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9.07.20
自動化對「妳」的影響是什麼?
近年來,自動化及人工智慧快速地發展,對於人類造成的衝擊,一直是大家關注的議題。根據英國智庫
(IPPR)最新研究報告,面對未來AI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機器人」將會讓「艱苦」、「工會組織的消亡」、「公部門薪資凍漲」及「現代生活」等概念消失或取代之,而不論是哪一項,女性都將是最大受害者。女性的工作被自動化技術取代的可能性會是男性的2倍。
打破勞動市場性別區隔及差別待遇
不讓女人成為自動化的最大受害者
女人主導了零售和行政這兩個似乎是自動化最成熟的領域,通常也是低薪的部門;不過因為女人的勞力非常便宜,所以一般科技要取代的最初對象不會是她們。但是薪資太低絕對不是女性不被AI取代的最佳籌碼。
如果勞動市場維持不變,女人持續不成比例在這些低薪的部門工作,性別不平等將會一直惡化。因此,女性當前要務是集體談判以減少勞動市場的性別區隔,同時改善最低工資,這樣才可降低自動化對於勞動市場衝擊的性別差異。
AI是用來取代技術而非人
有一個科技悖論是這麼說的,被視為高度專業或技術的人才如外科醫師、律師,將比做粗重的但較具人性成分工作的人如照顧者或園丁,容易被自動化所取代。可是,事實上所有工作除了平凡、重複的技術面,也都有人際交往、親密的人性面。目前AI的設計是取代工作的技術元素,而非針對「全人」的概念。
女機器人對性別平等有何影響?
然而,如果女性被女性的機器人取代,那麼它對性別平等有何影響?你可能會說,那又怎樣?但如果從Siri到Alexa等私人助理機器人,全都是女性,然後人們還是習慣地對她們大吼大叫,那對於性別平等也沒什麼改變。在2017年請願之後,Alexa被設計為包含「置之不理」(disengage)模式,因此她現在會以「我不會回應」或「我不確定你期望的結果」來回應不尊重或特別是猥褻的言論。對於不禮貌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實際但無關痛癢的禮貌訓練吧!!
編譯來源:The Guaridan(2019.07.16)
+ read more

2019.07.19
LGBT族群較易有記憶問題?
阿茲海默症是許多人進入老年可能罹患的認知障礙疾病,而記憶出現喪失與混淆是早期徵兆。最近一項美國大型調查研究指出,和異性戀及順性別(cisgender)者相比,LGBT族群較容易出現與記憶力有關的困擾,這可能是來自於社會壓力的潛在影響。
研究對象與結果
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美國疾病管制預防署在2015年對九個州所進行的隨機電話調查資料。調查共有44,403名45歲以上的參與者參加,其中3%(約1,300名)為LGBT族群。調查詢問參與者包括在過去一年出現記憶喪失與混淆的情形、性別認同、性傾向等問題。
分析調查的結果顯示,14%的LGBT族群表示自己曾在過去一年有記憶變差的狀況,而相同問題在非LGBT族群身上則為10%。經過調整年紀、性別、種族、婚姻狀態及收入變項後,發現LGBT者自我報告有認知障礙的比率,比非該族群者高出29%。此外,LGBT者在做煮飯、打掃等自理生活的日常活動上也有比較多的困擾。
年輕族群自我報告的認知障礙=未來失智症風險?
雖然過去已有研究指出,自認為出現認知退化者,其未來真正發生該狀況的機率會提高3倍。但這項調查研究的參與者年紀都是相對年輕,而失智症很少在60歲以下發生。較年輕的族群主觀認為的認知退化,與在70、80或90歲出現相同情形,可能未必有相同的意義。
LGBT族群缺乏社會支持網絡
關於LGBT族群記憶喪失與混淆的風險較高,研究尚未發現確切原因。其他評論表示,原因可能來自某些像憂鬱症或是社會環境壓力所造成。研究主要作者Flatt也提到,隨著年紀愈老,LGBT族群愈可能缺乏像是伴侶或孩子這樣強而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最後被迫與無法接受他們的人共同生活。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結果並不代表LGBT族群未來一定會有較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但這個族群真的需要社會給予更多關注,包括提供支持、教育、記憶力篩檢以及與醫師討論問題的機會。
Flatt表示,未來國家性的調查應將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納入調查問題之中,我們才有辦法追蹤這個族群隨著時間的變化。以及必須處理這個族群在認知障礙研究中代表性過低的問題。
這項研究發表於2019年阿茲海默協會國際研討會(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編譯來源:STAT(2019.07.15)
+ read more

2019.07.18
乳癌倖存者還得面臨心臟病的風險!
由於先進的醫療,今天被診斷患有乳癌的女性得以存活的機會較過去高。然而,一些乳癌治療方法使這些女性面臨其他更大的健康風險!
巴西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停經婦女若罹患乳癌,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並且即使在乳癌治療後風險仍持續多年。
這項新研究比較了有和沒有罹患乳癌的停經婦女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發現,乳癌倖存的停經婦女比較會發生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高三酸甘油脂和腹部肥胖,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他們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足以匹敵乳癌死亡率。
研究指出,乳癌治療方式對心血管的影響可能在放射治療後5年發生,並且風險持續長達30年。
作者表示,由於化療、放射治療和降低雌激素藥物具心臟毒性,因此接受乳癌治療的女性常發生心臟病,她們應注意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臟病及乳癌復發的風險。
在確診乳癌時,女性應安排心臟病諮詢,並在癌症治療結束後繼續追蹤心血管健康。
更多相關閱讀:
心臟病是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
罹癌,也注意「心」事!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18)
+ read more

