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乳癌,不只一種!
2015.04.01
乳癌,不只一種!
  一項來自美國的新研究結果顯示,乳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由四種分子類型(molecular subtypes)組成的疾病。不同分子對治療的反應各異,並且四種分子類型所表現出來的樣態會隨著年齡、種族等因素有所不同。學者認為,將乳癌分類有助於乳癌之診斷及治療,並且可幫助病患了解診斷對其健康的影響。 對美國女性來說,乳癌是僅次於皮膚癌最常見的癌症,今年美國預估侵入性的乳癌病患將會有231,840新的案例,並且會有約40,000名女性死於乳癌。鑒於乳癌研究之急迫性,Besty A.Kohler及其研究團隊利用北美癌症登錄系統(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ncer Registries, NAACCR)的資料,並篩選出85歲以下且罹患侵入性乳癌的女性病患,展開分析調查。此登錄系統已依據荷爾蒙受體狀態(Hormone Receptor Status, HR)-即觀察細胞外層的蛋白質是否有和血液中的荷爾蒙結合,而讓乳癌可因荷爾蒙治療使發展變慢-以及依據製造乳房細胞的HER2基因是否讓細胞增生過多而加速癌細胞擴散,區分出四種乳癌類型: HR陽性及HER2陰性的管狀A型(Luminal A) HR陽性及HER2陽性的管狀B型(Luminal B) HR陰性及HER2陽性的HER2基因過度表現型(HER2 enriched) HR陰性及HER2陰性的三陰性(triple-negative)。 藉由資料庫之分類,研究團隊第一次能夠觀察不同因素對四種乳癌類型的影響。分析結果顯示,最不具侵略性的管狀A型乳癌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並且不論種族為何,貧窮指數越高,管狀A型乳癌越少見。另外,管狀A型乳癌在45歲以下各種族的女性中差別不大,但是45歲以上的女性中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女性較其他種族常見罹患管狀A型乳癌。至於最具侵略性的三陰性乳癌則被發現最常見於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女性,研究員認為這解釋了為何黑人女性死於乳癌的百分比最高。 針對這份分析報告,美國國家癌症署的Harold Varmus 博士認為,根據分子類型將乳癌分類為四種,有助於我們更精確地預防及治療乳癌,並且美國總統的「精準醫學計畫」(President’s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也已積極跟進,讓治療團隊擬定更具效果的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危機即轉機!月經週期與陰道健康
2015.03.31
危機即轉機!月經週期與陰道健康
  談論女性健康,生殖系統一直備受關注,最近一項研究報告發現性荷爾蒙的變化與女性陰道健康之間有著重要關係。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審查員認為,這將對與女性陰道相關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這份報告整理了歷來與女性陰道健康相關的研究,發現月經週期間所分泌的性荷爾蒙是影響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在月經結束後,身體會藉由分泌黃體素和雌二醇(Estradiol)以利受精卵著床,此時女性生產道中具抗病毒能力的上皮細胞(epithelail cells)、免疫細胞及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會受影響,降低平常預防病毒及感染源入侵的保護功能。因此女性在這段期間會較平常容易感染HPV、HIV等其他透過性接觸傳染的病毒而罹患婦科疾病,如子宮頸癌。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來,了解感染發生於何時及何處將有利於促成新的殺菌藥(microbicides)藥物制放系統(delivery system),在必要的時間及位置提供適量的殺菌藥給女性,以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服藥方法。未來也可能因此開啟新的治療途徑,藉由強化人體細胞內的抗病毒活動來預防婦科疾病。對個人行為行為造成的影響可能在於,藉由辨識所謂的「安全期」,來預防女性因性行為罹患婦科疾病。最後,在藥物發展方面,亦可能促進殺菌藥、疫苗及避孕藥的研發。   這份整理報告的研究經費來自於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       資料來源:Nature Reviews in Immunology      
+ read more
陰道菌種學問大!評估工具VaginArray問世!
2015.03.26
陰道菌種學問大!評估工具VaginArray問世!
