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5.11.06
皮膚科醫生:保養方法越簡單越好
總是有人在社群平台上展示他們所信奉的多步驟保養程序。他們可能使用昂貴的產品,例如蝸牛黏液或紅光美容儀,據稱能為肌膚補水或減少細紋。
但這些真的有必要嗎?真的有效嗎?
耶魯大學醫學院皮膚科教授Kathleen
Suozzi表示:「社群媒體對我們使用的保養品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每個人都像是在當自己的臨床醫師,試著自行診斷膚質並嘗試各種保養方式,而最主要的問題是,保養程序變得太過複雜了。」
一些皮膚科醫師指出,許多在網路上爆紅的保養產品其實沒有必要,即使有些產品使用起來感覺不錯,有的雖無大害,但也有些可能引發比原本更多的問題。
臉部肌膚需要額外保護
臉部的皮膚比身體其他部位更薄,因而需要比其他地方更溫和的保養方式。
此外,每個人的膚質也不同:適合油性肌膚的清潔用品,未必能讓乾性肌膚感到滿意。
皮膚科醫師表示,保養程序應從三樣東西開始—溫和的潔面產品、能滋潤臉部的保濕霜,以及至少SPF30的防曬乳。
太多產品會刺激敏感肌膚,也可能造成重複使用,因為許多產品含有相同成分。在任何情況下,防曬都是關鍵。
貝勒醫學院「色膚診所」主任Oyetewa
Asempa表示:「事實上,人們來找我諮詢的九成臉部肌膚問題,都是因為紫外線而惡化的。例如:皺紋、發炎後的深色色素沉澱,以及痘疤形成的暗斑,都會因陽光照射而惡化。」
A醇(RETINOL)與去角質產品
市面上的A醇乳霜與化學去角質產品,常以「延緩老化」為訴求銷售。其中一些確實獲得皮膚科醫師推薦,但也有例外。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製造膠原蛋白的速度會變慢,而膠原蛋白正是讓肌膚彈性飽滿的關鍵。這會導致皺紋的產生。皮膚科醫師指出,類維生素A酸與A醇乳霜能有所幫助,但建議不要在30歲以前使用,因為過早使用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等問題。
暗沉與死皮細胞堆積也是常見的保養困擾。
去角質(去除死皮)能改善這些狀況。但皮膚科醫師建議避免使用含有顆粒、鹽或糖等「物理性」去角質產品,因為這些會直接摩擦並損傷脆弱的臉部肌膚。相對地,可以選擇含有果酸(AHA)或水楊酸(BHA)的化學性去角質產品,但若使用這類成分,務必要搭配防曬。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指引,只要市售產品明確標示化學去角質成分濃度,這類產品即被認為是安全的。但這項規範不適用於美容沙龍所進行的高強度化學換膚療程。
應避免的保養產品
網紅們常試圖用新潮的保養概念吸引注意,但皮膚科醫師希望這些潮流能退場。
Asempa醫師指出其中一個流行例子:牛脂(又稱牛油、牛脂膏)。
「我希望你把牛脂留給牛就好,」她說。
光療美容儀同樣極受歡迎,但也同樣被誇大。皮膚科醫師表示,這些產品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用,具體效果取決於使用的光色與強度。
Suozzi醫師說,研究顯示紅光美容儀可能對膠原蛋白生成有些許幫助,但「它不會讓你的皮膚出現戲劇性的改變。而且若要見效,你得非常頻繁地使用,一週至少要用好幾次,才有可能出現任何效果—如果有的話。」
價格昂貴的保養品不一定比較有效
紅光美容儀、蝸牛黏液(據稱能保濕)以及其他產品都可能價格不菲。但不要被價格迷惑。
Emory University醫學院皮膚科教授Jordan
Lim醫師表示:「價格不等於效果,也不等於更好的結果,許多你在6美元面霜中看到的成分,同樣也出現在20美元面霜裡,甚至出現在名人使用的那瓶300美元面霜裡。」
編譯來源:The Seattle Times(2025.09.15)
+ read more
2025.11.05
對抗阿茲海默症取得了多大進展?
