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5.08.18
紅色公牛在你體內衝撞一天你會…?
能量飲料是一種主打飲用後能提升身體與精神表現的飲品;內含多種似興奮劑的刺激物質,其中以咖啡因最為常見,部分則添加如瓜拿納、西洋參等植物性的刺激物。美國物質濫用與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指出,一杯150c.c.的咖啡大約含有100mg的咖啡因,但是,一罐250c.c.能量飲料所含的咖啡因則介於80~500mg不等。同時,能量飲料也像汽水一樣,含有大量的糖分;一罐250c.c.的知名能量飲料「紅牛」(Red
Bull)就含有27.5g的糖,逼近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人每日糖份建議攝取量30g。
2014年,WHO在發現能量飲料的飲用量不斷攀升後,將之封上「危害大眾健康」的名號。近日,英國網站Personalise.co.uk據來自英國國家衛生服務(NHS)、美國食藥局(FDA)與能量飲料「紅牛」製造商的資料,整理出人們在喝下能量飲料後的24小時內,身體出現的反應。
喝下能量飲料後10分鐘,咖啡因進入血液,造成心律與血壓上升。
其後的15~45分鐘,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達到高峰,使人變得警覺且專注力提升。
在30~50分鐘內,身體會將所有的咖啡因吸收完畢,這使得肝臟要處理吸收更多糖,進而造成血糖飆高。
1小時後,咖啡因的作用開始消退,血糖驟降的狀況可能發生。先前高漲的精力會開始下滑,疲勞、睏倦感取而代之。
5~6小時後,身體好不容易降低了血液中約莫一半數量的咖啡因;不過,對於正在服用生育控制藥物的女性而言,將很可能需耗時兩倍時間才得以達成。平均而言,完全代謝掉血液中的咖啡因大約需要12小時,實際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
而常常飲用能量飲料者,在喝完能量飲量後12~24小時很可能會經歷咖啡因戒斷,症狀包含頭痛、易怒與便祕。學者Stuart
Farrimond博士指出,戒斷症狀是可能持續長達9天的,時間長短端視所攝取的咖啡因量而定。
另外,身體若要適應此種程度的咖啡因被規律的攝取,大約需要7~12天的時間;不過,隨著身體適應且習慣了咖啡因,能量飲料所帶來的神奇功效-精神百倍-也將消失。
最後,Farrimond博士提醒懷孕、肝功能受損與部分藥物會降低身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孩童與青少年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明顯的緩於成人,表示咖啡因在他們體內停留的時間更長、濃度更高,這說明了過往研究發現含咖啡因的飲料會影響孩童行為並造成其焦慮的原因。而今年初也有另一篇研究指出能量飲料會為青少年的心臟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Personalise.co.uk、MNT
+ read more

2015.08.14
六塊肌的代價:誤用乳清蛋白成新型態飲食失調
為了增加自己達成理想身形(瘦且精實)的可能,許多有健身習慣的男性會使用運動營養補充品(如:乳清蛋白飲)來讓健身成果獲得更好的展現。但近日有研究發現,部分男性誤用此類營養補充品的程度已達飲食失調症的標準,不但無助於健身,還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過去相關的研究多將焦點放置在違法的肌肉增強劑,鮮少人關注合法且被廣泛使用的運動營養補充品。但任職於美國洛杉磯大學的共同研究者Richard
Achiro教授認為,這種隨處可取得且年輕男性幾乎人人都有的營養補充品對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此次研究共有195名年齡介於18~65歲、為了達到/維持理想身材而每周運動至少兩次,且在過去30天內曾使用合法運動營養補充品的男性參與;研究人員以線上調查的方式了解其使用營養補充品的狀況及其他與身體形象、陽剛氣質相關的資訊。
研究結果顯示,有40%的男性增加了營養補充品的使用量;22%表示曾以營養補充品取代部分正餐;29%擔心自己的使用頻率不足;8%的男性被其健身教練以可能的健康風險為由,建議減少用量;3%因使用營養補充品所致的肝、腎疾病而住院。研究人員總結其研究發現,認為此種帶有風險的使用方式以符合公認的飲食失調條件與症狀。
造成誤用營養補充品的原因很多,如:對自我身形的不滿意、低自我價值感。Achiro教授表示,這些心理因素驅使在意自我身體形象的男性努力達到社會嚴格期待的陽剛形象。他同時指出,運動營養補充品的廣告行銷內涵實是社會對於男性身體的物化。瞄準男性因社會期望其表現出陽剛氣概而產生的潛在不安全感,將營養補供品塑造為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以填補男性因文化而生的空虛。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此類產品並沒有嚴格的控管與規範,不論是效能、純度與安全性在各家品牌之間都在歧異,因此研究者據其研究成果呼籲大眾關心此議題,並建議健康照護提供者未來能在男性開始使用此類產品前提供諮詢。
資料來源: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s Annual
Convention
+ read more

2015.08.13
男性避孕方式將不只一「套」?!
