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男人比女人自戀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2015.03.17
WHO給年輕世代的聽力警訊
  目前全世界約3億6千萬人有中度到嚴重的聽力障礙,佔總人口數的5%。在3月的國際愛耳日(International Ear Care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暴露在過高的音量下,包括個人視聽裝置或是身處夜店,可能導致聽力受損。WHO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部門主管Dr. Etienne Krug表示「受生活習慣影響,越來越多年輕人處於聽力障礙的風險。他們應該要意識到,一旦失去聽力,就不會回復了。」 一般來說,聽力正常者,雙耳都可聽見25分貝或更小的聲響,聽力障礙的成人或兒童,至少有30-40分貝的聽力損失。許多原因都會導致聽力障礙,包括遺傳、傳染疾病、藥物、老化和環境噪音,而其中一半以上的聽力障礙者原本是可以避免殘疾的。 傷害的程度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暴露的時間、強度、頻率,巨大音量可能造成暫時的聽力障礙或是耳鳴,但是過量的暴露則會造成嚴重且永久的傷害。WHO分析數個中到高收入國家的研究,指出約有半數12-35歲的人因個人視聽裝置曝露在有害的音量下,例如智慧型手機,另外有四成的人則是因身處夜店、酒吧或是運動賽事中而受到影響。 WHO建議青少年降低個人視聽裝置的音量,在吵雜的場所戴耳塞,且盡量少待在可能有巨大音量的場所,以避免聽力受損。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也應降低高音量的音樂播放時間,並提供耳塞和安靜的房間給顧客使用,WHO也呼籲政府制定法律來管制娛樂場所的音量,而工作場所中可允許的噪音程度是85分貝,且一天最長不超過8小時的暴露。 我們需要共同來關心聽力障礙對生活的影響,聽力障礙不只是生理上的殘疾,更會導致心理的孤獨、孤立和挫折感,藉由一些簡單的預防措施,可以幫助數以千計的青少年遠離這些風險, 避免聽力障礙發生。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 read more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2015.03.16
「蛀」你健康:製糖產業的算計?!
  你認為,當製糖業者發現科學宣稱糖對牙齒健康有害時,合理的反應是什麼?研究如何降低糖對牙齒的傷害?想太美了!最新的研究證據指出,製糖業者開始影響國家研究計畫以利其產業的發展。 研究團隊檢視1960年代以降名為'Roger Adams'的大量文件,這些文件是Roger Adams自1959年成立科學建議平台以來所累積的資料,內容包含製糖產業的內部文件,從中可以觀察製糖產業欲影響公共健康研究的行動策略。 結果發現,製糖業者面對科學家對於糖造成牙齒傷害的指控時,並沒有嘗試降低食物中的糖分含量,而是贊助那些研究能破壞牙菌斑的酵素的計畫,並且試圖研發能抵抗蛀牙的疫苗。此外,相關文件也顯示製糖業者「參與」了美國國立牙齒研究機構的領導階層,企圖影響國家在牙齒方面的研究計畫。 這種「關係培養」的具體結果是,1971年美國國家蛀牙計畫中有78%的研究是由製糖業者「聯合」建議,並成為首要的研究計畫,手法一如過去菸草業者為了影響政策所採取的行動。 製糖業者欲影響公共政策的指控並非首次出現,顯示糖開始成為健康上的重要議題。 WHO已於上週宣布降低飲食指南中的糖分攝取量標準,認為已有研究證實當人體總熱量中由糖分所產生的熱量低於10%時,可以減少過重、肥胖與蛀牙的風險。同時,WHO強調其所指涉的糖分主要來自於加工食品如醬料、果汁飲料等,而非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份,因為目前尚未有研究報告證實來自蔬果、乳製品的糖與身體反應不良有關。   資料來源:PLoS Med  
+ read more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2015.03.16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雖然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提倡在過去半個世紀確實減少了對於女性的歧視,但日常生活中仍不難找到案例。性別歧視仍然存在而且仍在發生,根據美國學者Jin Goh與Judith Hall的研究,它們巧妙、狡猾的藏匿在微笑、話語這些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   學者相信,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與帶有善意兩種類型。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厭惡女性,且會透過支配、貶低他人的行為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表面上較無如此負面,實際上是溫和的專制主義,可說是騎士精神的反射,以及一種對於女性的主觀想像;在這類人的眼裡,女性是溫暖、純潔因此必須被幫助、無法獨立自主、需要男性保護的。   Goh和Hall想了解男性所使用的話語、展現的態度與微笑的方式如何表現出他具備哪一種類型的性別歧視。研究團隊找來27對大學男女,錄製並觀察他們進行問答遊戲與對談的過程,同時也使用語言分析軟體幫助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在互動過程中較不易親近、較不友善且較少露出笑容;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者則較易親近、溫暖友善並較常展露笑容,同時,較常使用帶有正面情緒的字彙,在等待女性回答問題時也較有耐心。   這是第一個同時觀察言語與肢體語言在不同類型性別歧視的影響下有何差異的研究。研究者表示,人們往往對於透過言語表達的性別歧視非常敏感,但是,卻不會將溫暖友善的舉止與性別偏見連結在一起。   Hall表示,善意的性別歧視是披著羊皮的狼,它以看似歡迎、無害的舉止,誘騙女性安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人們必須理解性別偏見所具有的多個面向,否則,將難以打造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   資料來源:Sex Roles      
+ read more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2015.03.12
戰勝乳癌後,甲狀腺癌虎視眈眈?!