  針對女性陰道健康,近來有一項可靠且低成本的技術可以檢視陰道環境及是否有感染細菌性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是處於育齡年齡的女性最常見的陰道炎類型,而導致陰道炎的原因是因為陰道環境中具保護作用的益生菌—「乳酸桿菌」(lactobacilli)數量下降,同時厭氧菌如加德諾菌(Gardnerella vaginalis)、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人型黴漿菌(Mycoplasma hominis)菌種增加,在菌種失衡下因此罹患陰道炎。而罹患陰道炎者罹患生產性疾病和婦科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如羊水及胎膜感染、尿道感染以及由性交感染的疾病等,並且容易生出早產兒。   對於細菌性陰道炎,經常使用的治療方式是給予克琳達黴素(Clindamycin)及滅滴靈(Metronidazole)等抗生素,然而病情復發的情況頻繁且原因不明,尤其已患病1-3個月者有15-30%的機會會復發,患病6-12個月者有50-70%的機會會復發。   而近來出現了一種抗生素稱為Rifaximin,被認為是新的治療陰道炎的方法。   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以前,目前一項被稱為VaginArray的工具可以評估陰道健康以及是否有陰道炎。VaginArray運用被稱為「微陣列」的技術,藉由17個偵測裝置去了解棲息於陰道中的特定菌種的密集程度。VaginArray從各個偵測裝置所顯現的螢光密集度去了解這些特定菌種的數量,進而了解陰道環境中益生菌及厭氧菌之數量是否平衡。並且據共同研究者Beatrice Vitali,一位義大利波隆納大學藥學與生物科技學系的教授認為,這項工具可用以了解有婦科疾病的婦女的陰道環境變化,還可以評估治療方法對陰道中微生物的影響。     資料來源: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 read more
早點「上床」吧!女人「性」致越睡越高昂
2015.03.24
早點「上床」吧!女人「性」致越睡越高昂
  過去,有關女性性困擾的研究重點被擺在身體疾病、心理障礙與情感關係失能等因素上,認為女性性幻想與性慾削弱與這些因素密切相關。不過,最新的研究指出,過去的研究嚴重的忽略了另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睡眠」。   為驗證「較差的睡眠時間與品質會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增加」的假設,研究者找來171位健康的年輕女性參與研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有至少一位性伴侶。同時,為避免結果受影響,參與者皆非抗抑鬱劑(已知副作用為減少性反應)的使用者。   在為期兩周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每日都會詢問參與者的性生活狀況,如:過去24小時內是否有與其他人發生性行為(包含口交、肛交、手淫與陰道性交)?過去24小時內是否有自慰?等;另外,每天早晨在參與者起床後詢問她們的睡眠時數、入睡所花費的時間,並請她們自我評量前一晚的睡眠品質。   研究結果發現女性的性慾、性器官反應與發生性行為的機率都與其睡眠狀況有關每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時間,與伴侶發生性行為的可能性就會上升14%。另外,睡眠時間較長的女性其陰道敏感度也較高。而且此次研究發現的關聯不受年齡、性挫折、日間疲勞與月經週期等因素影響。   研究者強調睡眠對於性生活造成的影響過去一直受到忽視,呼籲應進行更多相關研究;也提醒醫事人員在幫助睡眠障礙患者時,應注重其性生活可能受到的影響。   資料來源: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糖尿病發病率較低是因為...?!
2015.03.23
女性糖尿病發病率較低是因為...?!
  肥胖男性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較肥胖女性來得高是長久以來為人所知的事實。日前,來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學者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來自於男女肌肉中蛋白質的活動狀況不同。   當人們體重過重時,體內的骨骼肌會發展出胰島素抗性,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而本次的研究小組發現名為PTEN的蛋白質是當中的關鍵,且其活動方式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PTEN蛋白質的活動會阻礙肌肉中胰島素發出信號,導致肌肉無法獲取足夠的糖分。這種「肌肉胰島素抗性」增加了發展成為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而本次研究發現,女性的肌肉抵銷、中和此種蛋白質的成效較好,因此,胰島素能較好的運作,使肌肉獲得足夠的糖分。   研究主持人Samaan博士說明,PTEN蛋白質是女性相對來說較不易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一個可能解釋,即便她們含有比男性更多的體脂肪。而本次的研究發現對於未來的治療方式相當重要。研究團隊現已開始著手下一階段的研究,了解PTEN蛋白質在不同的細胞中如何被調節。   資料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 read more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2015.03.20
吃肉長肉,吃鹽發「炎」?!
  目前已知鹽分攝取過多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胃癌、腎結石與骨質酥鬆的風險,而最近有研究發現自體免疫疾病-即人體內的免疫系統攻擊自身正常細胞,導致不正常的發炎反應或組織傷害,也與鹽分攝取過量有關。   過去三十年中,自體免疫疾病的盛行率每年整體上升了3%-5%。對此,許多學者認為可能與環境中的毒素、抽菸、維他命D不足或特定感染有關,但是都未能提供完整的證據。第一次顯示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的研究發表於2011年,學者在研究腸內菌與自體免疫疾病的關聯時意外發現若吃較多含鹽量高的食物(如速食)會增加人體內被稱作「TH17」的發炎的免疫細胞。   耶魯大學神經學與免疫生理學的David Hafler教授受到啟發,進一步以老鼠的細胞作實驗,亦得到相同結果;並將人體細胞暴露在高鹽環境中,發現發炎細胞顯著地增加。   延續David Hafler的發現,哈佛醫學院以及位於阿根廷研究神經學的Raúl Carrea機構,以122位患有自體免疫疾病其中一種症狀—多發性硬化症的人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其食鹽量是否會對病情造成影響。   結果發現食鹽量高者,病情更惡化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四倍,同時罹患與多發性硬化症有關的腦病變的機會是食鹽量低者的三倍。另有來自瑞士的研究指出食鹽量高的抽菸者,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其中一種症狀—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這些研究所顯示的鹽與免疫細胞過度反應的關聯,被認為與一種名為「SGK1」的基因有關。這種基因是人體吸收鹽份的關鍵因素,因此鹽分攝取越多,SGK1就會變得越活躍。波士頓Broad Institute的計算生理學專家Vijay Kuchroo及Aviv Regev發現,SGK1是控制TH17的關鍵,因此認為SGK1越活躍,會增加TH17,導致免疫系統失控。   但是研究者也補充,並非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會受高鹽量飲食影響,這項發現或許對鹽量敏感的人或擁有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體質的人較具影響。David Hafler強調,他已建議其所有罹患多發現硬化症的病患降低食鹽量,並且認為這項發現提供了一個新的且便利的預防疾病的方法。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