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結婚,你在乎的是婚紗合身?還是對象?
2019.08.20
結婚,你在乎的是婚紗合身?還是對象?
最近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妳準備要結婚嗎?那來變強吧!」羅列了讓女性在婚禮當天有完美體態的建議,這是女性無法戰勝性別歧視的另一個現象。   只要環顧四周,就會發現無數極為平常、人們不會對之多加思考的性別歧視例子。我們看著這些例子長大,以致於我們對社會以雙重標準看待男女已感到麻痺。   該篇文章傳達一個訊息:如果妳想要穿婚紗結婚,以為只要去買一件就能心想事成,那妳真是錯得可憐。男人結婚可以穿上任何他想要的衣飾,但女性必須用心,婚紗才能穿得合身!   因此,文章內容有各種幫助妳穿進經典婚紗的訓練:如:讓臘腸般的手臂能瘦下來的鍛鍊方法等。但是,對於男性則沒有任何建議。亦即,要步入禮堂,你最好考慮訓練妳的核心肌群、臀部和腿部,而不是浪費你的時間思考妳將與另一個人結為終身伴侶或者對妳將製造的回憶感到興奮。   同樣地,如果妳打算穿上無肩帶的婚紗,希望妳不要花太多精力思考婚姻制度是否適合女性。因為這篇文章裡的教練要妳知道,鍛鍊妳肩膀跟手臂的煩惱不是社會的父權結構,而是俯地挺身和開合跳。   如果妳想穿露背婚紗,那麼妳最好知道沒有人關心妳或妳精心安排的婚禮,每個人只會注意到妳的背,一塊妳根本看不到的部位。因此文章裡的教練表示,妳必須鍛鍊妳的背肌!   不僅如此,當妳決定要把妳不符合他們標準的的正常身體塞進哪一種婚紗後,還有一些飲食建議需要考慮!!   女人在這場戰爭中不可能贏。如果我們在意自己的外表,我們會被認為膚淺。如果我們斗膽認為可以穿上任何我們喜歡的服飾,有人會說,我們被耍了。   這篇文章的標題下得很到位 「妳準備要結婚嗎?那來變強吧!」是一個務實有用的建議。如果妳要與另一個人結為伴侶,妳要盡可能地堅強。想一想婚姻生活中每天都跟同一個人在一起、妥協、有足夠的同理心、不要完全失去自我,這些都很難。有時候當另一半總是未經同意就穿了自己的衣物,真的很難愛妳的伴侶。   在婚禮前夕,妳想要做多少肌力訓練都可以,但是不要因為報紙告訴妳這樣做而做。記者是世界上身體最不結實的人之一,就連他們也會想結婚。無論如何,妳不需要為了婚禮而去練二頭肌,妳離婚時才需要它們。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8.0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醫療植入物在女人身上就較常出事!為什麼?
2019.08.19
醫療植入物在女人身上就較常出事!為什麼?
過去這一兩年,醫療植入物的安全問題在國際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一些嚴重的事件都涉及女性使用的裝置,例如乳房植入物、陰道人工網膜等,多國紛紛啟動調查並積極管理。   但讓女性受苦的不只乳房植入物或陰道網膜這類女性專用的植入物,女性也更容易被不分性別使用的植入物傷害,如人工髖關節和心律調節器等,究竟是為什麼?   最近一份研究試圖提出解釋,作者認為這是一連串忽視性別差異累積出來的結果。   從設計開始就偏差 生理條件和社會因素會影響女性在受傷或生病時的症狀,以及其治療效果。然而,醫療植入物設計人員通常不會考慮這些性別差異,認為不分性別都有一樣的表現。   並且,確保植入物安全的實驗室測試,通常也忽略女性可能對材料有不同反應,或者女性的活動可能會對植入物產生不同的負荷。   一些醫療設備公司利用監管過程的漏洞,在沒有進行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就將植入物上市。即便有進行臨床試驗,也不一定包含女受試者,或者研究人員不對數據中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   美國的食品及藥物管理署(FDA)和澳洲的治療用品管理局(TGA)等監管機構在核准新的醫療設備時,通常也不會根據性別分析有效性及安全性。   醫師並沒有成為最後一道防線 醫療植入物從設計到上市都忽視性別差異,使得植入物不符合女性需求,但醫師在使用上難道不會為患者過濾篩選嗎?答案令人遺憾。   醫師和患者的性別都影響著女性對醫療植入物的瞭解。外科醫師多數是男性,代表著女性患者經常面對男醫師。過去一些研究指出,男性醫師傾向以家父長式的態度對待女性患者,而非以患者為中心的態度,這可能影響女性患者對症狀或疑問的表達,以及醫師對醫療問題的解釋等層面。   此外,外科醫師是否會和女性患者討論重要的安全問題也是需要關切的議題。例如,一些外科醫生對於討論髖關節植入後性行為需要注意的事項感到不舒服,特別是面對女性患者時。但使用人工髖關節後,性行為的姿勢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以「人工髖關節」為例 人工髖關節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例如發炎、疼痛、錯位和金屬中毒等,世界各地皆有案例。然而,很少人知道女性使用人工髖關節失敗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以上。   人工髖關節是性別中立的,並沒有特別為男性或女性量身打造,不分性別皆使用相同的模型。雖然大多數人工髖關節有各種尺寸,但女性並不是身形較小的男性,許多牽涉髖關節的基本活動都存在性別差異,例如走路。   