阿茲海默症約占全球失智症病例的70%,並且是老年人主要死因之一。
經過數十年未果的研究,兩種新藥與一項開創性的血液檢測,近日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了對抗這種使人衰弱疾病的希望,但關於其效果的疑問仍然存在。任何通往治癒阿茲海默症的道路依然遙遠。
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預防、診斷與治療這項疾病的最新進展。
新藥效果如何?
數十年來,全球投入了數十億美元試圖找到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但這些努力始終無功而返—直到最近。
禮來(Eli
Lilly)公司的donanemab與百健(Biogen)及衛采(Eisai)公司共同開發的lecanemab,是首批被證實能顯著減緩阿茲海默症進程的治療藥物。
但這些昂貴的治療效果僅屬中等,且只對病程早期的患者有效。它們也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包括潛在致命的腦出血。
這引發了一場關於藥物利弊的辯論,使得各國衛生監管機構採取了不同立場。
Lecanemab以Leqembi為商品名,已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獲得批准。
然而,法國衛生當局建議公營保險體系不予報銷該藥費用。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體系(NHS)旗下的支出監管機構今年也表示,這兩種新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效果不足以匹配其價格。
早期診斷有何進展?
阿茲海默症研究中另一項爭議同樣引發了歐美之間的分歧,是關於如何診斷這種疾病。
傳統診斷方式需進行侵入性且昂貴的腰椎穿刺檢查,導致部分高風險患者被排除在外。
但近來,一種能檢測疾病「生物標記」的簡單血液檢測已被開發出來。
美國當局自今年五月起已批准該檢測,但歐洲尚未批准任何阿茲海默症血液檢測,其中一項測試目前正在英國展開全國性臨床試驗。
問題在於:血液檢測是否能單獨成為足以確診的依據。
去年,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修改了診斷標準,認為僅憑生物標記即可判定。
但在歐洲,大多數專家仍認為必須透過詳細的臨床檢查,以確認病患的認知與功能退化。
荷蘭神經學家Edo
Richard告訴法新社:「許多具有異常生物標記的人從未發展成失智症。」
Richard同時對兩種新藥也持懷疑態度。
這兩個議題息息相關,因為支持藥物的人認為,如果能在症狀出現前就診斷疾病,治療的效果可能會更顯著。
阿茲海默症可以預防嗎?
在一點上,專家們看法一致:某些因素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與廣義失智症的風險。
根據去年《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項專家綜述,近半數病例與肥胖、吸菸、飲酒、缺乏運動及聽力損失等因素有關。
越來越多研究正在探討,透過鼓勵人們運動與改善飲食的計畫,是否能有效對抗阿茲海默症。
但Richard表示,截至目前,針對這些風險因素的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對認知退化或失智的效果有限甚至沒有影響」。
一項近期刊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在接受兩年密集健康支持後,其認知退化速度略有減緩。
法國流行病學家Cecilia
Samieri本月在一場會議上坦言,對於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這樣的進展或許看似微不足道,但與幾年前的情況相比,「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
她認為,唯有長達10至15年的臨床試驗,才能真正顯示這類介入措施對阿茲海默症這種長期發展疾病的實際效果。
編譯來源:France24(2025.09.20)
+ read more
2025.11.04
美國事後避孕藥在便利商店上架
