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產後最好間隔多久再懷孕?
2018.11.01
產後最好間隔多久再懷孕?
隨著女性的生產年齡越高,為了避免可能面臨的併發症,越來越多女性盡快在生產後再次懷孕。而研究指出,生產與再次懷孕之間的理想間隔是12至18個月,對孕婦及新生兒較安全。   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女性分娩後不到12個月又懷孕會帶來風險。不過,帶給母親的風險只發生在35歲以上的母親;而帶給嬰兒的風險則發生在所有女性,特別是年20-34歲之間的女性風險最大。   主要作者Laura Schummers表示,對年紀較大的婦女來說研究結果尤其重要,因為這群婦女往往刻意讓再次懷孕的間隔時間較短。   這項研究是對孕婦年齡如何影響妊娠間隔作用的最廣泛的評估。這也是第一個在高所得國家調查生產與懷孕間隔和孕產婦死亡或嚴重疾病的研究。   研究方法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英屬哥倫比亞省148,544例的女性,以了解生產與懷孕的間隔時間與母嬰面臨的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數據來自出生記錄、住院資料、不孕的處方資料和人口普查等。   研究人員發現,在上一次生產後6個月再次懷孕的35歲以上女性,孕產婦死亡率或嚴重發病率為1.2% (每1000例懷孕有12例)。生產與懷孕間隔18個月的女性,風險降低到0.5%。   對於年輕女性來說,生產與懷孕間隔6個月者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為8.5%,生產與懷孕間隔18個月者風險降至3.7%。對於年長女性來說,間隔6個月者其自發性早產的風險約為6%,間隔18個月者風險為3.4%。   雖然這項研究並沒有分析為什麼年輕及年長女性再次懷孕間隔較短其懷孕結果較不好,但研究結果顯示每個年齡組的風險概況不同。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教授Sonia Hernandez-Diaz博士表示,間隔較短可能反映意外懷孕,尤其是年輕女性。不論間隔較短的懷孕結果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女性身體沒有時間恢復,還是因為與意外懷孕有關的因素如產前護理不足,建議是相同的:改善產後避孕方法的可近性或避免生產後無安全措施的性行為。   研究作者Wendy Norman博士表示,對於35歲以上計劃生育的女性來說,了解何時適合再次懷孕令人鼓舞。高齡產婦第一次有了很好的證據來指導下一次懷孕的時間。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實現一年間隔應該是可行的,並且顯然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10.29)          
+ read more
身障女性的醫療保健需求必須被看到!
2018.10.30
身障女性的醫療保健需求必須被看到!
身障女性通常被排除在基本醫療保健之外,如自閉症診斷、抹片檢查到避孕等,爭取更好醫療照護需要成為女權主義運動的核心。   廁所是否曾經危及你的生命?這是一位因脊髓性肌萎縮而需要輪椅的女性,於其個人臉書發布的貼文。她只能使用附有升降機的廁所,這種廁所與標準無障礙廁所不同。因為這種廁所非常少,她經常需要憋尿長達12個小時,導致她有經常性的膀胱感染,可能導致腎臟問題和敗血症,這是危及生命的。   獲得安全的廁所只是身障婦女健康不平等議題其中一個例子。   根據新書《Can We All Be Feminists?》的數據,2017年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發現身障婦女接受乳癌篩檢的人比非身障婦女少三分之一。背後的原因很多,包括缺乏交通工具及輪椅與傳統乳房X光檢查機不相容等。由於類似的原因,身障女性常無法接受抹片檢查。   此外,因為醫藥人士常帶有偏見地認為身障女性不會有性關係,因此身障女性很難獲得避孕措施。而今年9月,英國成千上萬的自閉症女性由於醫療人員的性別偏見而錯失診斷,嚴重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財政緊縮使身障女性獲得醫療保健更加困難,尤其當政府削減社會福利預算的時候。他們會建議身障女性服藥使月經停止或使用成人尿布,而不是提供私人助理協助清潔和如廁。   這是不人道的,但很少被人談論。無論是因為文化裡的尷尬,還是因為對隱私的重視,許多人不願意討論個人醫療照護,如月經、避孕等,而性別歧視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性別歧視不討論月經且經常忽視身障人的生活。   城市在規劃廁所或國家在提供抹片檢查時能意識到身障女性的需求,都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而第一步就只是開始在談話中納入身障女性的需求。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10.01)        
+ read more
女性領導特質難上檯面?
2018.10.24
女性領導特質難上檯面?