  一篇發表於2015年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的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擁有較高的甲狀腺癌罹癌風險,特別是在患者被診斷出患有乳癌的頭5年內。 由於過往的相關研究多由單一機構進行,所以,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的關係、診斷出乳癌後,患者罹患甲狀腺癌的發生率等,一直存在爭議。為解決這個問題,此次研究團隊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SEER9資料庫中的資料為分析樣本。範圍涵蓋了1973年至2011年期間704,402位乳癌患者、49,663位架狀腺癌患者,以及1,526位於乳癌診斷確診後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 分析結果顯示,與僅罹患乳癌的患者相較,在罹患乳癌後得到甲狀腺癌的患者其確診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輕;同時,其所罹患的乳癌類型更可能為侵襲性乳腺管癌,且在治療乳癌的過程中曾接受過放射治療。不過乳癌患者的激素受體呈陽性或擴散至淋巴結等狀況並未對於罹患甲狀腺癌的可能風險造成影響。 而與單純罹患甲狀腺癌的患者相比,乳癌倖存者得到的甲狀腺癌可能有較為嚴重的病理表現,但癌細胞較小,且患者較少需要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另外,由於甲狀腺癌的平均發生年齡通常較乳癌早,因此,先經歷過乳癌才得到價狀腺癌的患者年齡較一般的甲狀腺癌患者來得高,平均年齡分別是62歲與45歲。 最後,研究結果指出併發甲狀腺癌的狀況最可能發生在乳癌確診的頭5年。研究主持人Jennifer Hong Kuo博士表示,此次分析結果驗證了乳癌與甲狀腺癌之間存在關聯;未來,醫療專業人員應提醒乳癌患者接受警惕篩檢,確診罹癌後的頭5年間,每一年都應接受篩檢,特別是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乳癌倖存者。   資料來源:美國內分泌學會(The Endocrine Society)  
+ read more
壓力引起不孕?賀爾蒙控制有解!?
2015.03.10
壓力引起不孕?賀爾蒙控制有解!?
  在當代,不孕症的發生越來越頻繁,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而在造成不孕的種種原因當中,壓力被視為是一主要因素。據調查,30歳以下健康的配偶裏,約3/4在頭3個月嘗試受孕時,遭遇困難;約15%在嘗試一年以後,仍無法受孕。 慢性壓力不但減少男女的性機動,也會影響女性受孕和懷胎滿月的能力,即使只是嘗試懷孕的壓力也會減少受孕的機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科學家發現,慢性壓力會啓動一種荷爾蒙而減低受孕的機率,即使壓力已經結束了很久。因此,抑制這一種荷爾蒙將可以讓女性的生殖行為恢復正常。 15年前,科學家在鵪鶉的身上就發現了名為Gonodotropin Inhibitory Hormone (GnIH)的荷爾蒙對懷孕的重要影響;相當於2009年於人體中發現的哺乳類RFRP(RFamide-related peptide)。 研究發現公鼠在壓力下,腦部RFRP的製造會增加。母鼠在慢性壓力之下,RFRP也會增加,且會在身上持續更久。 GnIH似乎扮演著一個主要的角色。壓力結束後,人類腦部下視丘的GnIH在動情週期(前一次排卵期至下一次排卵期之間的長度約28天)中會提升。減少GnIH,可以使所有生殖行為恢復正常。人類的GnIH在腦部和性腺(卵巢/睪丸)裏,它會抑制卵巢中類固醇的製造,所以科學家認為控制這個基因,將有可能解決不孕症的問題。 資料來源:eLif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