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10.24
月經週期因人而異
如果你有子宮,很可能在某個時候已有人告知你28天的月經週期是「標準」的,甚至是「健康」的。但是這樣的說法對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正確。
最近發表在NPJ數位醫學的一個研究發現,在他們分析的超過60萬個經期中,只有將近65%的週期在25-30天之間,28天週期的只有13%,平均週期是29.3天。
生育內分泌專家Eyvazzadeh醫師指出,健康的月經週期,不只是因人而異,每個月也有不同。例如這一個週期27天,下個週期30天,婦女不必因而焦慮不安。婦產科醫師們十分了解經期的變化,只是一般民眾並不太清楚,希望新的研究讓大家注意到這個議題。
假設「28天週期才健康」徒增擔憂
婦女的擔心通常因為受孕困難或想避孕。因此,排卵,在週期的半途中,顯得十分重要。
Arseneault女士婚後,停止服用避孕藥,試了四個月後仍未受孕,懷疑自己等了太久或太晚嘗試懷孕。密集追蹤排卵之後,才發覺自己的週期是32天,而非28天。
婦女了解週期有助於是否應該就醫
不論是否要懷孕,了解婦女週期的變化可以在許多方面有幫助。Gray女士因為嚴重經前憂鬱,無法預知她宛如雲霄飛車大起大落的情緒。在被診斷有「經前煩躁障礙症」後她開始追蹤她的週期。
自從她知道自己的生理狀況後,就可以預測、控制情緒。在週期的第14天,開始服用醫師的處方Prozac,她也會在月事後兩週,情緒比較好,比較有創意,不會健忘的時候,安排一些活動。
經期長短的正常改變,以及婦女年紀大時經期的變化,都需要有更多的教育,讓婦女知道何時去找醫師諮詢。
如果週期太短或太長,Eyvazzadeh醫師建議一定要就醫。週期的變異可能是甲狀腺不正常的最初症狀或其他荷爾蒙的問題如:多囊性卵巢症狀、高泌乳激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或下視丘性無月經症(hypothalamic
amenrorrhea)。
了解自己的月事
追蹤週期,不論是否為了懷孕,有許多選擇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身體。
Eyvazzadeh建議聚焦在排卵:使用一個簡易追蹤器監測基本體溫,也可以記錄子宮頸黏液的變化,在排卵期間會很明顯。
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婦產科主任Kimberly
Gecsi建議,第一次想要懷孕的婦女(35歲以下,嘗試不超過一年),要盡量放輕鬆,照自己的意願增加性交頻率,不必追蹤週期,也不必特定時間性交。壓力使受孕更難,一直擔心反而會起反作用。
此研究為英國研究人員和一個節育的手機應用程式「自然週期」合作,從美國、英國和瑞典12萬個不具名的手機應用程式用戶之中分析。
編譯來源:Health Line(2019.09.2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3
女人為什麼要假裝性高潮?
過去科學家及性治療專家普遍認為假裝高潮是種欺騙,所以對男女性事是有害的。不過日前一項美國研究提出相反意見,指出女性在性行為過程中為了讓自己能更興奮,假裝高潮的表現將會幫助她們更享受性,並有可能達到真正的高潮。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假裝高潮所帶來的潛在益處。
研究發現
這是美國德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998位18-29歲女性所進行有關高潮經驗的調查。研究團隊詢問這些女性是否曾假裝過高潮以及這麼做的原因、以及在性行為或口交過程出現高潮的頻率。最後調查指出有25%受訪女性在每次性交都達到高潮、另外將近30%則從未有過高潮。
「假裝高潮的原因」與「真正發生高潮」的關聯
調查分析了這些受訪女性「假裝高潮的原因」與「是否真正達到高潮」兩者間的關聯性。發現假裝高潮主要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愉快或更興奮的女性,反過來有更多真正持續連貫的高潮經驗;而為了讓伴侶開心或擔心自己會是「不正常」而假裝的女性則較少有高潮。
研究主要作者Barnett博士表示,過去反對假裝高潮的說法可能忽略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樣,對女人高潮扮演著重要角色。女性可能為了想要順應心理的驅動力而假裝高潮,進而讓內在狀態變得更愉快、更容易受到性刺激,因此提高達到高潮的機率。
假裝高潮的正反意見
對於是否要假裝高潮一直以來都有正反兩方的說法。反對方認為假裝高潮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如果不能誠實以對,這樣伴侶要如何知道怎麼才能讓你獲得高潮?而支持假裝的一派所持看法則與上述調查發現的論點一致,表示女性試著做出急促呼吸、發出呻吟聲及搖動臀部等動作,會幫助自己不由自主達到高潮。
每個人看待「假裝高潮」都不同
針對這項研究結果,加拿大皇后大學Harris博士回應表示,女性假裝高潮增加性刺激與有持續連貫的高潮兩者的相關性非常小,因此她無法對此做明確的結論。假裝高潮有一些顯著的短期益處,例如:讓性行為盡快結束、或保護伴侶免於負面感受;但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卻很少被討論,這是未來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
有些女性會說她們抗拒假裝性高潮的原因是不想為了保護伴侶而犧牲她們的快樂,因此假裝高潮的後果可能每個人都會不同,例如,對身為女性主義者的女性朋友來說,這麼做與她們信仰的價值相違背,可能將特別會有負面效果。
編譯來源:DailyMail(2019.9.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2
在家吃飯最安心!
