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每天一杯牛奶增加乳癌風險??
2020.03.10
每天一杯牛奶增加乳癌風險??
牛奶是促進身體成長的營養食物,但是一直以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它有負面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的結果更是令人驚訝─即使每天只一杯牛奶,乳癌風險可能增加50%。   根據研究作者G. Fraser,每天只喝1/4至1/3杯牛奶(相當於60毫升至80毫升),患乳癌的風險就會增加30%;每天喝一杯(237毫升),風險上升到50%;每天喝兩到三杯的人(473毫升至710毫升),風險會進一步上升到70%至80%。   Fraser博士表示,這份觀察性研究提供相當有力的證據,顯示牛奶或其他與喝牛奶密切相關的因素可能影響女性乳癌風險。   當前的美國飲食指引建議每天喝三杯牛奶。這項研究顯示,人們應該謹慎看待這一建議。   研究怎麼說? 該研究分析了52,795名北美女性的飲食內容,並追蹤了7.9年,所有這些女性最初都沒有癌症。飲食內容是根據「飲食頻率問卷」得出的。研究也透過問卷了解這群女性的人口統計資料、乳癌家族史、身體活動、飲酒、荷爾蒙和其他藥物使用情形、乳癌篩檢及生殖和婦科病史。   直至研究尾聲,共有1,057例新乳癌病例。研究並未發現大豆製品與乳癌之間有明確關聯;優格、起士和乳癌風險也沒有顯著關聯。   這項研究發現的乳製品的有害影響與最近AHS-2報告一致,該報告指出全素食者比葷食者較少罹患乳癌,但對蛋奶素食者並無非如此。   荷爾蒙是可能的解釋 研究作者表示,乳癌和牛奶有關的可能原因是牛奶中的性荷爾蒙含量,因為乳牛正處於泌乳期,並且通常約有75%的乳牛已懷孕。女性乳癌是一種對荷爾蒙有反應的癌症。此外,一些研究指出,食用乳製品和其他動物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該荷爾蒙被認為可能引發某些癌症。   研究作者表示,牛奶確實具有一些正面的的營養價值,但需要與其他潛在的、沒什麼幫助的影響相平衡。這項研究點出迫切需要更多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2.25) * Gary E Fraser, Karen Jaceldo-Siegl, Michael Orlich, Andrew Mashchak, Rawiwan Sirirat, Synnove Knutsen, Dairy, so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ose confounded mil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dyaa007, https://doi.org/10.1093/ije/dyaa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75歲以上的婦女還需不需要做乳癌篩檢?
2020.03.09
75歲以上的婦女還需不需要做乳癌篩檢?
75歲以上的健康女性可能無法從持續做乳房攝影檢查獲得好處。   研究人員使用來自Medicare計劃的數據來評估年長女性持續或停止接受乳房攝影的乳癌死亡風險。他們發現70至74歲之間的女性持續接受篩檢讓死亡率降低了一點,但75至84歲之間的女性卻沒有。   關於癌症篩檢一個重要問題是:何時應停止篩檢。在某個年齡段,篩檢可能帶來的立即危害,即使是中度也許會大於好處,因為好處是在未來才會得到。研究人員所分析的數據來自超過一百萬名年齡在70至84歲之間的女性,他們接受了X光攝影檢查,預期壽命至少為10年,並且之前沒有確診癌症。   研究人員發現,持續接受乳癌篩檢將降低女性8年的乳癌死亡率千分之一。不過,75歲以上女性持續接受乳癌篩檢並不影響8年的乳癌死亡率。無論年齡,如果女性持續接受乳癌篩檢,她們接受侵入性高的乳癌治療(乳房切除術或化療)的可能性較小。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博士O. Brawley的評論,該研究的主要缺點是研究使用了1999年至2008年的數據,在當時數位化乳房攝影技術才剛引進,如今這項技術是基本配備。在美國,死於乳癌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是在70歲以後被診斷出來的。這項研究對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做的乳癌篩檢好處的估計,與其說反映了乳房攝影的限制,不如說反映了用於70歲以上女性的乳癌治療的現實。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2.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為什麼榴槤那麼臭?
2020.03.08
為什麼榴槤那麼臭?
