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2016.06.27
關於防曬,TFDA沒告訴你的事.....
  台灣各地不分四季都籠罩於中量級以上的紫外線照射下,夏季時,全台都暴露於過量級紫外線中,中南部地區的紫外線數值達到危險級更是常態。防護肌膚免於紫外線的傷害,對國人格外重要。   夏日防曬第一步-防曬品是其一,不是唯一。 許多人都誤以為只要選用好的防曬品,就能有效抵擋紫外線。事實上,塗擦防曬品只是防曬的一環,目的在於補足物理性防護(如衣物)的不足。有研究甚至發現,塗抹防曬品的人容易因過度依賴防曬品所標示的效果,反而因此忽略了更基本的防曬方法,不僅增加曬傷的風險,也讓罹患皮膚癌的機會變高。因此為有效、全面的防止紫外線的傷害,應把握以下幾點原則:   1.穿戴衣物、帽子與傘具等是必要的防曬措施。並且由於大部分的紫外線能夠穿透雲層、玻璃長驅直入,因此,即使在陰天、車內或室內陽光照射處都應做好防曬。   2.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間於陽光下曝曬:這個時段的紫外線量是一天當中最強的,一天中的紫外線總量有7成以上都在此時出現。   3.養成關注紫外線指數的習慣:把紫外線指數當成跟溫度、降雨率同樣重要的每日生活所需訊息,以此作為穿衣、防曬的參考依據,讓防曬更有效率!   挑選防曬品你需要知道的事-認識紫外線與防曬係數 防曬是為了避免肌膚因為陽光中的紫外線而產生曬黑、曬傷、老化與皮膚癌等病變。紫外線分為UVA、UVB與UVC,其中UVC的波長最短,會受臭氧層阻擋;UVB是中波紫外線,部分會被臭氧層吸收,穿透力較小,僅達肌膚表皮層,但會造成曬黑、曬傷、皺紋;UVA的波常最長,穿透力也最大,可達肌膚真皮層,造成肌膚老化,嚴重則會導致皮膚癌。   面對紫外線,人體其實自有一套防禦機制-Melanin,也就是我們一般所稱的黑色素。但是,遭遇過強的紫外線時,還是需要藉由衣物遮蔽跟塗擦防曬品才能避免肌膚受到傷害。   防曬品效能的標示依據不同國家規範、針對不同波長的紫外線有所不同。以下簡單介紹幾個台灣常見的防曬係數標示:   1.SPF,Sun Protection Factor  SPF是國際上通用標示防止肌膚被UVB曬黑、曬傷的係數值。數值越高,防護效果越強,高於SPF50以上的防護效果與SPF50差異極小,因此一律以SPF50+表示。要注意的是,兩倍的係數值不等於兩倍的防曬力,例如:SPF15可抵擋93.3%的UVB;SPF30能抵擋的UVB量則為96.7%。   2.PA+、★或 UVA  這三種符號都是標示說明對UVA的防護力。其中,PA+與★越多表示防護力越強,最多可標PA++++或★★★★。 UVA是歐盟的標示方式,近年來也有一些歐洲品牌會在UVA後面加上數值,這些數字除以4後等同於PA+/★所代表的防護能力,如UVA16所提供的防護效果與PA++++或★★★★是一樣的。   3.Broad Spectrum Protection  依據美國FDA的規定,防曬品上標示Broad Spectrum Protection代表此防曬品能夠同時抵禦UVA與UVB的傷害。   防曬品挑哪一種?塗幾次?抹多厚? 平日通勤或外出直接且持續於陽光下曝曬不超過1個小時的情況下,選擇SPF15~30、PA+~PA++的防曬產品即可。若是必須長時間待在陽光下,則建議選擇SPF30以上、PA+++以上的防曬商品。   不管是什麼劑型的防曬產品,都會隨著時間、遇水、流汗或摩擦等環境變化掉落,所以,使用防曬產品必須注意下列幾點:   1.用量必須充足。要達到防曬品上所標示之防曬係數效果,每平方公分塗擦的用量需達2毫克。 在台灣,由於氣候濕熱,絕大多數的人為避免肌膚黏膩感,防曬品都只塗擦薄薄一層,導致防曬成效大打折扣。   2.適時補擦。根據美國FDA的建議,使用防曬品至少應每2小時進行一次補擦;台灣食藥署建議民眾進行補擦的時間間隔則是每2~3小時。 現市面上有許多防曬商品會在瓶身標示擦一次就能提供整天的防護,日前已有研究證實這樣的宣稱是不可能的,防曬乳抵擋紫外線的效果確實會隨著時間下降。澳洲政府甚至明文禁止防曬商品做出一天僅需擦一次地宣稱。   玩水消暑,「防水」防曬乳是利器還是會帶來悲劇? 現在市面上許多防曬商品都宣稱具備防水功效,衛福部食藥署也明文建議民眾若從事水上活動,應使用標示「防水」功能之產品。