LaRosa的回覆,但另一個完美的回覆是來自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的Twitter帳戶。以下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字典對這種情況所作的推文回應:「"doctor"這個字是來自拉丁文的"teacher"。」   Doctor的歷史始於14世紀初,當時該詞首次被用於少數經羅馬天主教會特別認可的神學家,他們可以談論和解釋教會教義,有點像是老師。這個詞的起源就建立了這樣的關聯。   因此,結論就是,「醫生」一詞源自拉丁文中的「老師」,不是「醫師」。   人們都好喜歡韋氏字典的這番吐槽。多年來它都一直在網路上修理一些錯誤的言論!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女性的主體性在社會結構中常常被忽視,而僅僅被賦予附屬於男性的地位,因此女性個人的身分、認同或專業也不被重視。   吉爾·拜登是一位博士,有獨立的人格,不應該因為丈夫是總統,因此她個人博士的身分就被「第一夫人」的頭銜掩蓋或取代!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2.15)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阿根廷通過關鍵投票 人工流產可望合法
2020.12.18
阿根廷通過關鍵投票 人工流產可望合法
南美洲天主教大國阿根廷人工流產即將合法!   阿根廷國會眾議院經過超過20小時的馬拉松辯論,通過人工流產合法法案,不過該案仍有待參議院表決。這是阿根廷第九度表決類似法案,2018年的提案便在參議院遭到否決。   如果今年的立法順利過關,未來阿根廷女性懷孕14周內都可以合法進人工流產,可望成為繼古巴、烏拉圭和蓋亞那之後,拉丁美洲第四個人工流產合法的國家。   現行法規嚴苛 阿根廷現行人工流產規定非常嚴苛,除非女性遭受性侵而懷孕,或醫生證明繼續懷孕會對孕婦造成生命危險,才可以向法官申請人工流產許可,除此之外一律視為非法行為。   阿根廷政府表示,每年約有3萬8千名婦女因為秘密進行的人工流產而住院治療。自1983年以來,估計有數千人死於不安全的流產。   2019年2月,一名11歲阿根廷女孩被強暴後懷孕,雖然女孩曾要求進行人工流產,但在主管機關無法確定女孩監護人是誰的情況下,手術一再延遲,最後透過剖腹產分娩。這則令人震驚的新聞使得反對與贊成人工流產的辯論變得更加激烈,成為年輕選民關注的主要議題。   阿根廷總統Alberto Fernández日前表示:「我是一名天主教徒,但我必須為所有人立法。」「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人工流產合法是Fernández總統三月就職演說的關鍵部分,當時他承諾幾天之內就會將法案送交國會,但是武漢肺炎疫情影響了這項規劃。   修法引發藍綠對立 這項法案在阿根廷境內引發激烈對立,成千上萬的人們聚集在國會大樓外。爭取改變的抗議者穿著綠色,也就是這個運動的代表顏色,反對的團體則以淡藍色為主要顏色,形成「藍綠對決」。   編譯來源:BBC NEWS(2020.12.12)、Foreign Policy(2020.12.20)、The Guardian(2020.12.11)、 BBC NEWS(2020.02.2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2020.12.16
《時代》雜誌首位「年度風雲兒童」─15歲女童科學家
Gitanjali Rao是被《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的15歲女童科學家和發明家,她利用創新技術解決了重大的社會問題。   她的創新技術是在2017年開發出一種行動裝置,使科學家可以檢測飲用水中的鉛。這被用來解決密西根州弗林特的水污染危機。而她的最新研發項目則是Kindly。這是一個應用程式,利用人工智慧讓線上網路騷擾在初期就能被檢測到。   在Roa與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的一次訪談中,她說道:_「我在電視上看到的所有科學家都是年齡較大,且通常是白人的男性。對我來說這很奇怪,好像人們已經針對他們的性別、年齡、膚色被分配了角色一樣。我的目標已經有所轉變,我不僅想創建自己的設備來解決世界上的問題,還想激勵其他人做同樣的事。」 _   她說,當你看不到身旁有像自己這樣的人時,真的很不容易,因此她想跟大家說:「如果我做得到,那麼你也做得到,任何人都做得到。」   當Rao在10歲發現奈米碳管感測器技術時,她就愛上了科學。這項技術使分子能夠檢測出水中的化學物質,而這就是她對科學的熱情的誕生。這位15歲的女孩在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兒童之前,曾被《富比士》(Forbes)雜誌評為30位30歲以下傑出人士之一,因為她   評委們對於Roa設法利用技術來應對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社會問題感到驚訝,她也從5,000多名候選人中獲得年度風雲兒童獎。 _ _ Rao已經擔任過三次TEDx的講者,她還在2018年獲得了美國環境保護局(EPA)頒發的環境青年獎。她希望日後能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攻讀流行病學和遺傳學。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 (2020.12.06)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破紀錄!27年冷凍胚胎誕生
2020.12.15
破紀錄!27年冷凍胚胎誕生