美國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男性避孕用品—保險套是在便利商店售出,但便利商店卻「沒有女性避孕用品」。如今,Cadence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將自家品牌的事後避孕藥「后定諾」陸續上架至加油站、熟食店與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副總Kate
Voyten表示,他們的願景是讓女性能在性與生殖健康上整握更多的自主。
事後避孕藥自2024年3月在德州的便利商店上架以來,已遍布美國48個州的11,000家商店,僅南達科他州與夏威夷尚未上架。
遭保守勢力壓力,女性避孕資源受限
事後避孕藥是一種不需處方、含合成荷爾蒙的藥物,適用於保險套破裂、忘了服用事前避孕藥或未採取任何避孕措施時。根據美國FDA,這種藥物不會中止懷孕或影響已著床的受精卵,也不會損害未來的生育能力。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噁心、短期出血、疲勞與月經週期變動。
宗教保守派與部分政治勢力仍持續對避孕措施進行更嚴格的管控。天主教會長期反對所有人工避孕方式,反人工流產團體「美國學生為生命」則將事後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口服避孕藥等避孕方式錯誤地列為「人工流產藥」。田納西、阿拉巴馬與德州等州甚至從卵子一受精就禁止人工流產,即便受精卵尚未著床。
女性避孕需求普遍,價格成最大障礙
根據健康政策機構KFF的調查,許多女性不知道事後避孕藥不需要處方。甚至有50%生活在禁止人工流產的州的女性,認為事後避孕藥在當地違法或不確定是否合法。年輕女性使用事後避孕藥的比例更高:15至24歲為44%,25至34歲為40%。Voyten表示,數據顯示人們多在深夜搜尋事後避孕藥,這正是便利商店的營業時間。
生殖健康研究機構Guttmacher Institute的研究員Megan
Kavanaugh表示,美國99%的育齡女性一生中都曾使用某種避孕方式。KFF的調查顯示,15至49歲間曾有性行為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使用過事後避孕藥。但對部分女性來說價格難以負擔,如目前市售的Plan
B One Step定價高達50美元。
相對來說,保險套便宜許多,但通常是由男性購買與掌控使用權。Kavanaugh表示,這也反映出社會對女性的不平等,對不同性別的產品有不同定價標準。
藥品更易取得,滿足女性需求也破除避孕污名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與青少年醫學專家Amanda
Bryson表示,對青少年與年輕女性來說,取得的困難可能包括保密需求、交通不便、經濟壓力或沒有保險。即使事後避孕藥無需處方與年齡限制,藥局常將其放在鎖箱或櫃檯後面,使人必須向店員詢問。相比之下,便利商店多將此類藥品直接陳列於架上,可近性高很多。
在偏鄉地區,尤其沒有藥局的地方,尋找事後避孕藥更具挑戰。Bryson認為若能在便利商店用較低價格買到,會很有幫助。他也表示,照顧自己的性健康不該被污名化,在便利商店貨架上能看到避孕藥的「可見性」與「可近性」,對抗這種污名非常重要。
Cadence公司希望事後避孕藥能擴展市場至大學校園,甚至是自動販賣機。雖然廣為人知的另一種事後避孕藥Plan
B尚未在便利商店上架,但已能透過食品外送Uber
Eats、DoorDash與Instacart送達。
編譯來源:NBC NEWS(2025.5.18)
+ read more
2025.11.03
為什麼運動其實能「省下」心跳次數而不是浪費它們
忘掉「運動會消耗心跳」的迷思吧!澳洲最新研究顯示,體能較好的人每天心跳總數更少—這可能讓他們多活好幾年。
運動員每天少跳約1.1萬次心跳
研究發現,運動員的平均心跳為每分鐘68下(bpm),而非運動員則為76下。換算下來,運動員每天大約心跳97,920次,而非運動員則達109,440次,相差約10%。
「這代表每天能『省下』大約11,500次心跳,這非常驚人。」
SVI醫學研究所與VCCRI心臟研究院所支持的HEART實驗室負責人La
Gerche教授表示:「雖然運動員在訓練時心臟會加速跳動,但他們的低靜息心率完全彌補了這一點。」
這項刊登於《JACC:
Advances》的研究指出,體能最佳者靜息心率可低至每分鐘40下,而一般人的平均值則在70至80下之間。
換句話說,即使考慮運動時的心跳高峰,運動員24小時內的總心跳數仍比久坐不動者更少。
打破「身體電池理論」的迷思
這項研究推翻了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包括前美國總統川普曾經相信的理論—認為「身體就像一顆電池,能量有限,運動只會讓它更快耗盡」。