榴蓮果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明顯的甜味和令人愉悅的如奶油般的質地。但是,成熟的榴蓮果肉散發出異常強烈而持久的氣味,讓人聯想到爛洋蔥。這是為什麼新加坡公共交通和泰國許多酒店禁止攜帶或食用這種水果。   最近一個德國研究證實了榴槤嗆鼻的氣味來自於這個植物裡的罕見氨基酸「乙硫氨酸(ethionine)」。   酵素將臭味由氨基酸裡釋出 此研究團隊過去的研究已指出,水果的臭味基本上是由有氣味的「乙硫醇(ethanethiol)」及其衍生物引起的。然而,植物產生「乙硫醇」的生化過程仍不清楚。這次的研究首度揭露,「乙硫氨酸」是臭味物質「乙硫醇」的前身。   研究作者表示,隨著果實的成熟,一種植物特有的酵素會促使「乙硫氨酸」釋放出「乙硫醇」。因此在果實成熟期間,不僅果肉中的「乙硫氨酸」濃度增加,「乙硫醇」的濃度也增加,後者解釋了成熟的榴蓮為什麼散發出極強的氣味。   不只與嗅覺有關 了解榴槤中有多少「乙硫氨酸」之所以有趣不僅是因為它是臭味的來源,也因為動物實驗和細胞培養研究已證實該氨基酸並非無害。老鼠吃下摻有高劑量之該氨基酸的食物會出現肝損傷和肝癌。然而,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低濃度的「乙硫氨酸」可能具有免疫調節作用。   這引起了吃榴槤是否意味著會危害健康的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不過,研究作者保證,要出現老鼠試驗中的毒性作用,一位體重70公斤的人一天必須吃掉580公斤富含「乙硫氨酸」的水果。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02.2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
2020.03.07
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和攝取的食物息息相關!
目前大多數研究在探討食物與中風之間的關係時,僅整體中風或者缺血性中風類型作分析。而最近這份對9個歐洲國家共418,000多人進行的研究,分別就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進行探討。     研究發現,高蔬果、纖維、牛奶、起士或優格的飲食會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則沒有顯著相關性;多吃雞蛋會增加出血性中風風險,但是與缺血性中風無關。這個結果呼應了當前歐洲的指引:建議民眾多吃蔬果、纖維以降低缺血性中風。   研究也點出了檢視飲食與不同中風類型關連的重要性。飲食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的相關性有所不同,這和其他實證,如:膽固醇指數與肥胖對不同類型的中風風險也有不同影響,是有相同意義的。   中風風險與飲食量的相關性 人們食用的纖維總量(包括來自水果、蔬菜、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中的纖維)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相關。每天的纖維攝取量每增加10克,患病風險就會降低2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了約兩例。每天每食用200克水果和蔬菜,患病風險就降低13%,這相當於十年內每千人中的病例減少一例。沒有食物與缺血性中風風險較高相關。   根據英國的估算,兩片全麥厚片吐司可提供6.6克纖維,份量約8塊花部的花椰菜可提供約3克纖維,未削皮蘋果可提供約1.2克纖維。歐洲心臟病學會建議,每天至少食用400克水果和蔬菜或30-45克纖維。   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每多吃雞蛋20克,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25%,相當於十年內每1000人有0.66個額外病例(或每3000人中有兩個病例)。一個普通的雞蛋重約60克。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不同食物與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是由於食物對血壓和膽固醇的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分析了來自9個國家(丹麥、德國、希臘、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和英國)的418,329名男女的數據,這些人在1992至2000年間參與「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參與者填寫了有關飲食、生活方式、病史和社會人口因素的問卷調查,平均追蹤12.7年。在研究期間,有4,281例缺血性中風和1,430例出血性中風。   研究的食物類別包括肉類(紅肉、加工肉類和家禽)、魚肉(白肉的魚和脂肪多的魚)、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士)、雞蛋、穀類食品、蔬果、莢豆、堅果和種子以及膳食纖維(總纖維量和穀類、水果和蔬菜的纖維)。   這項研究的主要優勢是對大量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進行了研究,並且追蹤時間長。儘管研究僅在某一時間點收集了參與者的飲食訊息,但研究已經涵蓋大多數類型的食物。研究沒有收集關於藥物使用的數據。   由於這項研究是觀察性的,因此不能證明所研究的食物會導致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或減少,僅能呈現不同食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風險。   編譯來源: * Eureklaert(2020.02.23) * _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foods and fibre with risks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18,329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 cohort across nine European countries_ , by Tammy Tong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doi:10.1093/eurheartj/ehaa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治療武漢肺炎用藥會進入母乳嗎?
