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初經及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2018.01.24
初經及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12歲以前就有月經及較早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不過,目前尚無法確定原因,只能指出初經年齡及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若能有更多研究來釐清背後的原因,將有助預防或延緩女性心/血管疾病發生。   研究團隊利用英國資料庫,檢視267,440名女性及215,088名男性的資料,他們都很健康且沒有心/血管疾病,研究團隊觀察他們7年後的健康狀態。資料顯示,罹患冠心病者有5,782名(1.2%)、中風者有3,489名(0.7%),整體來說有9,054(1.9%)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4%是女性。   研究發現 研究控制了年齡、BMI、吸菸習慣及血壓的因素,發現初經年齡在12歲以前的人比在這之後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高出10%。具體而言,這群人中風風險高了17%、冠心病風險高出5%。而女性在47歲以前就進入更年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出33%。   此外,研究還發現,不論男女,生育過的人冠心病風險較高,並且隨著孩子個數越多風險越高。研究表示,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複雜,受到社經地位、文化等因素影響。而經歷過流產及子宮切除術的女性,冠心病風險各增加的14%及20%,經歷過胎死腹中的女性也被發現中風風險較高。   可能的解釋 研究表示,目前無法確定初經及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相關的原因。不過,初經年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可能是受到童年時肥胖影響。而更年期年齡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有兩種可能解釋:(1)較早進入更年期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或(2)沒有臨床症狀的心血管疾病導致較早進入更年期。   綜觀而言,後續需要更多研究來釐清背後的因果關係。研究作者Sanne Peters指出,目前已知有幾個基因與女性育齡時間長短有關,因此若分析女性參與者的基因,可能有助釐清初經及進入更年期年齡較早是否為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原因,或是這種關係其實受到環境因素或生活習慣因素影響。     編譯來源:Guardian(2018.01.15)、Peters SA, Woodward M. Women’s reproductive factors and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UK Biobank. Heart: 15 January 2018.      
+ read more
冷凍不比新鮮差!試管嬰兒使用新鮮胚胎與冷凍胚胎活產率相似
2018.01.19
冷凍不比新鮮差!試管嬰兒使用新鮮胚胎與冷凍胚胎活產...
一般人都會認為認為新鮮的比冷凍的好,因此持有對於新鮮胚胎的活產率較冷凍胚胎要高的想法。不過,最近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使用冷凍胚胎及新鮮胚胎進行試管嬰兒,兩者的活產率相似。   在台灣,自2010年至2016年植入冷凍胚胎的活產率都高於新鮮胚胎。近兩年差距更大,平均為35% vs 28%。至於為何使用冷凍胚胎比較好?和胚胎分化的時期及冷凍的技術是否有關,仍有待研究。   中國的研究 研究在2015年3至11月間招募2,157名正進行試管嬰兒(IVF) 的女性。研究團隊將這些女性隨機地分派至新鮮胚胎組及冷凍胚胎組。植入的胚胎為卵裂期的胚胎(cleavage-stage embryos)。   此份研究發現,新鮮胚胎組及冷凍胚胎組的活產率分別是48.7%及50.2%,沒有顯著差異,並且兩者發生生化妊娠(biochemical pregnancy)[1]、臨床妊娠(clinical pregnancy)[2]、受精卵著床、持續懷孕及流產的比率也沒有差異。但是在懷孕第3至6個月期間,冷凍胚胎組的流產率比新鮮胚胎組低。此外,研究還發現冷凍胚胎組的「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比率較低。   越南的研究 研究以782名沒有多囊性卵巢炎(PCOS)的不孕女性為研究對象,他們都在胡志明市接受體外受精。研究發現,在冷凍胚胎組中有36.3%受孕,新鮮胚胎組中受孕者有34.5%,兩者差異也並不顯著。而冷凍胚胎組的活產率為33.8%,新鮮胚胎組為31.5%,兩組比率相似。   而不同於中國的研究結果,越南的研究並未發現冷凍胚胎組的「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較低。   越南研究的主要作者Lan Vuong博士指出,凍卵技術在全球已日漸普及,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對生殖醫學領域及民眾是相當重要的訊息。Ben Mol博士也認為此訊息對做試管嬰兒的人很重要,代表這些人在進行新鮮胚胎的試管嬰兒後,仍可將未用到的胚胎冷凍,冷凍胚胎並不會減少獲得活產的機會。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1.10)、Daily News(2018.01.10)   [1] 「生化妊娠」指的是一種懷孕階段,在此階段只能透過驗血或驗尿這種生化的方式來檢測是否懷孕。 [2] 在經歷「生化妊娠」後會進入「臨床妊娠」,即能透過超音波或監測胎盤和胎兒之間的血流的多普勒檢測來確定是否懷孕。        
+ read more
手腳容易冰冷怎麼辦?