但事實上,並沒有防曬品是可以防水的!   現今,包含美國、澳洲等許多國家都已明文禁止防曬商品上出現「防水」(waterproof)字眼,以避免誤導消費者認為防曬品的有效性與持久度並不會因為遇水而減弱。同時也規範宣稱具備耐水性的商品必須通過耐水性測試,並且確實標註產品遇水後仍能持續提供防護力的時間。   所有的防曬品在遇水後一定會脫落,只是程度不一。因此提醒大家在戲水消暑時或流汗後一定要定時補擦防曬,至少每兩個小時補擦一次,此外,再以毛巾、衣物擦拭過身體後也應盡速補擦防曬品。   無敵妝容不怕曬?!SPF加持的保養/化妝品能有效防曬嗎?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底妝產品(如隔離霜、BB霜、CC霜、粉底液、粉餅與蜜粉等)與部分日霜類保養品,都標示有防曬係數,不過,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對於這類產品是否真能達到其宣稱的防護效果尚持保留態度。一方面是因為許多產品的檢驗不明確,另一方面是因為化妝品的用法與單純的防曬專用品不同,用量也難制定出一套標準。美國FDA曾因此針對粉狀防曬品所能提供的防護能力提出質疑,但目前尚未有明確答案。   此外有些人在選購含有防曬功能的底妝商品時會有迷思,認為:選用SPF15的隔離霜、SPF30的粉底液,就等於塗擦SPF45的防曬品,可以延長補擦的時間。事實上,SPF係數並不能加起來計算。疊擦多種標有防曬係數的保養品或化妝品時,其防護效果是以數值最高的做為判準,如果按照上述的產品搭配法,擁有的防曬力就是SPF30。       原址瀏覽數:28217
+ read more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2016.06.27
我不要夏天的吻痕!關於曬後處理
  即使再小心的人,也可能會有被曬傷的一天。最近夏天的腳步已然到來,溫度逐漸升高,紫外線過量的日子亦不少,除了知道如何防曬外,也要知道曬傷後的處理方法,才不會因此留下疤痕、甚至延誤就醫時間惡化傷口。因此台女連在此跟讀者們分享曬傷後的症狀會有哪些以及後續處理的原則與方法,幫助大家去掉夏天熱情的吻痕。   曬傷後的症狀 輕微的曬傷大多只會出現皮膚被曬紅的狀況,曬紅的跡象最快於曬傷後30分鐘出現,但一般來說會需要2-6小時才會被察覺,並且在12-24小時內皮膚會呈現出最紅的狀態。此外,若會感到疼痛,疼痛感在曬傷後6-48小時達到巔峰。曬傷的狀態通常會持續1至3天,有時會在第3天至第8天之間開始伴隨脫皮出現,脫皮可能會持續好幾周才會結束。更為嚴重曬傷的症狀則包括:起水泡、發燒、打冷顫、疲憊感、嘔吐、低血壓和昏厥。   曬後處理 輕微的曬傷通常不需要尋求醫療協助,但是若出現嚴重的曬傷症狀,則務必要就醫。醫師會詢問傷者的症狀和過去的就醫紀錄,醫師經評估後可能會安排物理測驗給傷者,或者直接請專長為皮膚病的醫師來治療。 但對於不需要就醫的人來說,曬後處理首要原則就是「快」,為了避免曬傷區域惡化,越快處理則後續的癒合過程就越順利,否則容易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有引發皮膚癌的風險。   輕微曬傷者通常會被建議先引用大量冷飲、服用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的消炎藥,並且可以搭配冷敷、浸泡在醋酸铝溶液(Burow solution)中來消炎或塗抹高度保濕的乳液,還可以用含有庫拉索蘆薈(Aloe Vera)及維他命E成分的外用藥膏塗抹在曬傷區域,保持皮膚濕潤並消炎。另外,提醒讀者不要相信曬後以奶油處理的偏方,這不僅無助於癒合還會使傷口惡化。   至於傷勢嚴重者,可以先服用類固醇藥物,但若水泡出現,則應避免使用類固醇,否則會有感染的風險。若曬後有脫水狀況如口渴、尿液減少、頭痛或感到無力和疲憊,可以先以靜脈注射液處理並最好送醫。   總而言之,曬後處理原則為:   * 盡速反應   * 冷卻並潤濕   * 補充水分   * 消炎   * 評估傷勢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Skin Care Foundation     
+ read more
車窗玻璃擋得住紫外線嗎?