儘管人們期待女性領導特質可以重新定義21世紀的領導者,但目前位居高層的女性仍然非常稀少,最近一項研究嘗試探索這個矛盾。   女性和男性皆偏好陽剛的領導特質 研究發現,不論男性或女性都認為成功的領導者需要傳統上被歸類為男性/陽剛的特質,像是果斷或能幹。而傳統上被認為是女性/陰柔的領導特質,像是寬容和合作,則被視為附加價值。這是第一篇探究男性和女性領導特質潛在權衡關係的研究,可協助我們了解為何多數高層領導者皆是男性。   研究人員要求273名參與者,從傳統上男性/陽剛的領導特質(著重變革行動的),和傳統上女性/陰柔的領導特質中(在意公共集體的),選擇並設計出他們心中理想的領導人該有的特質(研究如何定義領導特質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傳統上被視為是陽剛的特質)包括:有能力、能幹稱職、自信、具備常識、聰明、有野心抱負、果斷、有競爭力、決策力和自立。負面的陽剛特質包括:傲慢、控制、反叛、憤世嫉俗和頑固。 公共集體的領導特質(傳統上被視為陰柔的特質)包括:善良、真誠、寬容、快樂、值得信賴、合作、耐心、禮貌、敏銳和使人愉快的。負面的陰柔特質包括:情緒化、天真、害羞、虛弱和容易屈服。)。結果顯示,當他們的選擇受到限制時,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認為果斷和能幹稱職是必要特質,而在意公共集體利益的傾向,則被視為是奢侈、多餘的,也就是非必須的領導特質。尤其男性參與者,更強烈認為能幹稱職是領導者的必要特質。   研究參與者同時被詢問他們願意盡最大努力減少哪些負面的領導特質。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傾向於抑制通常被認為是陽剛的負面特質,例如傲慢和頑固,而不是那些通常被認為陰柔的特質,如羞怯和情緒化。   研究的共同作者Andrea Vial博士表示,當研究參與者在公共集體和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之間權衡時,男性和女性的參與者皆認為變革行動的特質,是領導力的真正標誌。而這特質被認為與男性相關,而非女性。   「這種為了成為領導者,必須高度著重變革行動的領導特質,可能會阻礙女性追求權力角色,同時阻礙已掌權的男性任命女性擔任重要角色。」Vial博士說。   女性認為女性領導特質使她們處於不利的位置 研究進一步研究另一群249名男性和女性參與者如何理解自己作為領導者或助理,以及他們認為領導者或助理該具備何種特質。研究結果是,男性和女性參與者都認為著重變革行動的特質是成為成功領導者的關鍵。相比之下,他們認為在意公共集體的特質,是成為成功助理的關鍵。   Vial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強調女性內化了刻板的陽剛領導觀。雖然女性似乎比男性更重視公共集體性,但她們可能認為與男性領導者相比,以傳統女性/陰柔的方式行事會使她們處於不利的位置。   從正面來看,該研究顯示女性領導者可能比男性領導者更支持公共集體的領導特質。   雖然該研究僅檢視一系列領導者特質,而沒有討論特定的背景脈絡,但該研究為解釋組織高層中女性的持續稀少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同時是性別角色研究計劃的一部分。     編譯來源:Frontiers in Psychology、Eurek Alert(2018.10.15)      
+ read more
孕婦適合吃抗抑鬱藥物嗎?
2018.10.23
孕婦適合吃抗抑鬱藥物嗎?
懷孕期間是否能服用抗抑鬱藥藥一直是兩難的選擇。最近一項究指出,抗抑鬱藥物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可能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而大多數抑鬱症孕婦患有輕度至中度抑鬱症,其中使用SSRIs是無效的。目前,風險/效益比並不支持在懷孕期間使用SSRIs。妊娠中重要的是要監測抑鬱症,如運動或心理治療,應被視為妊娠第一線治療而非藥物。   SSRIs是一種常用的抗抑鬱藥,透過選擇性抑制5-羥色胺(serotonin)的再攝取,用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和神經性厭食症。5-羥色胺不僅是一種神經遞質,調節神經系統中的作用,而且是胚胎發育生過程中許多細胞類型之間細胞與細胞通訊的重要媒介,在胚胎發育中不可或缺。   研究指出SSRIs可能透過多種方式破壞胚胎發育,包括:對5-羥色胺的影響、對細胞中離子通道活性的影響、對生物電控機制(bioelectricity)的影響,以及對生物電機制細胞信號(bioelectrical signal)傳導的影響。   刊登這篇研究的期刊《Bioelectricity》主編Dany Spencer Adams表示,這份研究對懷孕期間使用SSRIs的爭論做出重要貢獻,除了將流行病學數據與來自模型系統的相關證據結合外,還聯結了SSRIs的生物電控機制,以及5-羥色胺在神經系統發育之前於胚胎中作用的經驗證據。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18.10.15)        
+ read more
吃太多水果會導致糖尿病?
2018.10.22
吃太多水果會導致糖尿病?