2018.01.18
手腳容易冰冷怎麼辦?
溫度下降會導致我們的血管收縮,飽受手腳冰冷之苦的你在冬天就更難避免了。醫師建議,要在寒冬促進血液循環可以戴連指手套、吃辣的食物或幫自己按摩一下,還有戒菸以及將咖啡換成開水也能讓你會比較容易讓身體溫暖。但是,如果你很難讓自己的身體溫暖或是皮膚無法回復血色,就要就醫了解原因。   以下是解緩冰冷的撇步: 穿著比較寬鬆的衣服 最重要的是冬天來臨時,手腳都要保暖。穿著寬鬆的衣物會暖和的比較快,例如:戴連指手套會比戴手套好。因為寬鬆的衣物會讓你的身體有多餘的空間可以升溫,就像是隔熱的原理一樣。可以在寬鬆羊毛襪底下加穿緊身襪,或是在大號毛線衣底下加穿緊身襯衫。   多吃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可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當你吃辛辣食物時,體溫會上升,讓你的心臟收縮,並且會讓血流量增加。   好的血液循環依賴強壯的心臟以及動脈,辛辣的食物,像是辣椒、胡椒富含豐富的維他命A與C,能強健動脈以及血管,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因為不良的血液循環導致的麻痺現象。   遠離菸、咖啡與酒精 尼古丁、咖啡因以及酒精是冬天三樣要避免的東西。尼古丁及咖啡因會讓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會比較難到你的手腳。而酒精除了會讓你脫水外,還會製造假象,讓你以為你不冷,但事實上只是比較無法感知到寒冷的感覺。   多吃魚及富含鐵的綠葉蔬菜 攝取魚油、菸鹼酸以及鐵質都能擴張動脈,讓血液更快地流到全身。魚富含Omaga 3、Omaga 6,能促進血液循環;綠色蔬菜以及紅肉富含鐵也是已知可以增進血液循環的食物;服用菸鹼酸補充劑雖可以減緩動脈的窄化,但會造成潮紅。   多喝水,就算你不覺得渴 循環系統是滋養你全身細胞的主要器官,因此保持體內水分是重要的。   保持體內的水分能幫助身體維持常態的溫度並維持循環系統運作。相較於夏天,冬天時我們比較難意識到已經脫水的事實,就算已經感覺口渴了,也很難注意到身體已經脫水。   人們會受體溫過低之苦的主要理由是長期待在戶外,使身體缺水所造成的。記得當你從戶外進來後,可以喝一杯熱飲以保持身體的水分並會讓你快速溫暖起來。   多活動 多做一些運動會增加你的血液流動量,所以回家後,不要坐著並繞著房子走一走。   血流量在我們身體狀況比較好的時候會比較多,但因每一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對於冷的感受也會不一樣。因此,要多增加體內脂肪,讓我們的身體比較不容易感覺冷,這樣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摩擦你的手與腳能夠讓血液流到手指與腳趾頭。如果手腳覺得很冷或是有凍傷,建議可以泡在溫/熱水半小時,直到回復到正常膚色。要注意潰瘍的地方或是血色是否在覺得暖和之後有所改善,如果沒有就要注意。   如果你還是感覺到冷? 如果一直覺得冷,可能是循環系統阻塞、貧血或是雷諾氏症候群。雷諾氏症候群是指身體在遇到冷時,某些部位會失去感覺或失去血色。   如果上述的方法都無法讓你的身體變暖和,建議要去找醫師諮詢。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1.05)    
+ read more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2018.01.16
美國華盛頓州出生證明增加第三性別「X」
從1月27日開始,美國華盛頓州將提供不願被兩性框架劃分的性別認同者,更改其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為「X」。然而這僅限於過去所發出的出生證明,意指無法表達意見的新生兒不能由父母逕為決定其為第三性別。   新規定也取消原本要求成年人必須先取得醫師證明文件才得以變更性別的規定,而未成年人則必須取得父母或法定監護人的書面同意書,以及執照醫師開立的證明。   類似政策也將在今年於奧勒岡州與加州生效,反應美國社會對於跨性別、非二元性別族群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人民也拒絕被傳統的「男人」與「女人」的二元性別限制。   美國LGBTQ倡議團體「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執行長兼總裁Sarah Kate Ellis指出,該組織最近一份調查顯示有20%的千禧世代認為自己屬於LGBTQ,且年輕人也逐漸不再遵從傳統的性別二元法。她也認為各州政府應該盡快趕上趨勢,承認非二元性別族群的存在。   另外,Sarah重申個人性別認同是無法被抹滅與忽視的同時,也指責川普上任後的政策危害LGBTQ族群,包含禁止跨性別者從軍、廢除跨性別學童廁所等等。   基於2012年美國對變性者的調查,高達40%受訪者表示曾因出示的文件與其性別不符時遭到騷擾,並有3%遭到襲擊,其他LGBTX倡義者認為給予人們更改自己性別的權利,可以減少因為身體外觀與其性別不匹配時遭受的歧視與騷擾。     資料來源:CNN(2018.01.04)    