2016.06.27
車窗玻璃擋得住紫外線嗎?
在開車或通勤時,即便身處車內,陽光仍可能會透過玻璃窗照射到你的皮膚。你是否認為「多了一層車窗玻璃的阻擋可以降低紫外線對你造成的傷害」呢?美國近日一份新的研究指出:汽車的側窗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   科學家已證實過度暴露於紫外線當中將增加皮膚癌與白內障的發生風險;特別是UVA較UVB的輻射更強(UVA的輻射強度足以穿透雲層與玻璃),隨著時間的累積可能對皮膚DNA造成顯著的傷害。而過去亦有研究表明,在美國,皮膚癌與白內障常見於患者的身體左側-是美國司機較容易暴露於日光中的一側。(美國與台灣的汽車駕駛座都是設置於左邊)   本研究作者Brain Boxer Wachler博士想了解這樣的現象是否跟汽車玻璃缺乏對UVA的防護有關。   研究人員用手持UVA測光儀來評估UVA被汽車前方擋風玻璃和側窗玻璃阻擋的狀況。整份研究總共測試了29輛別來自15個汽車製造商於1990年至2014年間生產的車。   結果發現汽車的前擋風玻璃平均可以阻擋96%的UVA,每輛車阻擋95-98%之間不等。然而,在側窗能夠阻擋掉的UVA卻低得多,平均只有71%。且效果差異頗大,從44%至96%不等,其中只有四輛車的側窗玻璃阻擋了90%以上的UVA。   研究結果指汽車的側窗玻璃對於UVA輻射防護不足。Wachler博士說,這樣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部分解釋為何白內障和皮膚癌再身體左側的發生率都較高。   雖然目前的研究尚無法說明其他交通工具是否也可能出現狀況,不過Wachler博士表明據此汽車廠商應加強車輛側窗玻璃的UVA防護水平。同時,這樣的研究結果也應有助於人們對玻璃的陽光穿透性有所認識。更進一步的,可以提供為住宅、商業和學校等建築的玻璃窗都能防紫外線的建議表示支持。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眼科中心的Jayne S. Weiss博士也說,這項研究將有助讓病人了解對眼睛、皮膚的保護不只是當你身處室外時,即便在車內、室內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JAMA Opthalmology    
+ read more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2016.06.24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將強調「支持」母乳哺育!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曾於2008年聲明臨床醫師應於婦女孕期及產後介入並提供母乳哺育之支援來「促進」母乳哺育。今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重新檢視了聲明,並在新的聲明草案中強調「支持」母乳哺育,避免形塑出迫使女性違背其意願而母乳哺育的印象,並承認應由母親自己去決定什麼是對自身及嬰兒最好的哺育方法。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檢視了43個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及教育的臨床試驗,並發現每提供30位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就會多一位女性母乳哺育達6個月。此外,將試驗結果合併後,預測出若提供女性母乳哺育的支持,女性有21%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持續至少3個月、20%的可能性以純母乳哺育3-6個月、16%的可能性會以純母乳哺育6個月。   然而,提供女性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與女性「開始」母乳哺育並沒有顯著相關;並且雖然許多證據顯示母乳哺育本身對嬰兒及女性健康有好處,但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嬰兒健康的影響上沒有充分證據顯示有直接的影響。再者,沒有任何研究報告在探討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對母親健康的影響。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還檢視了關於支持母乳哺育的措施的潛在不良影響,包括與選擇母乳哺育有關的焦慮、愧疚感以及產後憂鬱症,並發現不同的研究得出衝突的結論。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Alex Kemper博士認為,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希望臨床醫師在重視母乳哺育的好處同時不要對女性施壓來促進母乳哺育,而是改以對想要母乳哺育的女性給予支持,避免女性因未選擇母乳哺育而感到罪惡。Kemper博士提到,母乳哺育與否是個應視母親個人狀況而定的私人選擇。   2016年10月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公布了最新聲明。   資料來源: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 read more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2016.06.22
研究新發現:女性的上生殖道不是無菌的!
