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八卦的秘密:美國人每天花52分鐘八卦別人,男人也是!
2019.05.15
八卦的秘密:美國人每天花52分鐘八卦別人,男人也是!
科學家認為八卦是社會運作必要的條件之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本週發表於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的新研究中顛覆了一些關於八卦的傳統假設。   史無前例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追蹤了受試者八卦了多少以及受訪者說了什麼。此研究設計讓研究者能夠以科學的角度來竊聽對話,研究顯示我們每天幾乎花了一小時在八卦,沒有人花超過這個時間。   八卦的內容 研究中每個人都會八卦,但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八卦,絕大多數的八卦是關於參與者認識的人,而非明星名人。女性確實有比男性多花一些時間在八卦聊天 - 但研究人員將八卦內容歸類為「中立」,這意味著女人們談論的這些八卦是為了分享消息,而不是做出負面陳述或判斷。這些中立性八卦是八卦聊天中主要呈現的形式,但是在研究分析中,垃圾話的內容也比稱讚的話高出兩倍。   經濟教育程度與八卦的關係 根據這項新研究,年輕人特別容易發表負面評論,但富裕人士就比較常八卦嗎?當然不!它發現較窮的、低教育的人八卦的程度並沒有比有錢人及教育程度高的人少。   八卦的正面作用  我們都會八卦,它是人性的一部分和好奇心,八卦甚至還具有重要的目的。之前的研究表明,我們看東西的方式以及我們的大腦如何察覺臉部表情實際上會根據我們聽到的八卦而變化,八卦具有保護作用,提供有關誰值得信賴以及誰可能對我們造成危險的信息。   研究設計 此研究讓467名 願意的參與者配備一個錄音器,隨機抽取他們一整天的談話,並記錄他們談話內容的10%。 在269名女性和198名男性中,在兩到五天內總共聽到了4,003例八卦,換算後平均每人每天花52分鐘八卦上。   研究作者明確的指出,「八卦無處不在」。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研究指出八卦內容多為中立的,這與台灣的生活經驗似有差異。日常中我們所謂的「八卦」多半是負面的、具有批判性的小道消息,是否此篇報導的研究對象因配戴錄音器,潛意識下對於八卦的內容有所節制呢?   編譯來源:Mail online(2019.05.04)        
+ read more
罹癌,也注意「心」事!
2019.05.15
罹癌,也注意「心」事!
心臟毒性是許多癌症患者接受癌症治療後可能發生的副作用。面對這個問題雖然已有相關指引,但卻缺乏對指引實踐情形的了解。最近一項研究指出,許多醫生並未告訴癌症患者治療方法的心臟疾病風險,而自己也未必完全瞭解,因此,患者的心臟健康未獲得妥善的照護。   依著不同的化療和放射治療類型,癌症患者因癌症治療而出現心力衰竭的佔1%到25%,並且風險還會受到吸菸、肥胖等因素影響。   隨著癌症倖存者和65歲以上需要慢性癌症治療者越來越多,心臟-腫瘤學跨科服務的需求正在上升。特別是癌症治療引起的心力衰竭可能在治療後20年才發生,突顯了這種跨科別服務的重要性。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和治療後監測心臟及進行干預,可以預防或減輕癌症治療造成的心臟毒性。   2012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公布了「_化療、標靶藥物和放射治療引起的心血管毒性:__ESMO__臨床實務指南_」。歐洲心臟學會在2016年公布了一份聲明,提供管理心臟毒性的策略給正在照護癌症患者的醫師。並在2018年啟動了「心臟-腫瘤學會議」,促進癌症治療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管理。   不過研究發現,雖然存在這些指引,但實際應用的情形仍有改善空間。癌症患者的心臟健康急需被照護。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人員從3家大型醫院的「心臟超音波資料庫」中隨機選出46名有心臟毒性的癌症患者,透過他們的醫療紀錄來比較2012年指引公布前後(1994-2011年 vs 2012-2015年)的臨床實務。另外,研究也對11名患者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 89%的人在接受化療前就已經有心血管疾病,並且84%的人至少有一項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不過,只有11%的患者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不到一半(48%)在癌症治療後被轉至「跨學科的心臟衰竭診所」。   而研究檢視2012年指南對臨床實務的影響,他們發現在化療前被轉給心臟病專家的比例從0%上升至23%,而有做心電圖的患者從57%增加到77%。   訪談結果發現,沒有患者可以清楚表達他們的心臟健康照護需求,也不記得在接受治療前他們的癌症醫師有無跟他們討論潛在的心臟毒性及調整風險的策略。   研究作者表示,在癌症患者的就醫過程中監測心臟的狀態可以確切地保護其心臟。即使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的人也會發生心臟毒性,因為像俗稱「小紅莓」的蒽環類藥物和「賀癌平」等曲妥珠單抗藥物對心臟有毒。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5.04) * Establishing a practice gap to in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re effective cardio-oncology clinical services: a retrospective audit examin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diotoxicity.        