La
Gerche教授解釋道,「其實,你越健康,身體的代謝效率就越高。即使你每天訓練一小時,你的心臟在其餘23小時裡跳得更慢。最終結果是整體心跳次數反而更少。」
低靜息心率不僅是體能良好的象徵,也是健康狀況的指標。La
Gerche教授指出,只要安全地增加身體活動量,就能改善心臟功能並降低長期心血管風險。
運動讓每一次心跳更有價值
La
Gerche教授說道,「運動與改善心理健康、延長壽命及降低心臟病風險密切相關。」
雖然像「環法自行車賽」這類極限耐力賽事可能暫時提高每日心跳數,但La
Gerche教授強調,規律、適度的運動益處遠大於任何潛在風險。
「從不運動到中等程度的體能,是健康收益最大的轉變。只要每週花幾小時有目的地運動,就能大幅提升心臟效率,讓每一次心跳都更有意義,甚至可能為你的生命多爭取好幾年。」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5.10.01)、JACC: Advances(2025.09.12)
+ read more
2025.10.29
試管嬰兒男嬰偏多?選擇機制潛藏性別偏誤!
多數人以為生男生女的機率各是50%,然而,近期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指出,接受試管嬰兒(IVF)治療的家庭,高達56%的機會迎接一名男寶寶。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與目前臨床上評估胚胎「品質」的標準存在性別偏差有關。
男胚胎發育略快 易被判定為「高品質」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生殖醫學專家Helen
O'Neill博士表示,男胚胎在受精後的最初幾日,其發育速度通常略高於女胚胎。由於現行胚胎評分主要依據早期發育表現來判定「品質」,因此男胚胎更可能被醫師或人工智慧系統選中進行植入。
這項評估標準的潛在偏差,也可解釋為何全球部分地區的人工生殖出生性別比例呈現男嬰偏多的現象。
因染色體調節 女胚胎發育略慢
女胚胎擁有兩條X染色體,在發育初期須啟動「X染色體去活化」機制,以達到基因表現的平衡。此一程序需耗費額外能量與時間,可能導致女胚胎發育速度略慢,在臨床評分中相對處於劣勢。
相對地,男胚胎僅有一條X與一條Y染色體,不需進行此調節,因而較早達到特定發育指標。
醫師與AI評選系統皆顯現性別偏誤
為進一步驗證評選機制是否存在性別偏誤,O'Neill博士團隊分析了1,300顆已知性別且經基因檢測確認的胚胎,並觀察臨床醫師與兩套人工智慧系統的選擇結果。研究發現,臨床醫師將69%的男胚胎評為高品質,而女胚胎則為57%。其中一套AI系統亦顯示類似傾向,另一套則無明顯偏差。
此結果顯示,無論是人為判讀或AI輔助,若選擇標準未經性別中立化設計,皆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加劇性別選擇的不平等現象。
人工生殖不得進行性別選擇 但仍須留意「間接偏差」
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衡常因是胚胎性別選擇。但本研究顯示,即便未進行刻意的性別挑選,若胚胎評選過程內含偏誤,仍可能在實務上造成性別比例失衡,對性別平等造成長遠影響。
AI進入生殖醫療 性別意識不可缺席
隨著AI技術快速導入人工生殖領域,部分生殖中心已開始使用AI系統進行胚胎品質評分,搭配時序影像技術,提升判讀效率與精準度。然而,若AI所學習的資料本身已有性別偏差,未來可能進一步放大此傾向。
因此,無論是醫師臨床判斷抑或AI演算法的開發與應用,均應納入性別平等原則與倫理反思,避免科技應用淪為強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工具。
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進行數萬件人工生殖療程,未來若大量導入AI評選技術,主管機關應儘早建立技術審查與性別平等指引,並強化醫療人員對性別偏差的認識與警覺,以確保科技進步不以犧牲性別正義為代價。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5.10.20)
+ read more
2025.10.27
罕見糖尿病終獲正名:第5型糖尿病
1950年代初,英國醫師Philip
Hugh-Jones在牙買加診所中遇到13位特殊糖尿病患者。當時糖尿病的分類就是第1型與第2型,他本人也在1955年如此分類這些病患。但其實這群患者既不像第1型,也不像第2型。
