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中國COVID-19疫苗 是否應該擔心?
2021.06.01
中國COVID-19疫苗 是否應該擔心?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5月7日核准中國國藥疫苗(BBIBP-CorV)的緊急使用。此外,包含匈牙利、委內瑞拉和斯里蘭卡等國在內的42個國家亦已批准此疫苗。但是,歐洲、美國和英國藥品管理機構尚未對其進行審核。   國藥集團和北京生物產品研究所(BBIBP)以滅活病毒製造COVID-19疫苗,刺激免疫反應。   國藥疫苗含有SARS-CoV-2,它以β-丙內酯(beta-propiolactone)的化學物質殺死病毒,因為該化學物質與病毒的遺傳物質結合,能阻止病毒複製。該疫苗還含有氫氧化鋁的佐劑,有助於增強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   當一個人接種疫苗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將滅活的病毒視為外來病毒並產生抗體。如果接種疫苗的人隨後真正感染新冠病毒,免疫系統就會認得它產生免疫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國藥疫苗施打於18歲以上成年人,兩劑之間間隔3-4週,估計總體疫苗效能約為78%,但是缺少60歲以上成年人的人體試驗結果。   常見的副作用 目前缺乏公開的科學實證支持國藥的疫苗,僅有2020年10月發表於《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一個將近650名志願者參與、只進行第一與第二期的人體臨床試驗,結果指出:該疫苗是安全的、試驗參與者耐受性良好。   該試驗中最常報告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發燒和疼痛。   WHO審查了三項臨床試驗的安全數據,其中包括接受國藥疫苗的16,671名參與者,這些數據大多數來自18-59歲的男性。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疼、疲勞、注射部位反應。這些副作用與其他針對COVID-19的授權疫苗相似,且大多數為輕度至中度。   嚴重的副作用 WHO指出了可能與疫苗相關的兩個嚴重不良事件:嚴重的噁心和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稱為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疫苗組中還診斷出一個血栓的案例。   WHO還參酌了中國在推出該疫苗期間收集的安全性數據,截至2020年12月30日,在中國已接種該疫苗的590萬人中,有1,453例不良事件通報。   這些副作用包括接種部位發紅和腫脹的局部反應,另外還有202例發燒,其中86例歸類為重度。儘管報告了11例面部神經症狀病例,但審查人員認定這些病例與疫苗無關。   老年人的安全 國藥疫苗施打在中國65歲以上老人110萬劑的數據顯示,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頭暈、頭痛、疲勞、噁心、發燒、嘔吐和過敏性皮炎,該年齡層沒有嚴重不良事件的通報。但是,WHO強調了疫苗對老年人的證據基礎不足。   缺乏透明度 因為缺乏詳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所以對於疫苗仍存在一些爭議。   2021年1月一篇報導指出,上海的疫苗專家陶黎納已經將疫苗手冊的數位版本上傳到了網絡上,列出了國藥疫苗的73種局部和全身性副作用。陶黎納將該疫苗描述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但是,手冊中列出的副作用數量本身並不表示疫苗的安全性與否。報導指出,中國監查員隨後撤下了陶黎納的貼文,兩天後,陶黎納撤回了他的批評,說這是個玩笑。   4月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中國的COVID-19疫苗「沒有達到很高的保護率。」他後來又聲稱,是人們誤解了他的評論。   世衛組織驗證 世界上主要的藥物監管機構,包含歐盟EMA、美國FDA和英國MHRA等都尚未審查國藥疫苗BBIBP-CorV。但是,WHO通過緊急使用,是給了尋求疫苗支持防疫工作的國家一個保證。   世衛組織總幹事Dr. Tedros指出,世衛組織的審定將使各國「有信心地加快國內的疫苗監管核准。」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21.05.18)、DW(2021.04.13)、Global Times(2021.04.11)、Medical News Today (2021.01.22) 、Taiwan News(2021.01.11)、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Trusted Source(2021.01.01)      
+ read more
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罹患糖尿病 存在密切關聯
2021.05.31
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罹患糖尿病 存在密切關聯
一項長達23年的研究發現,懷孕時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上第1型和2型糖尿病。這項長期研究指出,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應考慮進行自身抗體檢測,以更進一步地了解後續健康情形。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發生在胰腺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人體無法有效利用其產生的胰島素時。在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數從1980年的1.08億增加到2014年的4.22億。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在懷孕期間可能經歷的一種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後消失。但是,這項研究指出,曾經歷妊娠糖尿病的女性,50%會在日後罹患第2型糖尿病,而5.7%的人會罹患第1型糖尿病。由於糖尿病可能導致許多重大的健康問題,此研究發現的意義重大,提醒醫護人員及女性意識到未來的健康風險及生活方式調整的必要。   