最近新研究指出,自己做飯可以保護自己免受有毒的永久性化學物質「全氟烷基物質」(PFAS)的侵害。
PFAS經常出現在我們環境中,如不沾鍋、防水纖維塗料及消防泡抹等,它還因為存在於特定的食品包裝中而進入我們的食物,例如:速食的紙包裝或微波爆米花時所用的紙袋等。
接觸這種環境或人體無法分解的化學物質,可能降低生育能力、增加膽固醇或干擾免疫系統和荷爾蒙及增加癌症風險。
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了哪種用餐習慣最能及最無法避免這種物質。他們分析了超過10,000名美國人的用餐習慣和血液中的PFAS數據,指出在家做飯可以減少接觸PFAS的可能性,而在餐廳用餐的人血液中的PFAS經常較高。
儘管他們沒有分析包裝本身,但是科學家猜測,我們的食物接觸越多包裝,吃下肚的PFAS就越多。他們的分析結果也顯示,爆米花愛好者的情形是最糟糕的。
研究作者表示,這是第一個觀察到不同用餐習慣與暴露於PFAS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我們的結果指出,食品包裝可能是我們接觸PFAS的重要來源。
目前世界各國仍在評估這種化合物對人體的健康風險,而澳洲已於今年9月初宣布紙類食品包裝禁用PFAS,預計於2020
年 7 月正式生效。
台灣食藥署於2011年對國內食品、器具容器包裝及人體血液進行全氟碳化合物污染檢測。結果顯示,國內產品之檢測及食品檢體之檢測與國外文獻比較並無顯著異常情形,人體血液濃度檢驗結果亦無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9.10.10)
*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11)。食品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之全氟碳化合物污染風險評估及國人血中濃度背景調查。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1
移植陰道分泌物治療細菌型陰道炎?!
自從「糞便微生物群移植」成功治療了復發性腹瀉後,越來越多科學家嘗試透過移植體內物質來治療一系列與微生物生態失調有關的疾病和症狀。最近,美國科學家希望能用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不僅製定了篩選潛在捐贈者的方法,還以小型實驗來測試其有效性。這是目前關於移植陰道分泌物來治療細菌型陰道炎最新的結果。
什麼是細菌型陰道炎?
對於陰道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以乳酸桿菌為主的微生物生態,微生物變多元及伴隨的乳酸桿菌變少就是「細菌型陰道炎」。許多因素會破壞陰道理想的微生物生態,包括:性交(精液和唾液呈弱鹼性)、陰道沖洗、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飲食、生活方式和某些藥物等。
若不加以治療,可能增加性病、泌尿道感和早產等風險。不過,目前能治療細菌型陰道炎的選項很少,而且沒有一種能根治疾病或讓陰道生態恢復至理想狀態。
什麼是移植陰道分泌物?
移植陰道分泌物,其實是在移植陰道微生物群,亦即將來自子宮頸及陰道的分泌物從一位女性移植至另一位女性的過程。
移植陰道分泌物有效嗎?