2020.03.06
治療武漢肺炎用藥會進入母乳嗎?
武漢肺炎正在全球延燒,治療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藥物的研究還很有限,這些藥物是否進入母奶的資料相當稀少,更不用說對母乳餵養嬰兒的潛在不良影響。   近日爆紅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 被視為是可能的解藥,但還在臨床試驗的階段,全球引頸期盼試驗結果。   一篇最新研究回顧了最常用來治療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的藥物對母乳餵養的影響,研究作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P. Anderson教授表示,瑞德西韋似乎有望治療新型冠狀病毒,但這藥物是否會進入母乳卻一無所知。   母乳哺育醫學期刊總編輯A. Eidelman醫師指出,有鑑於感染冠狀病毒的母親可能已將病毒傳播給嬰兒,繼續哺餵母乳可能可以持續提供保護性的母體抗體。因此,母親應繼續進行母乳喂養。   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藥物不是只有會不會進入母乳的問題。流感藥物,如rimantadine會抑制泌乳。另外,也有毒性的問題。因此,在藥物對嬰兒的影響還無法確定時,生病的媽媽暫時停止餵母乳也許是較不冒險的方法。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20.03.04)、Breastfeeding Medicine Journal(2020.02.2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首次跨國組織聯手承諾消除肥胖汙名
2020.03.05
首次跨國組織聯手承諾消除肥胖汙名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這一天超過100個醫學、科學組織及國會成員承諾支持一項共識聲明,該共識指出社會對於肥胖的不科學敘述是造成歧視的主要原因,並呼籲透過強而有力的政策和立法以防止與體重有關的歧視。   過去實證顯示,對體重的汙名可能造成身體及心理的傷害,且受影響的個體較不會尋求和接受適當護理。由於社會經常認為肥胖者懶惰、貪食、缺乏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導致他們在職場、教育和醫療機構中容易受到汙名和歧視。   倫敦國王學院肥胖與代謝外科主席表示,對體重的汙名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不僅損害了人類和社會權利,更是對抗肥胖盛行的主要絆腳石。   這項倡議的目的是集結廣泛的專家和科學組織,首次一致且明確地譴責對體重的歧視,並揭露造成體重偏見的迷思。   聲明中討論的議題: * 醫療人員是體重歧視的常見來源:學術機構和專業組織應將肥胖的原因、機制和治療納入正式教學中,包括如何在實務上避免肥胖汙名。 * 社會對肥胖的汙名通常是建立在未經證實的假設之上,即假設造成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自律和個人責任感:這種描述與當前的科學證據不一致,證據顯示體重控制並非完全可以自主的,生物學、遺傳和環境因素對肥胖至關重要。 * 媒體對肥胖的描述具有影響力,它在塑造公眾對肥胖者的態度和信念方面起重要作用:媒體對肥胖應進行公正、科學、準確、不帶汙名的描述。 * 公共衛生實務和宣導品中使用汙名來推廣對抗肥胖的運動從客觀上講是有害的:共衛生當局應制止這種做法,並提升肥胖相關公共政策的科學嚴謹性。   要挑戰和改變廣泛且根深蒂固的信念、長期存在的先入為主觀念或流行的心態,在看待肥胖時需要有新的且與現代科學知識一致的敘述。   歷史已透過鼠疫、霍亂和愛滋病毒這些例子昭示汙名會干擾公共衛生政策控制病情的努力。打擊汙名和社會排斥的倡議行動在過去與現在同等重要。   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 在《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這一篇論文中,一群專家概述了一份國際聯合共識聲明以及隨附的消除體重歧視的承諾。該聲明是在一場國際會議上訂出,與會者來自10個相關醫學會,包括:世界肥胖聯合會、美國糖尿病協會、美國臨床內分泌學家協會、美國代謝和減肥手術協會、英國糖尿病協會、歐洲肥胖研究協會,國際肥胖與代謝症候群外科聯合會、肥胖行動聯盟,加拿大肥胖協會、肥胖學會。   連署這份承諾的機構包括全球100多個組織,包括科學組織、學術機構,醫療中心、科學期刊、產業(如Weight Watchers)和集結了英國上下議院跨黨派成員的「肥胖問題全黨國會團體(All-Party Parliamentary Group on Obesity)」。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3.03) * Rubino, F., Puhl, R.M., Cummings, D.E. et al. _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_. Nat Med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0-0803-x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