現今常用的男性避孕只有三種方式:保險套、性交中斷法和輸精管結紮術。歷史上第一個保險套出現在古羅馬帝國神話故事中,克里特島的國王Minos的精液被認為藏有蠍子和毒蛇,於是其妻子Pasiphae利用羊的膀胱做成套子來避免接觸到國王的精子。性交中斷法則是源於聖經中俄南惡意不使其兄長的遺孀受孕,而在性交中將精子灑在地上,而使其無法傳宗接代,最後耶和華對於此事非常不悅因而殺了俄南;不過據現今醫學研究之成果,性交中斷法數次被指出是風險極高的避孕方式,因此仍不建議作為避孕的選項之一。輸精管結紮術最早是出現在1899年美國的印第安納州,用來治療男性的過度自慰,這個療法大大成功,而醫師宣稱接受治療的病人變得更正向、聰明且不再自慰。
而人類在男性避孕的發展也從此鮮少進展,當前除了保險套以外仍無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輸精管結紮術是三個避孕方法中最可靠的,但根據英國健保局(NHS)的統計數據,輸精管結紮在英國也越來越不盛行,從2006年至2007年的三萬人次,降到2012年至2013年的一萬四千人次。
新的科技正在發展,但目前仍缺乏可接受、可靠且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最大的挑戰是—假如真的有合適的男性避孕藥丸、注射藥物或植入的避孕器,男性是否會使用它?研究顯示,男性和女性對於男性避孕藥丸的發明都同樣抱持正面的態度,但是不讓人意外地,女性對於這項發明的態度較為熱衷,有穩定交往對象的男性較能接納這項發明,而有健康生活方式的男性對於這項發明的態度也較正面。
而究竟男性避孕科技近年來發展的狀況如何?以下是我們的綜合整理報導:
藥物注射
男性避孕凝膠Vasalgel是一種聚合物,可以從陰囊注射到輸精管阻隔精子,使射精時的液體中不含精子,所以其雖具備避孕效果,但無法避免性病的傳染;溶解凝膠的注射,可以將避孕凝膠沖洗出來,便可以再次排出精子。Vasalgel和另一個在印度發展的男性避孕發明Risug(可逆精子抑制技術)類似,其透過破壞精蟲達到避孕效果,但這項技術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商品化。Vasalgel目前已在兔子和靈長類動物進行試驗,最早的人體臨床試驗可能在2016年進行,屆時在美國預計有兩萬六千名男性參加。
'乾淨床單'藥丸
這是一個英國發展的藥物,其基礎為phenoxybenzamine和thioridazine,藉由抑制輸精管的肌肉收縮而阻礙精子排出,其餘的精液也不會射出,因此可以保持乾淨的床單。問題是,男性是否可以接受沒有精子的射精?同時,這個避孕方法可以解少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俗稱愛滋病毒)的傳播,因而更值得世人關注;但目前資金缺乏也是一大問題,曾任倫敦大學家庭計畫和生殖健康榮譽教授的John
Guillebaud表示「研究團隊需要更多的資金,如果未來的試驗結果是正向的,預估最快能在十年內有所發展。」目前構想是,男性在性行為前2到4小時服用藥物,但對於無法等待這麼久的伴侶,建議在藥物起作用前還是先使用保險套做預防。植入性的裝置則提供長效的避孕效果,但仍需要測試是否有精子在藥效退了之後仍儲存在體內。
草藥
一種由印尼原生植物灌木-- 斑葉尖尾鳳(gendarussa)所研製的避孕藥丸,它藉由破壞精子中能穿透卵子的酵素來避孕,目前參與實驗服用藥丸的300位男性,只有一位避孕失敗,上市前還需要更多關於藥效、劑量和安全性的實驗。
體內植入物
Anti-Eppin是一種藥物,可以與精子的Eppin蛋白結合,阻止精子游向卵子。可以透過皮下放置或口服一個植入物來釋放出anti-Eppin,目前仍需要數年時間完成毒物學、動物試驗和人類試驗。
基因藥物
JQ1是一種可以關閉BRDT基因的藥物,BRDT主要是負責精子的製造,在動物實驗中,JQ1藥物需要6週的時間來達到暫時的不孕,停止藥物後,需要1-3個月來回復生殖能力,服藥會導致睪丸縮小,但荷爾蒙和性行為則不會受影響。人類實驗中,需要進一步觀察是否會影響睪丸大小,以及男性是否在乎睪丸縮水。
賀爾蒙藥丸
