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懷孕婦女暴露於苯酚 恐影響男寶寶成長
2014.09.19
懷孕婦女暴露於苯酚 恐影響男寶寶成長
  最近一個由法國國家衛生暨醫學研究院(Inserm)、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等四個跨國單位共同進行的研究指出,婦女在懷孕期間暴露於含有某些特定苯酚類化合物(phenols)的環境,可能會干擾男寶寶在胎兒時期、以及出生之後到三歲以前的發展。 苯酚類化合物一般被製作成防腐劑、抗菌成份、隔離紫外線等作用,可見於化妝品、健康照護產品、牙膏、肥皂、防曬乳、室內除臭劑、塑膠包裝等物品之中。過去一些在體外及動物的研究都指出,苯酚類化合物屬於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掌管發育成長與體重增加的荷爾蒙系統。 這項研究的懷孕婦女在2003-2006年間加入,並包含520位男寶寶的資料。研究以超音波觀察這些男寶寶在媽媽腹中、以及出生後到三歲之間的體重及身高變化,而母親的尿液樣本則由美國CDC實驗室測量苯酚類化合物濃度。 根據結果,高達95%的懷孕婦女都曾暴露於苯酚類化合物,其中特別是當中的三氯沙(triclosan)與苯甲酸酯類(parabens)會影響男寶寶的發育。當懷孕婦女尿液測得前者濃度愈高,男寶寶在媽媽懷孕第三孕期時的生長參數(growth parameters)愈低;後者濃度愈高,則與男寶寶在出生以及三歲時的體重增加呈現正相關,而小孩一歲時若成長加速,可能會造成日後出現肥胖問題。 未來這個研究團隊會進行另一項新的研究,將同時蒐集懷孕婦女及新生兒的尿液,以降低測量暴露量的可能誤差,希望精確地找到孩童成長會受到這些化合物最嚴重干擾影響的階段,並更仔細去探究男寶寶與女寶寶對苯酚類化合物的差異性。   資料來源:流行病學期刊(Epidemiology)
+ read more
飲料、食物及心血管健康
2014.09.18
飲料、食物及心血管健康
近日在2014歐洲心臟醫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的年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飲料、食物及心血管健康的研究。   第一份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Padova)的學者從HARVEST研究中發現:年輕的成年人若有高血壓,同時咖啡因代謝速度慢的話,即使適度喝咖啡都會增加34%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的風險,如果是重度咖啡飲用者的話,風險會增加至兩倍。相對的,如果咖啡因代謝速度快的話,喝咖啡跟糖尿病前期之間就沒有顯著的相關性了。   第二份由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學者針對451,681位中國人所做的研究發現:每天都吃水果可以降低40%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出血性中風等心臟疾病的風險,而且水果吃得越多,風險降的越低。   第三份由捷克百拉斯基大學(Palacký University)醫學院所做的前瞻性研究(In Vino Veritas study)發現:喝紅酒和白酒有助於降低膽固醇,但是只對有運動的人才有效。研究指出所謂「有運動」指的是每個星期至少固定運動兩次,不論是喝紅酒或白酒,都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減少低密度膽固醇(LDL)和總體膽固醇。   第四份研究由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 Rene Descartes)的學者追蹤131,401位參與者所完成,結論發現和喝咖啡相較,喝茶可以降低24%非心臟疾病的死亡率。所以如果要從茶跟咖啡之間做選擇的話,還是選茶比較好。   第五份研究由法國尼斯大學(University of Nice)的學者分析了2009至2012年間通報至政府的不良事件數據發現:喝能量飲料和心律不整、心絞痛、高血壓等心臟血管疾病有相關性。該研究指出,能量飲料中含有很多化學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咖啡因;人們為了提神喝能量飲料,但有時候卻混合酒精、甚至是非法藥物一起喝,若喝過量,會造成健康上的不良影響。    第六份是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 of Munich)以家庭為單位所進行的歐洲觀察性研究(PEP Family Heart study),總共包含22,051位7到14歲兒童和青少年,研究結果顯示現在年輕人過胖的現象已經反應在他們上升的血壓上了!研究人員推斷肥胖的青少女和青少年有高血壓的風險分別是標準體重的年輕人的5.9倍和4.3倍。為了預防過早罹患高血壓,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降低兒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或許是一個方法。   在替這一系列的研究做評論時,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醫學與流行病學教授Russell Luepker特別提醒要注意攝取均衡的營養;當人們知道有關於食物攝取的研究時常會想「吃這個比較好、吃那個不好」,卻忽略了真正關鍵的是整體的飲食,而不是特定的某一種食物。       資料來源:2014歐洲心臟醫學會會議(ESC Congress 2014)          
+ read more
澳洲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易疏忽定期抹片篩檢
2014.09.16
澳洲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易疏忽定期抹片篩檢