+ read more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2019.05.14
防曬的化學成分在血液中超標419倍!
夏天的腳步接近,許多人可能已經開始塗抹防曬乳了。不過,最近美國食藥局(FDA)的研究顯示,防曬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被吸收到人體內的濃度高到足以引起安全疑慮。   FDA規定防曬產品若含有安全疑慮的成分或成分被吸收至血液中的水平超過0.5 ng/mL,應經過毒性檢查。而最近FDA的研究指出,防曬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被吸收到血液的水平超標419倍。   不過,專家們表示不應該因為這項研究而停止使用防曬產品,因為陽光的傷害風險超過了這些化學物質帶來的潛在風險。太陽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包括:老化、曬傷、黑色素瘤等。   在台灣,除了含有二氧化鈦成分的防曬類化粧品以「一般化粧品」管理外,其餘防曬劑成分以「含藥化粧品」管理,亦即上市前須向衛生福利部辦理查驗登記。而含有禁止使用之成分或使用成分不符限量規定者不予核准。   對健康可能的影響 多數防曬產品使用「羥苯甲酮(oxybenzone)」、「阿伏苯宗(avobenzone)」、「奧克立林(octocrylene)」及「依莰舒(ecamsule)」等化學物質來阻擋有害射線。這些化學物質吸收紫外線輻射並將其轉化為少量熱量。   然而,化學物質特別是「羥苯甲酮」可能會干擾荷爾蒙;「阿伏苯宗」與癌症、過敏和器官中毒有關;「奧克立林」可能引起皮膚、眼睛及肺部不適;「依莰舒」可能使皮膚乾燥、紅腫或起粉刺。   原因是這些物質本質上是化學環構成,而化學環也是很多荷爾蒙的基礎,化學物質就容易進入細胞。美國食藥局研究人員表示,「羥苯甲酮」就被發現出現在人體母乳、羊水、尿液及血液中。   研究怎麼做的 美國食藥局隨機地讓24名成人每天使用防曬噴霧劑、乳液或乳霜四次,持續四天,並且使用產品的身體面積達四分之三。研究未揭露防曬產品品牌。   研究人員一周內從每位參與者身上抽取了30份血液樣本,並發現參與者血液中的「羥苯甲酮」的水平為209.6 ng/mL、「阿伏苯宗」水平為4.3ng/mL、「奧克立林」水平為7.8ng/mL、「依莰舒」水平為1.5ng/mL。   需要更多真實數據 這是一項非常小規模的實驗室研究,並且實驗情境與現實不同,例如戶外的溫度、紫外線、濕度;或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年齡、皮膚狀態都可能影響成分被吸收的程度。因此研究結果只是一個起點,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呈現結果所代表的臨床意義。   代表防曬產品製造商的「消費者保健產品協會」表示,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產生懷疑還為時過早。   美國食藥局向業者施壓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美國食藥局已要求製造商於2019年11月前提供防曬產品的安全證明,包括評估產品被身體吸收的程度、化學物質致癌的風險及其對生殖健康的影響。這項研究可能是美國食藥局為了讓製造商準時提交資料而施加的壓力。   研究作者表示,美國食藥物局是一個監管機構,不是一個測試機構,因此進行研究是非常不尋常的。這可能代表他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程度。   還有其他防曬選項 擔心化學防曬產品安全性的人可以選擇使用礦物防曬產品,他們透過氧化鋅和二氧化鈦來反射皮膚的陽光,而不是像化學防曬產品一樣吸收它。礦物防曬產品的安全性是有證據支持的。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5.06)、Medical News Today(2019.05.06)        