賀爾蒙藥丸主要含有雄性素和黃體素,會作用在腦部,關閉體內自然的賀爾蒙,導致睪丸無法製造新的精子,雖然賀爾蒙藥物可以避孕,但對於肝臟會造成傷害,在不同人種的效果差異也很大。
'聰明'藥丸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教授 Haim
Breitbart發明的新藥(聰明藥丸則取其姓氏的諧音命名),可以抑制精子的生殖能力,不同的劑量可以造成小鼠不孕1-3個月,也不會使性慾受影響,但是Baeitbart教授表示目前此藥不大可能會繼續發展。
資訊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2015.08.13
試管懷孕引胃酸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因為連接胃與食道的「胃賁門」肌肉鬆弛,導致胃酸逆流進而傷害食道,並引起胃灼熱、反芻及吞嚥困難。而懷孕是造成胃食道逆流已知的風險因素之一,近來更有研究發現以試管嬰兒懷孕的婦女,胃食道逆流的頻率比以一般方式懷孕的婦女來的高。
研究邀請156位過去一年曾經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並生下小孩的婦女,當中有54位生下雙胞胎,102位屬單胞胎。研究員透過面對面訪談蒐集這些婦女的孕期資訊,並用胃食道逆流的評估問卷了解其症狀。若有婦女經歷了至少每周一次的胃灼熱、反芻或兩者症狀同時發生,便會被診斷患有胃食道逆流疾病(GORD)。研究人員將上述資料與另外一群年齡相仿但是以自然方式懷孕的女性比較,了解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與自然方式懷孕的婦女,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差異。
研究發現,每100名以自然方式懷孕的婦女當中,約有5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反觀以試管嬰兒方式受孕的婦女,每100位中就有高達約14位女性出現此症狀。另外,透過試管受孕的婦女當中,每100位生下雙胞胎的婦女中約有15位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略高於單胞胎的每100位約有13位,但兩者差異並不顯著。
以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的婦女較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原因仍不清楚,但是研究團隊認為,懷孕過程中服用高劑量黃體素及雌激素導致胃賁門鬆弛、懷孕過程中的壓力或憂鬱等心理因素以及為了怕流產而長時間採臥姿等,都有可能是導致疾病的原因。最後,歐洲胃腸病學聯合組織期刊(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UEG Journal)協作編輯Dr. Oliver
Pech認為,這項研究發現將引發學術界發展出長期追蹤計畫,並進一步研究如何避免這群婦女發生胃食道逆流。
資料來源:UEG Journal
+ read more

2015.08.12
擇偶條件寫在基因裡?!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者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心中的理想伴侶條件深受演化影響,而非文化。
研究分析了4764名男性與5389名女性,來自33個國家,分屬37個文化。結果顯示男性普遍偏好選擇較年輕且外在條件較具吸引力的伴侶;女性則傾向選擇年長且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具發展潛力)、高社會地位且富野心的另一半。這樣的差異跨越國情與文化存在,且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依其研究結果嘗試由某個人的擇偶條件預測此人的性別時,其準確度高達92.2%。
