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5.01.22
多擁抱不感冒!你有多久沒擁抱了?
當人們陷入低潮時,一個來自朋友或愛人的擁抱能緩和當下的情緒。最近更有研究指出:擁抱除了能平復心情外,還能幫助身體抵抗病毒如感冒。
由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特裏希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的Sheldon
Cohen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象徵社會支持度的擁抱可以減少因壓力導致的疾病。過去也有研究顯示,人們若經常與他人有衝突較難抵抗感冒的病毒。同時,擁有較多社會支持的人也較能免於壓力引起的心理問題如焦慮和憂鬱。
研究團隊找來404位健康成人填寫問卷,請他們自評自己所擁有的社會支持度高低。除此之外,研究人員持續兩週於每天晚上對進行404位參與者進行電話訪問,了解參與者當日經歷過的衝突以及討論他們與他人擁抱的經驗。最後,參與者需被暴露在有普遍的感冒病毒的環境中,研究人員隔離觀察其是否有出現任何染病或不適的徵兆。
實驗發現,在衝突當下感到有較高的社會支持度的人,比較不容易受到感染,並且發現接近三分之一的保護作用來自擁抱。而那些被感染的參與者,若自評的社會支持度較高,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同樣被感染但自評社會支持度較低的人輕微。
Cohen教授說明,這些結果顯示接收到來自信任的人的擁抱,可以提升個人所感受的社會支持程度,而擁抱次數越高越可能減緩壓力對身體的傷害。而不論是擁抱引起的效果,還是擁抱僅作為反映社會支持度的表徵,擁抱確實能增進人體的健康。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Science
+ read more

2015.01.22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近日有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久坐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日前已有研究證實坐時長短與女性肥胖有關,近日又有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久坐會影響心臟病、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病率,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而且,即便是平日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也難逃此影響。
來自多倫多康復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Alter博士分析了41篇研究中的相關資料,找出久坐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久坐習慣者,久坐者的死亡率高出24%、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出14%、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高出近18%、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與卵巢癌等多種癌症)發生率高出13%、癌症致死率高出17%,最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了91%。
研究者指出,考慮到運動習慣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已進行過調整。這代表,就算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只要日常生活中存在久坐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是存在著的。不過,運動程度較低者的健康風險可能更高些。
「考慮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坐著-不論是上班時使用電腦工作或是下班回家看電視放鬆,現有的健康指引建議一天30分鐘的運動量根本不足以保證健康。」Alter博士解釋。
「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久坐與規律運動缺一不可。」他建議除了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之外,也應減少坐著的時間。「站著時人體消耗的熱量是坐時的兩倍,透過站著看電視、站著使用電腦或工作中適時起身走動等方式,每天減少2~3小時的坐時,將能夠減少久坐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Alter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解釋久坐如何增加疾病與死亡發生的風險。但是他強調久坐的生活型態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避免長時間坐著和健康飲食、戒菸以及規律運動一樣重要。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01.21
不要懷疑!「熟能生巧」是真的!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但你的網球/棒球教練或小提琴老師還是會挑剔你在擊球或拉弓後的餘勢動作沒做好,而要你一而再地重複練習呢?到底為什麼這個動作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整體表現卻又如此重要呢?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找到了答案,原因就在於這個看似不必要的動作會幫助刺激特定的運動記憶(motor
memory),多練習能讓你學習得更好、更快!
研究指出,有些球類運動或者樂器彼此好像相同只有些微差異,照理說要同時將兩種相似的運動或樂器都學得好應該不困難,但實際上一般人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因此研究想瞭解為何有這樣的阻礙存在,以及到底當我們在學習時,腦中的運動記憶是學到兩種分開不同的記憶,抑或是同一種記憶。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要參與者使用機器人手臂學習完成兩種不同卻相似的動作任務,觀察參與者學習狀況,並瞭解影響參與者記憶的因素。最後研究發現,若參與者在進行動作時沒有連續性的完成餘勢動作,將會同時刺激腦內兩種動作的運動記憶,而非其中一個,這會造成混淆,因此在學習兩種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動作時,將餘勢動作接續著完成是重要的。
最後,研究主要作者David
Franklin教授表示:中風病患在患病後由於腦部許多與學習相關的區塊受損,常須花費很長一段可能是數月或數年的時間再次學習進行一些動作或困難的任務,不過在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中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很難的任務按照這樣的方式不斷練習,也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學會。
資料來源:當代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
+ read more