當女性站立或進行性行為時,髖部脆弱的邊緣往往比男性承受更大的負荷。這種「邊緣負荷」增加了人工髖關節磨損和釋放危險金屬顆粒的風險。   如果測試顯示人工髖關節對男性和女性的安全是相同的,那麼這些差異就無關緊要,但事實卻是實驗室根本沒有蒐集這些數據與資料。衡量人工髖關節磨損率的實驗室測試忽略了性別差異,只測試正常行走而不是其他更多壓力的活動,如跑步或性行為。   FDA、TGA和其他監管機構經常批准新的醫療植入物,只因為它們與已經核准的產品相似。這同樣發生在人工髖關節上,監管機構不需要蒐集新的數據,更不用證明人工髖關節對女性和男性同樣安全。   這是跨國且普遍的問題 一群國際記者2018年年底發表了醫療植入物跨國調查結果,提出管理過程的失當,讓患者承受無限痛苦甚至死亡,引起人們對植入物安全與管理的關注。   美國FDA採取一些措施試圖解決性別偏見問題,他們提出指南,要求製造廠提供男性與女性使用醫療設備的數據。然而,這並不具有約束力。一份研究指出,在指南提出後,只有17%的醫療設備提出性別分析數據。   如何改善? 近期傳出各國監管機構要求下架或禁止使用有問題的醫療植入物,這些都是好方法,但並不會促使新的醫療植入物在設計時將女性加入考量,也不會改善醫師與患者之間溝通。   外科醫生需要與患者討論手術的重要議題,讓患者更瞭解手術,就算這會使醫師們感到不舒服。改善外科文化可能有所幫助,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TGA和FDA這類的監管機構可以透過要求醫療設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來影響設計。而FDA的經驗表明,這些要求必須具有約束力才有辦法起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陰道網膜」台灣未把關 女人成藥廠白老鼠 你使用的醫療植入物可能只有經過老鼠實驗!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19.08.1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陰道細菌如何保護妳不受披衣菌所苦?
2019.08.17
陰道細菌如何保護妳不受披衣菌所苦?
過去曾發現,陰道裡的微生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bacteria),能防止最常見的性傳染疾病-「披衣菌感染」。直到近期,一項研究才找出這些細菌是如何發揮它們的保護功效:這不是陰道內好菌直接的功勞,而是細菌誘發陰道及子宮頸的黏膜或上皮組織細胞發生變化所導致的結果。   什麼是披衣菌感染? 披衣菌感染是由披衣菌(砂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造成的性感染疾病,感染者通常沒有症狀,如果有,一般在感染後數周才會出現,例如:排尿時有灼熱感、骨盆腔發炎、陰道或陰莖有不正常分泌物、少數男性會出現睪丸疼痛或腫大。它與其他性傳染疾病一樣,都會使愛滋病毒的散布更容易。   如果感染後未就醫,女性患者將會受孕困難,而已懷孕者也會經生產把披衣菌傳給新生兒,寶寶出現肺炎及某種可能導致眼盲的疾病的機率將會提高。   研究發現 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團隊研究不同陰道微生物的組成以及它們所帶有的多種乳桿菌種類。研究結果發現,陰道常見的惰性乳桿菌(L. iners)並無保護人體細胞抵抗披衣菌感染的能力,但另一種也是常見的捲曲乳桿菌(_L. crispatus_)則有。原因是因為後者會產生D─乳酸。D-乳酸會調節細胞繁衍基因的作用,降低陰道上皮細胞的增生。缺乏細胞增生的陰道不利於披衣菌的存活。實驗最終顯示,陰道內最佳的微生物群組會提供遠離披衣菌感染的長期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結果可能有助未來研究並發展以新興微生物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幫助女性遠離性病感染,改善陰道及子宮頸的健康。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9.08.1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帶頭提升女性代表性
2019.08.16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帶頭提升女性代表性