+ read more
新指引挑戰舊「輕安全重效益」的醫療研究文化
2019.05.14
新指引挑戰舊「輕安全重效益」的醫療研究文化
上月中,美國醫師協會(ACP) 終於將他們的指引建議調整為與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一致,並在指引中特別提醒,在大多數40-49歲女性身上,篩檢的「潛在傷害會大過效益」。這個重大的轉變反映出,一直以來,醫療研究在報告試驗結果時,都有強調治療的效益、不重視安全性或傷害的文化。   醫藥研究往往淡化治療的傷害 近日一項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研究,針對2016年發表在5大主要醫學期刊中的122個癌症藥物臨床試驗,分析它們如何描述治療的副作用,結果發現,11%沒有報告任何嚴重副作用、18%沒有報告嚴重事件、2%沒有提供任何死亡資料;在43%的試驗,作者們都淡化治療所造成的傷害,例如:在一個有約400名受試者參與的試驗例子中,藥物的安全性被描述為「可控制且大多數可逆的」,但事實上有5個人死於藥物毒性。   這些發現顯示出,醫藥文獻強調的證據是站在「不重視安全性」的基礎上的。2010年一項研究就曾經指出,發表在前6大一般醫學期刊的隨機比較試驗中,僅有19%將研究重點放在安全性的問題。   這些分析進一步帶出了重要的呼籲—醫藥文獻亟需改善提供治療的毒性及安全性結果的透明度,要避免使用模糊的描述方式來呈現,像是「大致上這個藥物的不良作用是可以忍受的 (well-tolerated)」,把試驗的傷害描述成可被接受或忍受,做出主觀性的評價。事實上,傷害是否可以被接受是由個別病患來決定,而非醫師或試驗相關的利害關係者。   特別在新興化療藥物的案例中,藥物或許可以使病患的壽命稍微延長,但病患相對也必須付出承受潛在嚴重副作用的代價,可能會大幅降低病患餘生的生活品質。   專科指引存在財務利益衝突問題 在過去超過十年間,醫藥界一直要讓利益衝突的狀況更加透明化,但嚴重的問題依然還在。2009年當時就曾發現荷爾蒙療法的審查是由惠氏藥廠的員工自己捏造撰寫,而最近也出現兩個新的研究證據(刊登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第一個研究發現18個專科指引有財務利益衝突的問題,卻只有三分之一有揭露,多數未揭露的案件收受了超過1萬美元。另一個研究則指出,許多撰寫胃腸醫學臨床實作指引的作者們,收取藥廠支付的經費卻未揭露。   在循環期刊(Circulation)中的一篇意見投書裡,作者Ioannidis認為,專業醫學會應避免發布指引及疾病定義聲明,這些個別作者以及專業醫學會本身都會與醫療產業有利益衝突的問題,因此難以確保他們提出的資料是否經過客觀評估過。這是很多美國醫師幾乎不仰賴專科指引左右他們醫療照護行為的重要原因,盡可能他們會參考沒有利益衝突疑慮的資料來源,如:USPSTF所產出的指引意見。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04.29)        
+ read more
美乳房外科醫師學會發布新乳癌篩檢指引
2019.05.13
美乳房外科醫師學會發布新乳癌篩檢指引
近日,美國最大代表乳房外科醫師的組織-美國乳房外科醫師學會(ASBrS)則發布了新指引,建議40歲以上平均風險的女性,每年應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並表示他們所採取的模式觀點與USPSTF不相同。四月中,美國醫師協會(ACP)將其乳癌篩檢指引調整為與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USPSTF)一致,建議50-74歲女性每2年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而美國癌症協會(ACS)則建議, 該協會將開始年齡定為45歲。   指引著重個人風險評估 這份指引建議所有女性在25歲前接受正式的乳癌風險評估,如果女性她的乳癌風險較高,那麼依據特定的風險因子,醫師應建議她做篩檢,但是40歲以上有平均風險的女性則是應該每年都定期做1次檢查。   