雖然科學家們並不清楚導致第2型糖尿病的原因,但是,人們一直認為多吃糖會引起糖尿病。近幾年台灣的水果甜度越來越高,就有了吃太多是否會容易罹患糖尿病的疑慮。   那麼,得糖尿病真的是因為糖吃太多嗎?多吃糖是不是會引發糖尿病呢?答案是否定的,吃糖和患有糖尿病,其實沒有直接相關性。但如果長期多吃糖類食物,會導致多餘的熱量攝入,引發肥胖而有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引起糖尿病,且多吃糖類食物,可能會使許多隱性糖尿病患者,迅速轉為顯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   吃水果會導致糖尿病? 通常,吃水果若是健康飲食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則不應該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但是,超過每日建議的水果量可能意味著一個人的飲食中含有過多的糖分。 水果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因此它是健康飲食的重要部分。選擇新鮮水果而不是乾果,少喝果汁或奶昔,可以幫助減少糖的攝入量。   風險較高的人應該少吃水果嗎? 超重的人比沒有超重的人更容易患第2型糖尿病。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如果一個人攝入的卡路里比燃燒的卡路里多。含糖的食物和飲料通常含有高卡路里。   若依照每日建議量(見水果指南)吃水果不應該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果汁含糖量特別高,但每天飲用不超過1杯果汁有助於將糖攝入量保持在健康的限度內。   患有前期糖尿病的人的血糖水平高於平均值,但尚未到讓醫生診斷出第2型糖尿病的程度。雖然前期糖尿病會增加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肯定會患上這種疾病。減肥和日常鍛煉有助於降低這種風險。一些藥物也可以降低人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嗎? 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吃水果,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對於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管理他們病情很重要的部分是他們的飲食,他們經常需要飲食計畫。他們可能需要監測飲食中的糖量或避免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   水果含有碳水化合物和糖。糖尿病患者在製定飲食計劃時可能需要檢查這些食物的量。除了糖和碳水化合物,水果含有豐富的纖維。含有纖維的食物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因此它們比纖維含量較少的食物更慢地提高血糖。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會提高血糖水平。有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容易提高血糖。   有些人使用血糖指數(GI)來計劃他們的飲食。GI是特定食物提高人體血糖的量度。低GI的食物比高GI食物的血糖低。大多數水果是低GI,但有一些如哈密瓜和鳳梨,是高GI水果。加工食品會增加其GI,因此果汁的GI比整塊水果高。成熟的果實比未成熟的果實具有更高的GI。將具有高GI的水果與低GI食物相結合可使其成為更健康的選擇,例如:將成熟的香蕉切片放在全麥吐司上。而乾果、果汁和某些熱帶水果如芒果,含糖量較高。一個人可以選擇吃一小部分或避免經常使用這些。   結語 糖尿病的病因很複雜,但一個人不可能僅僅因為吃過多的水果而患上這種疾病。超重或高血糖是發展糖尿病的風險因素。適量吃水果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限制飲食中乾果和果汁的量可以幫助減少糖的攝取量。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10.11)        
+ read more
「無毒」指甲油不一定安全!
2018.10.18
「無毒」指甲油不一定安全!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標榜「無化學物質(無毒)」的指甲油可能含有與不孕症和癌症有關的有毒化合物。   儘管2004年歐盟禁止許多化學品使用在化妝品中,但科學家認為這導致了「令人遺憾的替代」,就是用另一種毒素來取代。這些化學品仍然經常在美國使用。在美國,化妝品不需進行安全性測試即可進入市場;在台灣,一般化妝品無須辦理查驗登記,也免申請備查。   因此,指甲油的包裝及標示的管理變得很重要。由於目前化妝品的包裝標示沒有管理規範,消費者和美甲沙龍業者很難理解這些標示對健康的真正意義。   研究結果 研究檢視了40種號稱「3無(3-Free)」到「13無(3-Free)」不同的指甲油,記錄了這些指甲油的成分說明及標示。所謂「3無」是指甲油沒有「甲苯(Toluene)」、「甲醛(formaldehyde)」和「DnBP」,許多指甲油不使用更多種有爭議的化學物質,聲稱「5無」、「7無」或「13無」。   這40種指甲油是由12個品牌所生產,他們是最受歡迎的紅色及粉紅色,並有金屬亮澤和透明層。但研究未揭露是哪些品牌。   結果顯示,整體上廠商已移除了「DnBP」(2004年歐盟禁用),但有一半產品以「TPHP」替代,以防止指甲油剝落及變色。同時,並非標榜「無毒」的指甲油就沒有化學物質,例如,在三個聲稱「無毒」的品牌中發現了會干擾荷爾蒙的「TPHP」的含量高於100ppm。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與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甚至乳癌等有關。     研究結果進一步指出,60%的樣本中含有干擾荷爾蒙的「DEHP」,其含量從微量到100ppm不等。DEHP與不孕症有關,也可能使人類致癌。目前已發現即使通風也能在室內環境中存在多年。研究人員警告說,這可能會使美甲沙龍業者處於危險之中。   其他聲稱「無毒」的指甲油所含的化學物質還有鉛,這與嘔吐、聽力損失和兒童學習困難有關;還有香精(fragrance)。     儘管FDA對化妝品進行了監管,但並不要求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獲得安全認證。 而「3無」或「無毒」這樣的標示和廣告宣稱也不需要得到FDA或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批准。 因此,指甲油的選擇對於使用者是一個困境。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10.10)、Eurekalert(2018.10.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