  澳洲醫學期刊報導指出,在澳洲,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的女性比未接種疫苗的女性更易忽略兩年一次的定期子宮頸抹片篩檢,反倒減損接種疫苗的效益。  研究者分析2010-2011年澳洲子宮頸普查資料發現,在25-29歲年齡層女性當中,接種疫苗者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比例為45.2%,相較未接種疫苗者58.7%,明顯偏低。20-24歲年齡層中,接種疫苗者進行篩檢的比例為37.6%,未接種者定期做篩檢比例為47.7%。  目前已知,有兩種人類乳病毒(HPV)造成了約6成的子宮頸癌,但施打疫苗並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形成;且如果在接種疫苗前就已感染病毒,疫苗也無法發揮效用。學者表示,無論施打疫苗與否,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仍為必要。尤其是女性年滿25歲以後,定期檢查更為重要。  英國在2003年將女性開始接受抹片篩檢的建議年齡從21歲提高到25歲,結果導致25-29歲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比例大增,學者提出的解釋是,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比例增加。  今年四月,澳洲有關當局宣布對於子宮頸癌篩檢的若干改革建議,包括以人類乳突病毒測試取代細胞學檢查、建議篩檢的年紀提高到25歲,但相關評論希望開始接受篩檢年齡的提高不會發生和英國一樣的結果。   資料來源:澳洲醫學期刊(MJA)  
+ read more
每天吃新鮮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
2014.09.10
每天吃新鮮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疾病是美國人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約有60萬美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13萬人死於中風;一項最新的醫學研究則顯示,只要每天吃新鮮水果,就可減少4成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英國牛津大學的學者花7年時間,在中國的五處鄉村地區和五處都會地區總共45萬多人進行長期的追蹤調查最後得出此一結果。研究者表示,已經有很多研究顯示,改善飲食與生活型態能夠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但這些研究大多以西方國家人民為主,很少來自東方的中國。其實中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類型和西方人不同,中風是中國人主要的的心血管疾病,西方國家則以缺血性心臟疾病比較普遍。   在這個研究中,45萬參與者都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史或接受過高血壓問題的治療。在研究一開始,研究人員依據參與者食用水果的習慣將其分為五個類別:從不吃水果、每個月一天、每周1-3天、每周4-6天、每天。經過7年的追蹤,研究團隊發現,和不吃水果的人相較,每天吃水果的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分別減少了15%、25%及40%。研究團隊也發現,和從不吃水果的人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血壓也比較低。   另研究也將有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史者獨立出來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和不吃水果的病患相比,每天吃水果的病患整體死亡率少了32%;中風死亡率減少40%;缺血性心臟疾病死亡率降低27%。   研究者表示這些結果顯示,不論是健康的人或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吃水果的好處都很明顯。吃水果顯然是降低心血管疾病有效方法,不僅僅是有助益而已,而且吃越多,罹病的機率越低。研究團隊建議平均每天攝取的水果量為1.5份(約150公克)。       資料來源:201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大會(2014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gress)      
+ read more
男人長得帥 精蟲品質反而差!
2014.09.05
男人長得帥 精蟲品質反而差!
  由於臉部特質能夠顯示出一個人的健康及智力,許多人基於基因遺傳的優生學概念,為了擁有在各方面都表現較良好的後代,會在擇偶時盡量尋找長相不錯的另一半。   然事實上,過去針對男性第二性徵是否與其生育力會呈現正向關係的討論,各方研究始終未有定論,日前最近一項西班牙研究則是指出,長得愈帥的男人,他們的精蟲品質卻是愈差。   這項來自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共包括50名白人男學生的精液分析,這些男學生在蒐集精液前的3-5天須停止性行為與自慰,研究團隊再以世衛標準評估精液中的精蟲活動力與濃度。同時也拍下這些男學生的正面及側面大頭照,並作特殊處理以降低髮型對視覺效果的影響,再邀請一群男女對這些男學生的外表進行吸引力高低的評分。   統整兩項結果發現,睪固酮濃度愈高,臉部線條愈陽剛的男學生,他們的精蟲反而品質愈差!此外,研究也有一個有趣的觀察,那就是男性普遍比女性較會認為這些男學生的照片是吸引人的,這說明了男性一般會高估了其他男人對女性的吸引力。       資料來源:演化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 read more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2014.09.04
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籲政府檢討人工生殖補助政策
  今天上午,台灣女人連線偕同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與民間監督健保聯盟針對日前衛福部提出之人工生殖補助政策招開記者會。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當前人工生殖技術的成功率是27%左右,若此政策施行,衛福部編列的9.4億預算中將會有7成左右的經費是浪費在失敗的手術上。另一方面,在大環境經濟狀況不佳的今日,生兒育女所需負擔的龐大支出才是近年來生育率不升反降的原因。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指出:造成不孕的原因並非全然來自於生理上的限制,台灣有很多不孕的個案事實上是受到不友善的勞動環境影響,過勞、過長的工時還有經濟上的心理壓力,都易導致流產或難以受孕等狀況。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將經費用在成功率不到1/3的人工生殖手術上,不如用這筆錢來好好健全產檢給付、提升國內生產環境品質。強調在孕生養教四個部分都健全的情況下,才可能真正提升台灣的人口紅利。 參考資料: [記者會新聞稿]人工生殖補助政策-補助「失敗」  懷孕「醫療化」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