預測第1型糖尿病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醫院Kaisu Luiro博士對391名在1984年至1994年之間生產並在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的女性進行評估。2012-2013年發送了一份後續調查表,評估第1型和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狀況。追蹤時間為23年,是迄今妊娠糖尿病相關研究中最長的追蹤時間。   研究發現,懷孕期​​間存在的麩胺酸脫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胰島細胞自身抗體可以有效地預測生命後期的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12%檢測到單一自身抗體陽性,對照組是3%的人。 * 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中有6%檢測到2種自身抗體為陽性、有2.3%的檢測到3種自身抗體陽性,而對照組中只有一名受試者檢測到兩種自身抗體。     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與日後生活中患有1型和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密切,應該在妊娠期間對婦女進行篩檢,確定其風險高低。研究人員也期待衛生保健專業人員能開始與患者進行溝通,討論妊娠糖尿病與日後發生糖尿病的關係。研究人員持續努力發展更準確的預測模型,以對懷孕期間應該接受檢測的女性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這項研究於5月24日發表於第23屆歐洲內分泌學大會。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4)        
+ read more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2021.05.29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心臟周圍過多的脂肪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如果是女人。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近7,000名45至84歲的人(3,584名女性與3,201名男性),這些人在最初的電腦斷層掃描中均未發現心臟病的跡象。經過17年以上的追蹤,近400例發生了心臟衰竭。   根據研究結果,心臟周圍的大量脂肪(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油包心」),使女性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加倍,男性的風險增加50%。   「近20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根據身高和體重的簡單測量,肥胖會使人患心衰竭的風險加倍。但是,現在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成像技術證明心臟周圍的脂肪過多,這可能是由於肥胖造成的,增加了心臟衰竭的風險。」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副教授Dr. S. Kenchaiah表示。   研究團隊排除了已知心臟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吸煙和飲酒、缺乏活動、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等,仍得到一樣的結論。   但是,無論是瘦弱、超重還是肥胖,心臟周圍多餘的脂肪都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在所有種族和族裔群體中,包心脂肪與心臟衰竭之間的聯繫是相似的。   Kenchaiah說,這些發現是將患者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可能發展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未來研究還應集中在飲食方法上,例如有益於心臟飲食,以及保持身體活躍、達到和保持最佳體重,並減少和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沉積。」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5.2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1.05.24)      
+ read more
未來治療白內障不必動刀!?
2021.05.28
未來治療白內障不必動刀!?
白內障治療方式可能有了大突破:用藥物療法代替手術。   白內障是指隨著時間流逝發生眼球的晶體渾濁,影響視力品質。這是由於蛋白質在晶狀體中的積累,從而減少了光向視網膜的透射。過去,由英國ARU大學率領的研究發現,白內障幾乎佔全球失明病例的一半。   嚴重的白內障目前只能通過外科手術來治療,去除渾濁的晶狀體並崁入人工晶體。   ARU大學研究團隊發表新的研究指出,晶體的複雜視覺特性在胚胎中的發展比以前認為的要早得多,他們還發現負責晶狀體中水流通的特定蛋白質─水通道蛋白(aquaporin)如何破壞視覺發展,導致白內障形成。   科學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在位於日本、全球最大、功能最強大的同步加速器SPring-8上對晶體的視覺特性進行了最精確的測量。   同步加速器是一種粒子加速器,透過將電子加速到光速產生強大的X射線,X射線可以對眼睛的視覺進行最高精度的測量。   該研究團隊是世界上第一個測量晶體的視覺系統如何發展的團隊。此研究發現了水通道蛋白的角色,以及其對於晶狀體正常工作和眼睛清晰可見的至關重要性。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的這一發現,加上他們對奈米技術的研究,顯示白內障的藥物治療是可能的,這可能改變白內障的治療方式,以後可能不必再動刀,這對公共衛生產生令人興奮的影響。   本研究在5月初的「視覺和眼科研究協會(ARVO)」年度會議上報告。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19)      
+ read more
某些Covid-19疫苗的效力男性大於女性 為什麼?