在研究者所列出的19項擇偶條件中,明顯可看出性別差異的項目分別為好的經濟發展潛力、外在條件吸引力、貞潔與野心抱負等5項;而在討喜的性格、社交能力、共同的宗教信仰與政治觀點等4項條件上則未呈現性別差異。
此篇研究的合作作者David
Buss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男性與女性擁有相同的心理本質,但是當面臨擇偶時,性別差異有很清楚且明顯的展現。不論是來自瑞典、挪威等性別平等意識發展良好的國家,或是較不注重此平等概念的伊朗,這樣的性別差異都是存在的。
研究計畫領導人Daniel
Conroy-Beam指出,擇偶條件受到性別的影響遠大於社會文化,這代表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兩性在尋找伴侶時必定面臨了明顯不同的挑戰。
Conroy-Beam認為,由於女性背負著生(懷孕)育(哺乳)的責任,且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因此,取得足以養育後代的資源是其最重要且無法逃避的問題;而尋找最具生育力的另一半則是男性為適應環境而必須演化具備的能力,因此導致兩性在擇偶時出現這樣的性別差異。
研究團隊相信這種具備歷史與演化觀點的研究取向將有助於解答未來進行相關研究時所可能碰到的問題。
資料來源: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read more

2015.08.11
原來脊椎也有性別!
一份來自美國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人類的脊椎自小就存在性別差異。學者認為,這樣的差異是演化而成的,目的是使女性的脊椎可以在懷孕期間適應胎兒的重量;這樣的差異雖有助於生育,但同時使女性承受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的風險較高。同時,透過核磁共振儀檢視新生兒脊椎的結果,研究人員也發現,脊椎橫斷面的尺寸,乃是決定脊椎結構強度的關鍵。
這項研究測量了70位健康足月的新生兒,男女各半。研究結果顯示,男女新生兒的身高、體重、頭和腰圍生長情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女嬰脊椎橫斷面的尺寸很明顯的比男嬰小約10.6%;這項差異和妊娠期,岀生時的身高體重無關。
研究人員指出,兩性的脊椎差異在出生時便已存在,且是在胎兒發展主軸骨骼(包括頭骨、肋骨、胸骨和脊椎骨)時就開始了。雖然目前尚不清楚胎兒期間骨骼發展差異的機制,但學者推測最可能是由於性類固醇、生長荷爾蒙和類似胰島素的生長因素彼此之間複雜的互動。
洛杉磯兒童醫院醫學影像研究主任暨南加大醫學院放射科的Vicente
Gilsanz教授指出:人類是唯一有這樣的差異的哺乳類動物,這是兩性生理上幾項關鍵性的差異之一。而發展出此種性別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女性懷孕時,為便於走路及維持重心,所以脊椎必須前移有關。不利的是,女性的所有體能活動都會增加脊椎的壓力,導致年紀大時,容易骨折。
研究也指出,女性一生中的骨質(bone
mass)累積比男性少,使得其骨折的機率多於男性2到4倍。脊椎成長的缺失也與年輕女性脊椎的彈性較大、骨質成長極限較低,導致年老時脊椎側彎和骨質疏鬆有關。
Vicente
Gilsanz教授表示,雖然女性的骨骼發展特性自出生起便預示了年老時會有脊椎側彎或骨質疏鬆等問題,但相關研究也已證實,運動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骨骼的發展。這樣的例子說明,即使有某種疾病的遺傳因子,仍可能可以透過盡早依個人情况量身打造醫療照顧的方式來緩和。
資料來源:Journal of Pediatric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