西印度大學內分泌學家Michael
Boyne說道,「他們年紀相對年輕,身材瘦弱,看起來有點營養不良。」照理說應屬體重偏輕的第1型,但他們沒有出現酮酸中毒─這是第1型患者常見的危險症狀。另一方面,他們也不像體型偏重的第2型患者。
所以Hugh-Jones表示,「這些人不一樣。他們不屬於第1型或第2型。」於是他稱它為「第J型」:J代表牙買加(Jamaica)。
雖然這個名稱未被採用,但類似病例仍持續出現在營養不良的地區。70年後,國際研究團隊正試圖將它正式命名為「第5型糖尿病」。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研究員Meredith
Hawkins指出,這種疾病可能影響多達2500萬人,「現在正是時候給它一個名稱。」今年4月,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已採用「第5型」名稱,並在《柳葉刀・全球健康》(The
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的一篇觀點文章中,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等機構跟進。
印度內分泌學家Nihal
Thomas表示:「從科學角度給它一個名稱很重要,病人也能因此受益。」他指出,一些病人正接受錯誤且可能致命的治療。
沒有名字的危險
Hugh-Jones在1955年發表論文後,世界各地研究者陸續觀察到相似病例,尤其在東南亞、印度與非洲,並發現其與早期營養不良密切相關。
Hawkins在2000年代初於烏干達行醫時,也見到許多極度瘦弱、血糖極高的病人。這些患者有典型糖尿病症狀:頻尿、極渴、飢餓與神經受損,看似第1型,因此多被施以大量胰島素治療。
然而,她很快發現這樣的治療可能致命。「若他們家裡沒食物,胰島素會讓血糖降得太低,等於宣判死刑,」她說。過量胰島素會導致嚴重低血糖,尤其在飢餓狀態下。
Hawkins表示,「看到這些年輕人因治療不當喪命,讓我們決心研究這種疾病。」
第5型糖尿病有何不同
研究顯示,這種糖尿病患者的生理狀況與第1型或第2型不同,其根源在於長期營養不良。
Hawkins指出,「這些人從胎兒時期到成年都處於營養不足狀態,他們從未能『追上』正常生長,終生維持瘦弱體態,這使他們與其他糖尿病類型不同。」
其中一個關鍵差異在於胰臟—胰島素的製造地。研究發現,早期營養不良會損害胰臟製造胰島素的能力。
這讓第5型糖尿病患者處於一個奇特的狀況。他們的胰臟雖不至於完全失能,但功能很差。這些患者能製造少量胰島素,細胞也能反應,但分泌量不足以維持正常血糖。
Hawkins說道,「我們非常確信,如果這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就需要獨立的治療方式。」她希望新的命名能推動更多研究,找出合適的治療方式。
不過,部分專家仍持懷疑態度。印度新德里內分泌學家Anoop
Misra)認為,目前證據不足以證實這是一種獨立疾病,「過早分類可能會將未充分理解的第2型病例錯誤固定為新類型。」
然而,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並不同意這個觀點,並已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旨在制定更完善的第5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與治療指引。(他們選擇「第5型」這個名稱,是因為已有其他研究嘗試將其他形式的糖尿病命名為第3型或第4型。)
倡議者希望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更多衛生機構能加入這項認可,特別是在某些地區病例可能上升之際。
Boyne指出,如今加薩、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奈及利亞和葉門的糧食危機,可能會導致這一代人罹患第5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他說道,「這真的令人心碎,因為這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有足夠的食物。」
編譯來源:npr News(2025.09.29)、The Lancet Global
Health(2025.1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