  在人體中過去普遍認為是無菌的地方,竟被研究人員發現了細菌!而這些地方指的就是女性的卵巢和輸卵管。   研究人員還發現,罹患卵巢癌的女性相較於未罹癌的女性,在這些位置上有不同的細菌群體。這項發現引出了一個疑問——在上生殖道的細菌是否可能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   北卡羅萊納州大學女性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Wendy Brewster博士在大學新聞發表會中表示:「這是個對生命的開始來說必不可少的地方——人們不會預期它充滿著細菌。但事實上就連在海洋底部的化學坑(chemical pits)裡都存在細菌,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輸卵管裡呢?」。   研究人員從25名女性的上生殖道取樣。這些女性們皆已接受子宮、輸卵管或卵巢的移除手術。其中有一些婦女罹患癌症,而另一些則無。利用基因檢測,研究人員確定了樣本中發現的細菌。並且,卵巢和輸卵管中所發現的細菌是不同的。   研究人員發現,罹有卵巢癌的女性有更多潛在有害細菌的菌株。但若說這些細菌會對卵巢癌的發生或進展產生影響還言之過早。   Brewster說:「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生物的存在,而且在女性上生殖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種類的生物,我們想知道的是:這些生物是否會影響你罹癌?或是會影響癌症的特性嗎?如果你有不同種類的生物,你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該研究的作者建議需要進行更多的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補充:這項研究是2016/6/7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年度會議上所提出的。在會議上提出的研究結果一般被視為初步的,直到研究已被發表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中。    
+ read more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2016.06.21
類風溼性關節炎傷「心」乏人知
目前已知,以女性居多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有心/血管疾病,但是最近一份荷蘭的研究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仍經常被忽略,甚至未被積極治療。   為了瞭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傳統心/血管疾病風險未被積極診斷及治療的程度,研究找來32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平均年齡為53歲、未被診斷具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68%為女性且罹患疾病時間的中間值為7年。研究測量了他們的收縮壓以及空腹血脂,並以「荷蘭心/血管風險評估」(Dutch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 CVRM)及經過歐洲風濕病防治聯盟校正過後的「系統性冠狀動脈風險評估表」(Systemic Coronary Risk Evaluation tables, SCORE),來預測他們十年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研究發現,從CVRM風險評估得知,有52%的人風險大於20%,透過SCORE風險評估表算出有18%的人風險大於20%。而不論透過哪一個風險評估方法,風險大於10%的人當中有超過80%的人壞膽固醇指數大於2.5 mmol/l(小於2.6 mmol/l為理想),且有32-42%的人收縮壓超過140 mmHg(高血壓)。此外,只有6%的人在服用史達丁類降血脂藥物、23-25%的人在服用降血壓藥物,但是有服藥的人當中有50-86%的壞膽固醇及收縮壓未改善。   研究團隊說明,從結果得知,不論是用哪一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方法,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的問題未被重視,因此未獲得理想的照顧。研究團隊提醒,患者及醫事人員都應警覺疾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若已知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應予以適當之預防或治療。   資料來源:Rheumat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