《刺肋針》(The Lancet) 是目前全球最老的醫學期刊,且影響力僅次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M)。它以刊登領先全球的研究為其特色,旗下共有18個子主題的醫學期刊,涵蓋糖尿病、愛滋病、感染疾病等疾病。   自1823年創立後,《刺肋針》的編輯群一直都是男性所組成。期刊現任主編Richard Horton博士表示,學術機構和贊助單位充滿性別偏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而《刺肋針》也是這個生態系統其中的一員,他們要替他們想看到的改變盡一份心力。為了要提升科學領域的女性代表性,出版社日前發表一份新指引,保證未來旗下所有醫學期刊的編輯群,將不會出現任何全男性的專家小組。同時《刺肋針》所主辦或贊助的會議活動,也將會朝確保專題討論小組的成員至少半數是女性的目標邁進。   這份承諾的內容還包括18個期刊要重整他們的編輯顧問委員會,要讓女性成員比例至少佔一半。目前已有8個期刊做到了,其他期刊也將會在今年年底前達標。而18個主編中,目前已有10位是女性。    六個月前《刺肋針》曾以#LancetWomen為專題,聚焦報導如何提升女性在科學、醫藥及全球健康的地位,呼籲必須有結構性的改變以達成性別平等。   什麼是#LANCETWOMEN #LancetWomen專題報導蒐集來自超過40個國家、300份以上關於性別偏見的報告資料。證據顯示,女性在這些領域中與男性做相同工作薪資卻較低、以及在高階位置完全缺乏代表性。例如:在英國,女醫師的薪資待遇只有男醫師的6成;2013年歐洲的數據,僅有36%的中階教授和18%的全職教授是女性;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女性大學學歷者遠超過男性,但全球科學領域的勞動力性別分布,男性卻佔了72%等。   《刺肋針》執行編輯Clark博士表示,造成女性職位晉升較慢、在高階職位的代表性低有許多原因,包括母職的懲罰、缺少受到認可賞識或被支持競爭領導位子的機會、遭「老男孩俱樂部」的排擠等。   「多元化承諾」(THE DIVERSITY PLEDGE) 事實上,如果將不同族群、階級和性傾向的女性都納入考量,情況將會更糟。因此,除了西方女性之外,《刺肋針》也將致力提升研究及出版界的多元融合,會努力增加中低收入國家的女性與其他同儕的代表性。他們也鼓勵其他同業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動。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8.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動物實驗也有性別不平等?!
2019.08.15
動物實驗也有性別不平等?!
美國國衛院(NIH)自2016年起要求接受補助的研究計畫須將性別(sex)放入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中。但美國神經科學家Shansky指出,現今還是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雌性荷爾蒙以及動情週期會使得研究變混亂複雜,所以依舊還是使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在進行實驗。除非研究是針對特定性別,否則大多數基礎研究都只使用雄性動物,而這些實驗結果進一步會成為更多人體臨床試驗的基礎,最終研究出來的藥物都給男女服用。   以安眠藥Ambien為例,它在1992年通過上市,隔年美國FDA才解除女性參與臨床試驗的禁令。後來陸續出現危險副作用案例,包括女性服藥後發生車禍,FDA因此在2013年要求藥廠對女性的建議用量減半,因為女性對藥物的代謝較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如免疫研究發現男女在對疫苗的反應、心臟病症狀上的不同等。因此,動物實驗納入性別分析對於往後的人體研究及臨床應用是很重要的。   不是只有母鼠,公鼠體內荷爾蒙也會有起伏! Shansky提出反證表示,那些認為只有母鼠因為動情週期而影響實驗的概念可能根本都不是根據事實而來的,而是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想法。2014年一項包括300隻老鼠的分析研究就發現,公鼠與母鼠儘管有動情週期,牠們在心理、行為及其他生物測量都沒有太大變化,2016年另一項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果。國衛院女性健康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on Women’s Health)代表Hunter也呼應相同論點,並表示將雌性哺乳類動物排除研究之外已遭到一些同儕審查的期刊所反對。   事實上,至少有一項研究發現,雄性動物主導掌控的特性會引起生理變化,導致睪固酮濃度發生較大的起伏,但這一般都未被研究納入考量。即便所謂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產生改變,也沒有人會一天內在白天和晚上分別做兩次實驗去瞭解藥物在雄性動物身上的效果。   美國國衛院要求強度仍不夠:解釋性別(SEX)≠使用母鼠 Shansky表示,國衛院2016年要求動物實驗進行性別分析的命令並未明確要求科學家應該如何納入公鼠和母鼠,這是不足夠的。這會讓科學家常常還是先進行雄性動物的實驗,之後再試著把結果複製到雌性動物身上,而非直接使用雌性動物。   對此現象她認為,特別是在神經科學方面,研究者要使用相同數量的雄性與雌性動物,同時進行實驗時不帶有性別差異的預設立場。如果實驗出現性別差異,代表著性別(sex)可以是一個變項,之後科學家再深入追蹤,進行檢視性別差異的更大型研究。   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家Dulac也認同Shansky的建議作法,並表示國衛院的命令因為沒有要求實驗必須使用雌性動物,研究者只要能夠解釋性別即可,而這是不夠的。