2021.05.27
某些Covid-19疫苗的效力男性大於女性 為什麼?
Moderna和Pfizer-BioNTech開發的疫苗對男人的效力似乎比對女人要好一些:Moderna疫苗男性有效率為95.4%、女性為93.1%。輝瑞-BioNTech疫苗,男性為96.4%,女性為93.7%。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以提高人們對奈米疫苗效力性別差異的認識。   奈米疫苗效力的性別差異 兩種疫苗都使用奈米油顆粒作為載體,將其活性成分傳遞到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中。   多年以來,Dr. Mahmoudi一直在研究奈米藥物(使用奈米顆粒為載體的療法)如何以及為何因為患者的性別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他相信性別可能是影響疫苗效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Mahmoudi與羅馬Sapienza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個實驗,測試作為載體的奈米油顆粒是否可能是男女疫苗功效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小組對18名患者(8名男性和10名女性)進行研究,在採集的血液樣本中添加了類似疫苗使用的奈米油顆粒,觀察血液中免疫細胞吸收這些納米顆粒的狀況。研究小組發現,在一種負責尋找並殺死其他被感染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類型上,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女性的天然殺手細胞比男性的天然殺手細胞吸收更少的奈米顆,因此,基於該模型系統,男人和女人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可能不同。   奈米藥物應做性別研究 Dr. Mahmoudi共發表了三篇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呼籲人們關注性別在奈米醫學研究中的作用,無論是一般性研究還是涉及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   Mahmoudi說:「我們需要監測這些性別差異,並將其報告給科學界和公眾......在製定未來戰略以及為應對未來威脅做準備時,這可能會很有幫助。」   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奈米醫學的大部分研究興趣和資金都集中在用於治療癌症的用途上。但是,奈米醫學在這一領域的表現一直不佳。Mahmoudi說,進入臨床試驗的奈米藥物中只有不到15%進入了最後階段,沒有一種藥物被證明比標準照護更好。   在奈米藥物研究中有針對女性進行深入分析者,通常是研究的是主要影響女性的疾病(例如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療法。在Mahmoudi對治療性奈米藥物產品的41項完整臨床試驗研究進行的分析顯示,21項研究按性別進行了分析,因為它們關注的是主要存在於女性的病理學。其餘涉及851名男性和430名女性的20項研究中,沒有一項提按性別分析的結果或適應症。   儘管在癌症治療中存在缺陷,但是奈米顆粒在提供對於新冠病毒的保護方面非常有效。然而仍有證據顯示,這種疫苗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不同。   這說明了如果疫苗的效能因患者的性別而異,醫生和研究人員應該能夠對此有所作為。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才能充分了解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和補救措施,Mahmoudi表示。值得慶幸的是,社區可用的數據每天都在增長。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0)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感染新冠病毒 死產和早產風險較高
2021.05.26
懷孕婦女感染新冠病毒 死產和早產風險較高
英國的一項大型研究顯示,儘管總體風險很低,但孕婦若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增加死產和早產的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大多數懷孕都沒有受到病毒的影響,但他們的發現突顯了孕婦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盡快疫苗接種的重要性。   這項由英國國家孕產婦和周產期稽核署主導的研究,調查了2020年5月底至2021年1月期間在英格蘭分娩的超過34萬名女性的數據。   所有婦女在分娩時都接受了病毒測試,不論她們是否有症狀。   研究發現: * 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者中,3,527人經歷死產 * 每1000例陽性反應的女性,5例經歷死產;每1000名陰性反應女性,3.4名經歷死產 * 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婦女,12%早產(胎兒未滿37週),陰性反應女性則為8% * 生產時感染Covid-19的女性,通常為黑人、亞洲人或其他少數民族,且年齡較小     研究人員指出,即使將母親的年齡、種族、社會經濟背景和共同的健康狀況等因素加入考慮,死產、早產及進行剖腹產的機率仍然較高。   測試結果呈陽性的婦女所生的嬰兒,有更高機率需要特殊的新生兒加護,然而這是因為他們早產,而不是被新冠病毒感染。   該論文的合著者Asma Khalil教授說,女性和醫護人員必須意識到潛在的風險。       編譯來源:BBC NEWS(2021.05.21)、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21.05.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