新指引的重點之一就是強調「個人風險評估」。舉例來說,女性如果測得其終生乳癌罹患的風險高於20%,她就該開始做乳房攝影檢查,並在35歲之後,須另外再做核磁共振攝影(MRI)。如果有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異常情形,那麼25歲開始就需要做類似的攝影檢查。   效益統計模式 V.S 期望壽命模式 美國乳房外科醫師學會主席Taylor博士表示,40-49歲的女性定期做篩檢已被證實會降低15%死亡率。   但是,由於美國預防工作服務小組採取的是「效益統計模式」(efficiency statistical model),考量篩檢潛在傷害的風險,所以建議女性50歲之後才開始篩檢。這裡所指的風險與負面作用,包括篩檢的代價、出現偽陰性與偽陽性結果的可能性,而錯誤的篩檢結果將會導致不必要的焦慮與醫療措施。   相反地,新的美國乳房外科醫師學會指引,則是建立在已證實的乳癌存活效益之上的「期望壽命模式」(life-gained model)。   美國放射學學會支持指引建議 美國放射學學會(ACR)主席Smetherman博士表示,早一點在40歲每年1次篩檢找到癌症細胞,會提高治療成功的機會以及讓女性維持生活品質。美國放射學學會(ARS)樂見這個指引重申對這種最合理作法的支持。   其他乳癌照護專家也回應支持這份新指引的建議,表示其他宣稱成本效益高或產生較少焦慮的乳房篩檢指引,沒有說明個人風險狀況,將會犧牲一些女性的預期壽命,而乳房外科醫師則將壽命年數視為比較重要的。再者,這份新指引也做到平衡每個不同年齡層或是具有特定風險因子族群做篩檢的效益與傷害,達到個人化的目的。   編譯來源:HealthDay(2019.05.03)        
+ read more
擔心妊娠/肥胖紋嗎?答案藏在基因裡!
2019.05.13
擔心妊娠/肥胖紋嗎?答案藏在基因裡!
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妊娠紋是懷孕的代價,不過有少數幸運的人可以成為沒有妊娠紋的母親。最近,科學家解開了為什麼有些人更容易出現妊娠/肥胖紋的謎團,而答案在於我們的基因。   妊娠/肥胖紋是皮膚延展後未能完整修復而引起的疤痕。它與妊娠最相關,但青春期突然成長或體重增加也會導致疤痕。近日,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為了預測哪些人容易出現肥胖紋,利用DNA資料建立了一個電腦模型。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67萬歐洲人;9萬非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和東亞人的資料。並且他們全都被詢問手臂、腿及臀部是否有肥胖紋,研究刻意不問參與者腹部是否有妊娠紋,試圖確保結果不會因為懷孕經驗而有偏誤。   研究發現,有544個基因標誌與肥胖紋有關,其中有一些會增加肥胖紋的可能性,有些則會避免肥胖紋出現。受到基因編碼的影響,有肥胖紋的人的皮膚細胞產生較少對彈性及修復很重要的特定蛋白質,如:彈力蛋白(elastin)。   此外,有肥胖紋的人當中,女性比男性多,非歐洲人比歐洲人多。研究表示女比男多除了可能是因為女性參與者錯將腹部的妊娠紋納入外,女性的生理因素可能也讓其皮膚容易產生肥胖紋。而非歐洲人較容易有肥胖紋,可能是因為肥胖紋在深色皮膚上較明顯。   天生容易有肥胖紋怎麼辦? 雖然網路上有各種宣稱改善或消除肥胖紋的方法,但實際上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方式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效果。   不過,證據顯示時間可能改善問題,因為老年人比較少表示他們有肥胖紋。     編譯來源:Daily News(2019.04.1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