問題出在研究者會花30秒思考,然後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使用雌性動物。這個情形愈來愈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人覺得他們對此該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教育訓練改變下一代科學家的思維 Dulac因此認為另一個做法可能是把重點轉移到教育訓練下一代的科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機構助理執行長Woitowich認同Dulac的看法,她認為目前的科學家可能都對這樣的政策有反彈抵抗的情緒,而訓練會是改變對研究融入性別(sex、gender)態度的最佳希望。     編譯來源:STAT(2019.05.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2019.08.14
媽媽罹患糖尿病 恐提高死胎風險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發現,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女性,腹中胎兒的死胎風險相較未罹病女性幾乎高了五倍。   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較高 第一型糖尿病是與遺傳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而第二型糖尿病主要是與肥胖和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   研究人員在1998年4月至2016年6月間,追蹤了蘇格蘭3,847名患有糖尿病母親所生的5,392名嬰兒。相較於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死胎風險高三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死胎風險高了4.7倍。   研究人員表示,「高血糖」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控制,將能降低死胎風險。   研究主持人Sharon Mackin博士表示,我們必須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支持女性在育齡期間控制體重和血糖,以減少懷孕的不良後果。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應有警覺,就算沒有立即要懷孕,也需獲得適當的資訊與諮詢,一旦確認懷孕,應該立即與醫師諮詢,以獲得照護與支持   女胎更堅強? 出乎意料地,這項研究中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死胎中81%是男性。過去曾有研究指出,男胎在子宮內更容易受到傷害,比女胎死產風險高了約10%。這項新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的男性胎兒死產率是女胎的4倍,這可能是因為男胎在妊娠晚期有較高的代謝需求,加上男胎的胎盤較小所導致。   不過作者也提出警告,這還需要在不同人口種類中進行更多的觀察,才能有更精確的結果。   台灣女性的狀況? 根據國健署2017年的資料,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5%,女性盛行率10.3%,估計超過100萬名女性罹患糖尿病,人數正逐年攀升。   而台大醫院婦產部2018年的資料指出,近年來因為高齡產婦的增加及篩檢技術的進步,妊娠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原先沒有糖尿病,卻在懷孕時出現高血糖症狀的女性,這會提高胎兒過大以及未來肥胖的風險。而對媽媽來說,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發生率從過去10年的5%至7%驟升至12%至15%。   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對母親及胎兒都是健康上的風險,令人憂心。然而,目前國內並未對產檢女性進行全面的妊娠糖尿病篩檢。並且,根據一項2018年的研究,2014年與2015年妊娠糖尿病孕婦接受健保給付之妊娠糖尿病篩檢比例在42%左右,超過50%未接受。為避免錯過為糖尿病女性和有糖尿病風險的女性提供醫療保健的機會,並進一步掌握女性及嬰兒的健康情形,國家應將妊娠糖尿病檢測列為產檢常規項目,並進行相關統計及追蹤。     更多與懷孕及糖尿病有關的新聞 及早減重緩解第2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盛行率上升! 妊娠糖尿病者易有產後憂鬱症狀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7.29)、Eeurek Alert(2019.07.29)、BBC NEWS(2019.07.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