一個冷凍了27年的胚胎,於日前成功活產,打破了最長冷凍胚胎的記錄。   連破世界紀錄 居住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夫妻Ben和Tina因擔心疾病傳染給下一代,決定使用捐贈的胚胎。   2017年,Tina與Ben使用了冷凍24年的胚胎,順利產下大女兒Emma,首次打破冷凍胚胎時間最長且成功誕生的世界紀錄。   後來,Tina和Ben希望為Emma增添手足,到了國家胚胎捐贈中心(National Embryo Donation Center)尋找,選擇已冷凍27年的胚胎並於今年10月底成功迎接二女兒Molly的到來,再度打破世界紀錄。   Emma 和Molly的胚胎是來自1992年同一對夫妻的捐贈,有趣的是,現年29歲的Tina,在當年胚胎冷凍時只有一歲多。     創立17年的美國國家胚胎捐贈中心,為一基督教組織。目前每年約執行200起胚胎轉移,將近千名冷凍胚胎寶寶誕生。   選擇無限期保存胚胎的夫妻通常要支付保管費,每年平均約為2萬至3萬元。國家胚胎捐贈中心基於信仰因素,免費存儲捐贈的胚胎。   想選擇冷凍胚胎的夫妻會瀏覽200至300個捐贈胚胎資料,包含捐贈雙親的年齡、教育程度,甚至是他們的興趣等,與傳統領養小孩相似,夫妻可以選擇是否與捐贈家庭保持聯繫。但是,胚胎冰封多久並不會事先揭露。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0.12.04)、BBC NEWS(2020.12.03)、FOX9(2020.12.03)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男人不懂女人:一次月經需要100條棉條?!
2020.12.14
男人不懂女人:一次月經需要100條棉條?!
Christa B. Allen最近因為唱了一首歌而在Instagram上一炮而紅。這首歌是在講,美國太空總署(NASA)曾讓一名只會去外太空7天的女太空人攜帶100條衛生棉條。沒錯,7天100條衛生棉條!   Allen的歌曲最初是由喜劇演員Marcia Belsky所創作。這首歌的背景是個真實的故事。根據美國沃克斯傳媒(VOX)的報導,Sally Ride是第一位NASA派至外太空的女性,當時NASA讓Ride為了僅7天的太空行動帶了100條衛生棉條。   報導指出,為了讓棉條不會因為失去重力而漂走,他們將所有棉條串在一起連到Ride身上。男工程師曾經問Ride,100條棉條夠不夠,她回答:「這個數量不會是正確的」。顯然,太空行動的負責人希望這次探險是「安全的」, 但NASA科學家缺乏基本生物學知識仍然很可笑。   不過由於Allen的詮釋有種種正確或錯誤原因而大受歡迎。欲看影片請見連結。   這個故事強調了理工領域性別比例失衡,缺乏女性的經驗,使得美國一些最聰明的男人卻不知道一個女人為期一周的旅行可能需要多少棉條,令人錯愕。   這裡在說的可是NASA。我們相信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2020.12.08
LGB族群罹患癡呆症的風險較高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LGB族群(同志、雙性戀)更容易罹患美國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癡呆。該研究是首次採用國家樣本和篩檢工具來評估LGB族群與異性戀老年人之間認知健康差異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作者 Ning Hsieh 表示,此研究是為了探討LGB族群是否較易於年老時出現認知障礙等健康問題及其成因,她指出:「我們知道壓力和抑鬱是晚年生活中許多慢性健康問題(包括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而與異性戀者相比LGB族群所承受的壓力更大,抑鬱指數也更高。」。   Ning Hsieh 的團隊使用篩檢工具和問卷調查比較了3500 位LGB族群和異性戀成年人各面向的認知能力。這些領域包括時間導向、語言、視覺、執行力、短期記憶、注意集中力和工作記憶。   抑鬱是癡呆的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平均而言,與異性戀老年人相比,LGB老年人更可能被判屬於輕度認知障礙或早期癡呆。團隊深入檢測了特定的健康和社會因素,例如身體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關係等,發現唯一造成認知健康落差的因素即是抑鬱!令他們感到驚訝的是,其他檢測因素,例如:社交關係減少,飲酒或吸菸等,卻對其認知健康影響不大。   Ning Hsieh 的研究推測出抑鬱症可能是導致LGB族群認知障礙的重要潛在因素之一,他認為LGB族群所承受的各式壓力,比如:不被社會部分階層所接受、為自己的性向感到羞恥、必須隱瞞戀情或甚至在職場與學校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雖然研究人員認為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了解性少數群體在生涯早期所經歷的壓力是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認知障礙的發生,Ning Hsieh 希望這項研究結果能為他們帶來更大的社會包容性,降低包括性少數群體在內的弱勢群體罹患「認知問題」的比例,以助於預防癡呆症並減輕社會照護的負擔。   該研究結果近期被發表於期刊 The Gerontologist。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20.11.1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