2019.07.17
過半醫師對LGBTQ缺乏意識!
醫療體系的性別盲一直存在,男女健康的性別差異在近30年來,有顯著的突破。但是對於第三性別的關注仍是荒蕪之地。
最近一份調查發現,美國神經學家對LGBTQ缺乏意識,並強調需要更好的教育以改善性少數群體的醫療照護。
研究隨機地向1,000名美國神經學學會的會員發送問卷調查,回收135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患者的性取向和性別認同與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無關,而有約36%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根據患者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來提供神經系統照護。
研究作者表示,許多神經科醫生並未意識到,在提供健康照護時是否了解患者性別認同會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健康,缺乏意識可能對尋求治療的患者產生有害的結果。
而一直以來,傳統男女性別與性少數群體獲得的健康照護存在落差,例如性少數群體死亡率是異性戀者的兩倍。不幸的是,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在性少數群體的健康方面幾乎沒有受過任何培訓,這可能導致由於缺乏知識而提供品質不佳的健康照護,問題可能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
*
治療愛滋病毒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PrEP)」越來越多地用於男同性戀者,可能與神經病變有關。
*
對性少數群體的身份認識不足,可能導致患者在護理機構內進行神經復健期間受到歧視。
* 性別肯認荷爾蒙治療(Gender-affirming
hormones)可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例如:用於癲癇發作的抗癲癇療法。
不過,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願意進修關於文化上適當照護(culturally
appropriate care)的課程。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第一份詢問醫生自己的性別和性別認同的調查。大約88%自認為異性戀。一些自認為屬於性少數群體的醫師表示他們害怕在職場的歧視。可見醫師本人並不能免於被汙名的影響。
更多相關閱讀:
跨性別者健康照護—新指引出爐!
男同志在攝護腺癌治療前後應禁慾多久?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9.06.17)
+ read more

2019.07.16
女人為何越老越不想做…
隨著年齡,婦女規律性交的人數減少,而且更年期之後的婦女享受性交的人數更少。雖然這些事實並不令人驚訝,但過去的研究大部分將原因歸因於生物性因素,新的英國研究則指出心理相關因素。
一般我們不難讀到有關婦女在更年期前後,性慾和性滿足如何及為何會減退,如:潮紅、睡眠干擾、陰道乾燥和性交疼痛等生物性因素。但更年期後普遍性的各種心理變化所產生的影響比較少知道,包括身體意象、自信、壓力、情緒起伏和關係上的議題。
日前,一個約4,500位更年期後婦女的英國研究,藉著檢視她們的自由論述的資料,了解親密關係、健康和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更年期後婦女的性親密和滿意度。
這個性行為資料顯示,在每年的檢查開始之前,基本上大約一半的婦女仍有性交。隨著時間,觀察到性行為的各方面都在減少:頻率減少、不如以前享受、更不舒服。缺少性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沒有伴,沒有伴的主因則是守寡。其他常提到的原因依序為:配偶的身體狀況(如:性功能失調)、婦女自身的健康問題(如:更年期相關的症狀)。
性慾低的相關因素最常見的是「親密關係」出了問題、生活中的不方便和對年老的看法。只有3%的參與者性經驗描述是正面的,有6%為了性的問題尋求醫療協助。
此研究結果發表在網上「北美更年期協會」的期刊《更年期》。
編譯來源:Science Daily(2019.07.10)
+ read more

2019.07.15
揚棄「責備文化」,提升醫療品質及安全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報告指出,因為醫療領域的責備文化造成醫醫相護(close
ranks),使錯誤重複發生,上萬人的生命可能正逝去,而老年患者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官方指出,由於醫療錯誤,保守估計英國每年約有11,000個生命去世,每年造成10億英鎊的損失。
為了解決問題,NHS高層公佈了計劃,目標在2024年前每年挽救1,000人的生命。這些計畫背後是激進的策略以確保所有員工—包含最資淺的員工—都會接受培訓以因應風險發生。
終結醫療領域的責備文化
NHS患者安全主任敦促醫療單位應建立「公正文化」,取代讓員工經常隱匿錯誤的「責備文化」。
過去嘗試降低患者風險的方式被證明失敗,原因是醫療領域「錯誤地認為患者安全與個人作為有關」。而這種歸咎於個人的文化建立在兩個迷思之上,一為完美的迷思:只要你夠努力你就不會犯錯,二為懲罰的迷思:若懲罰犯錯者就可以避免他再犯。
但是,其實在醫療錯誤的案例中主要都是因為員工無心的疏忽及體制上問題,而責備文化不僅讓員工因擔心失去工作而不敢將問題說出來,進一步阻礙員工進步及避免再次發生,也忽視了環境、制度上的問題。
在NHS醫療領域中這種現象相當普遍,尤其在面臨患者安全事件時更常發生。改變這樣的文化對於挽救性命及確保醫療持續進步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協助及支持說出問題的員工。
計畫內容
每家醫院都會被要求有一位專家,讓所有護士和醫生在發現錯誤時都可以向他通報,以防止醫醫相護並阻止悲劇重演。而所有員工—包括清潔工和搬運工,都將接受如何應對患者安全事故的培訓,以確保更快地發現風險。
計畫也提到將透過科技來降低用藥錯誤,並避免患者跌傷。而為了減少產科病房的死亡及受傷數,會改善風險評估方式及加強監測。
此外,一項新的國家病患安全通報系統將讓員工、患者及家屬可以透過手機來通報事件。並且在新的法醫系統下,失去親人的家屬若對於照護所愛之人有任何疑慮,可以跟一位獨立的醫師進行討論。
編譯來源:The Telegraph(2019.07.01)、Daily
Mail(2019.07.02)、The NHS Patient Safety Strategy(2019.07.0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