+ read more
染髮劑過敏
2018.01.15
染髮劑過敏
染髮過去是因為去白髮,現在是時尚!隨著使用者的增加,過敏的問題也隨之浮現。   染髮劑過敏,大多是對其中一項化學物質過敏,而不是整個產品。最普遍的原因是PPD(para-phenylenediamine)。大多數商業製造的染髮劑都有PPD,一般把PPD和雙氧水混合改變頭髮的顏色。這個反應尚未完成時,PPD和皮膚接觸,容易造成過敏的反應。   商業性染髮劑中的PPD有不同的名稱,包括PPDA、 1,4-Benzenediamine 和Phenylenediame。染髮劑另外一個可能比PPD溫和些的化學成PTD(para-toluenediamine),但許多人仍有過敏反應。   指認PPD反應的困難之一,通常症狀在第二次使用產品時才會出現。第一次使用時,身體對過敏物品的侵入,產生敏感,再次暴露過敏原時,症狀會越來越明顯。   染髮劑敏感性, 但非過敏 有些皮膚對化學物質比較敏感,包括PPD。這類型的反應普遍發生在轉換不同成分的染髮劑品牌時。皮膚呈現乾燥,拉緊或裂痕;頭皮變緊,如灼燒。症狀或刺激性在大約48小時內出現,也有幾近立即反應的。   過敏症狀有哪些? * 最普遍的是皮膚炎,皮膚紅腫處,包括頭皮,耳朵,鬍子或頸部;眼睛會癢,眼皮會腫。 * 起疹子,身體會有紅腫發癢的斑點。 * 有人可能會吞嚥困難,呼吸問題,如哮喘或打噴嚏。 * 全身過敏性休克。   如何避免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 染髮前做皮膚測試 根據使用的指示,將混合的染髮劑擦在耳後。任何刺激或不好的反應,就要避免這個產品。 * 使用染髮劑應戴著手套。 * 每個特定的染髮劑,應盡量依照其指示,避免因使用不當起反應。 * 大部分染髮劑的化學成分可以安全使用,但若留在頭皮上太久,超過推薦的時限,則可能對大部分人造成刺激。 * 使用永久性的染髮劑之後,要徹底清洗頭髮和頭皮。   使用染髮劑的人應該測試自己是否對某一種或多種化學物質過敏,若有任何潛在的刺激性反應,則應避免使用這樣的產品,是預防過敏反應再度發生的關鍵。      
+ read more
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差在哪?
2018.01.12
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差在哪?
醫美常見的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及皮膚填充物注射都不須進手術房開刀,兩種微創手術看似功能相似,但其實使用他們的用途、注射部位及風險有差異。   用途 肉毒桿菌毒素會阻擋肌肉的神經傳導素,藉此暫時地癱瘓注射部位的肌肉,緩和、減少或消除因肌肉牽動而產生的皺紋。皮膚填充物則是在表層皮膚下方注射物質來增加飽滿度,而隨著填充物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功能,常見填充物有骨頭中類礦物質的成分「烴基磷灰石鈣」或「玻尿酸」等。   注射部位及效期 肉毒桿菌毒素主要用於因肌肉牽動而產生的皺紋,如:抬頭紋、眉間紋及魚尾紋。其效期約3至4個月。若是希望能增加飽滿度或減緩因鬆弛而來的皺紋,可選擇使用皮膚填充物,常見使注射部位有嘴唇、臉頰、眼皮下方等。而隨著填充物不同,效期也不同,有些可持續6個月,有些可持續2年以上。   風險 依據注射部位不同,肉毒桿菌毒素常見的風險包括:眼皮或眉毛垂下;注射部位周圍肌肉無力;皮膚出現蕁麻疹、搔癢、疼痛、出血、瘀青;難以下嚥、說話或呼吸;視線模糊等。 而皮膚填充物的風險則包括:皮膚紅腫、瘀青、癢或有突起物;皺紋過度矯飾或不對稱;異物感、視覺問題等。   雖然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注射皆屬微創手術,但仍存在風險。為了達到滿意的結果,決定接受注射前應與醫師詢問、了解肉毒桿菌毒素及皮膚填充物可以達到的效果及討論需求及期待,避免因過度期待或忽視了潛在風險而得不償失。此外,民眾也應審慎地選擇執行注射的醫師,確保其有足夠的經驗及訓練來勝任這項工作。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18.01.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