研究團隊找來5名27歲至47歲、反覆有細菌型陰道炎並規律吃抗生素來控制病情的女性。這群女性在參與實驗前一周塗抹抗生素乳膏於陰道,盡可能地清除陰道裡的細菌。在實驗期間他們也被要求停止服用抗生素。
研究從3位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取得分泌物,並移植到這5名實驗參與者。接著參與者接受檢查來觀察病情是否改善或復發,若復發則再次進行移植。
結果顯示,4名女性的病情長期下來是有改善的,其中2名接受了兩次分泌物移植,1名接受了三次。他們最後一次接受移植後,在剩餘的研究期間沒有人病情再復發,所剩下的時間介於5個至21個月之間。
後續分析顯示,實驗參與者在接受移植後,陰道微生物群改善效果顯著且持續,與捐贈者的陰道微生物群生態相似。沒有任何參與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研究表示,未來還需要在大型臨床試驗中了解這個方法的有效性、長期的不良反應及風險。
找到理想的陰道分泌物捐贈者可不容易
為了篩選出疾病感染風險最小且擁有理想陰道微生物群的捐贈者,科學家設計了一種通用的篩選方法。
篩選包括一份醫療問卷、驗血、驗尿及採集陰道檢體,用來檢查性病等感染之風險及了解陰道微生物群生態與陰道功能的關係。這些檢測能以較低成本篩選出不合適的捐贈者,讓更有希望的捐贈者接受較昂貴和時間較長的驗證測試,如額外的安全檢查和乳酸桿菌劑量分級。
此外,參與者被要求禁慾、在採集樣本的當下及前三天不能處於經期和使用陰道相關產品,並且不能有任何陰道相關症狀。
科學家對20名年齡在23-35歲的健康女性進行篩選,結果是,符合理想的陰道微生物群捐贈者非常少,只佔了參與者35%。而科學家預期在臨床試驗中實際找到捐贈者的成功率應會更低,因為要求參與者在採樣期間禁慾可能降低參與意願而不容找到潛在捐贈者等。因此成功能陰道微生物群移植可能有賴少數理想的捐贈者,只要經過適當檢查她們可以捐贈不只一次。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9.09.10)
* BBC(2019.09.10)
* Conceptual Design of a Universal Donor Screening Approach for
Vagin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28 August
2019 | https://doi.org/10.3389/fcimb.2019.00306
* The Guardian(2019.1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20
早停經是心血管疾病的預報!
最近研究指出,50歲前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
過去研究指出,過早停經與發生致命的心血管之間存在關聯。不過,直到最近這份研究出版為止,這個關聯的機制還不清楚。
研究團隊分析來自全球的15份研究,超過30萬名女性的資料。
他們發現,40歲以下就進入更年期的婦女在60歲之前發生心臟病、心絞痛或中風的風險是50到51歲之間停經婦女的兩倍。而在40-44歲停經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則增加40%。50到51歲是一般女性進入更年期的年齡。
此外,吸菸、超重或肥胖及教育程度較低,都可能加深過早停經與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發現將對臨床和公共衛生產生重要影響。辨識出較早停經的婦女,將提供一個機會讓醫生與女性可以共同追蹤及管理心血管疾病風險,改善女性停經後的心血管健康。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10.03)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19.10.19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過去,人們認為新生兒腸道的微生物群可能來自在產道中吞嚥的細菌。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道的細菌組成可能與分娩方式有關。陰道分娩的新生兒腸道微生物不是來自陰道細菌,而是來自母親陣痛時的糞便,可能是出生時吸收的。
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歷時七年,從約600名嬰兒和175名母親採集了1,679個糞便樣本,進行分析比對。
分析結果發現,陰道產新生兒腸道中的細菌,大部分是從母親身上來的。而剖腹產嬰兒則有更多與醫院環境有關的病菌,包括表現出抗藥性的菌株,有些高達30%。這個發現可能解釋了剖腹產新生兒發生哮喘、過敏和其他免疫狀況機率較高的原因。
然而,當嬰兒成長至6到9個月時,陰道產與剖腹產嬰兒腸道細菌的幾乎沒有差異。
研究小組希望擴大研究範圍,包括在家中出生的嬰兒。他們還希望更仔細地研究具有抗藥性的醫院病菌於剖腹產新生兒腸道中存在的時間有多長,以及這是否會對新生兒造成任何風險。
媽媽們不需要驚慌
研究作者Trevor
Lawley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對新生兒腸道微生物最大的基因組研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腸道細菌的差異對健康是否有長期的影響,選擇剖腹產的媽媽們不需緊張,這項發現也不應成為阻止產婦進行剖腹產的理由。
另一位作者Nigel
Field強調隨著嬰兒的成長、進食和對環境中細菌的吸收,腸道微生物變得越來越相似。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Alison
Wright副院長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開創性,但不應阻止婦女進行剖腹產。在許多情況下,剖腹產是挽救生命的過程,對婦女和新生兒可能是正確的選擇。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9.18)、BBC NEWS(2019.09.18)、The
Guardian(2019.09.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