2015.01.21
阿斯匹不靈?!你的用藥方法正確嗎?
美國近日的研究發現,有10%的病患可能被誤診需要服用低劑量的阿斯匹靈藥,以避免第一次的心臟病或中風發作。
為了了解造成醫生開立錯誤處方籤的原因,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美國心臟協會、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等組織的預防指引。發現在預防指引中,十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低於6%的人不適合服用阿斯匹靈藥。接著,研究人員依此標準分析來自國家心血管疾病登錄中心的資料,排除已經有過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經驗以及有心房顫動的人共有69,000筆。
分析結果發現,在69,000人中有12%其實並不適合服用阿斯匹靈藥。其中,女性錯誤服用阿斯匹靈的比例為17%,高於男性的5%;另外,錯誤的用藥方式也出現年齡上的差異,適當使用阿斯匹靈藥者的平均年齡為66歲,不適當的用藥方式多發生於較年輕的群組中,平均年齡為55歲。
心血管疾病教授Freek W.A.
Verheugt提到,雖然阿斯匹靈能降低18%的缺血性心臟病發生,但同時也發現患指者胃腸道出血的現象增加了54%。醫學博士Valentin
Fuster說明,並沒有實驗證實阿斯匹靈能預防第一次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每日服用阿斯匹靈反而會造成胃腸道出血並增加出血性中風的可能。而Ravi
S.
Hira醫生表示,醫生必須好好衡量開立阿斯匹靈處方籤對病患是否利大於弊。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服用阿斯匹靈以降低第一次心臟病或中風發作的現象依然普遍;而由於民眾會自行購買阿斯匹靈藥,因此真實狀況很有可能比當前的數據還多。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醫學會
+ read more

2015.01.20
藍莓有助改善高血壓及發炎反應
眾所周知,藍莓是一種對身體有益的水果,而最近研究發現野生藍莓有助於改善高血壓以及高熱量飲食所造成的身體發炎反應。
藍莓所含的花青素是健康的關鍵元素,很多人用以治療痔瘡、慢性疲勞、糖尿病、骨關節炎、痛風、皮膚病、腸胃功能性障礙、下肢靜脈曲張、動脈硬化、尿道感染等問題。然而,藍莓的功能也經常被誇大,包括被用以改善夜視能力、青光眼、大腸躁鬱症等。
研究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以高熱量飲食飼養老鼠,並且部分老鼠的飲食中有5-10%的野生藍莓。為了了解兩組實驗結果的差別,研究者測量老鼠體內的發炎細胞數量、收縮壓值及體重,並以口服葡萄糖耐受性測試了解老鼠是否有糖尿病症狀。
研究團隊發現,高熱量飲食讓老鼠的體重明顯增加,並且身體產生了發炎反應、高血壓等。而有食用野生藍莓的老鼠,其發炎細胞數量較少且影響代謝功能的細胞激素也有所降低。另外,研究者也指出野生藍莓能避免因高熱量飲食造成的高血壓。
除此之外,英國萊斯特大學曾主持一項比較野生藍莓和藍莓精華液(Mirtose1ect)能否避免或抑制癌症發生的實驗。該團隊發現藍莓精華液能減緩大腸癌的發展,而經過人體實驗後發現藍莓精華液能減少7%的大腸癌細胞。
資料來源: PLOS ONE
+ read more

2015.01.19
口不擇「鹽」?!小心胃癌上身!
很多人知道高「鹽」是引起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鹽」也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歐盟國家每年有約80,000名民眾被診斷罹患胃癌,四分之三的案例普遍被認為與造成腸胃發炎的幽門螺桿菌有關。幽門螺桿菌感染多開始於幼兒期,但因難以被發現而導致離罹癌。如今科學家相信用鹽過量也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認為四分之一的胃癌患者是因食鹽過量而得病。
歐洲腸胃病學聯盟秘書長及幽門螺桿菌專家John
Atherton提到,感染幽門螺桿菌再加上用鹽過量對人體腸胃尤其危險。雖然現在仍不確定原因為何,但是研究顯示高鹽會使幽門螺桿菌增加而使腸胃細胞暴露在有毒環境下。
許多歐盟國家已經著手宣導低鹽飲食。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發表用鹽指引,建議成人每日食鹽量不應超過五克。然而由於現代人外食頻率高,因此很難控制每日食鹽量的多寡。研究者建議透過購物時多注意產品成分,少食用醃肉、麵包、乳酪起士和調味料等,來控制鹽量。如此一來,不僅能降低中風、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可能,亦能夠同時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
資料來源: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r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