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奧地利研究:自殺新聞報導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
2014.10.28
奧地利研究:自殺新聞報導應避免複製性別刻板
  近日一項奧地利MedUni Vienna大學的研究表示,在奧地利,每日新聞報紙上的自殺報導普遍充斥著性別刻板形象,這將可能會不利於自殺防治工作。 根據研究指出,自殺議題一直存在一個與性別相關的弔詭現象,那就是有自殺意圖者女性遠高於男性,但真正進行自殺行為的卻是男性比女性要多,而研究認為新聞報導文化應該承擔造成此現象背後的部分責任。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1997-2005年間11家奧地利每日發行的報紙,共507篇包含「自殺」關鍵字的報導文章。研究團隊分析這些文章報導方式是否有特定性別模式。分析歸納後發現,報導多呈現保守的性別角色形象:女性自殺的文章多著重在社交問題、與他人關係、及圍繞在家庭環境的主題上,並且會以汙名方式強調自殺者的精神疾病,使用的描述文字較為複雜、呈現方式謹慎;男性自殺文章使用的文字則多與憤怒、遭受拒絕相關。 研究主要作者Brigitte Eisenwort教授表示,這些報導所呈現的並非自殺問題的全貌,同時還存在將精神疾病汙名化、男性自殺報導篇幅過少缺乏代表性的問題,這將使讀者容易忽略男性自殺者以及精神疾病是可被治癒、自殺風險可預防的事實。他建議記者應注意要盡量呈現更加真實正確的報導內容,避免再度複製男女的性別刻板形象。   資料來源:性別角色期刊(Sex Roles)  
+ read more
世界衛生組織:能量飲料可能有害健康
2014.10.27
世界衛生組織:能量飲料可能有害健康
  號稱可以增強身心表現的能量飲料,很多人愛喝,近幾年在全球蔚為風潮,自2008年到2012年之間,單在美國的銷售量就增加了6成,據估68%的青少年、30%成年人以及18%的十歲以下兒童都喝過能量飲料。大部分人都認為它無害,但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研究顯示,飲用過多的能量飲料,可能有害健康。    過量的能量飲料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根據美國藥物濫用與精神衛生服務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去年發表的報告,因飲用能量飲料而緊急送醫的案例從2007年到2011年之間,從10,068件倍增為20,783件。在歐洲也有幾項針對能量飲料影響健康的研究,其中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危害。因此,世衛歐洲辦公室整理分析現今有關能量飲量造成健康風險的多項研究,並針對如何降低該風險提出建議。    咖啡因是能量飲料最主要的成分,也是可能危害健康的主因。一罐能量飲料可能含有高達500毫克的咖啡因,相當於5杯咖啡。世衛組織的研究團隊發現,比起咖啡,能量飲料更可能引發咖啡因中毒。雖然有些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與能量飲料差不多,但通常人們喝的是熱咖啡,會喝的比較慢。而且近來有些新能量飲料品牌,為了與舊品牌搶佔市場,在飲料當中加入更多的咖啡因。   世衛研究指出,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歐洲,能量飲料佔了兒童43%的咖啡因攝取來源,青少年為13%,成人僅佔8%,此數據令人擔憂。過量的咖啡因可能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血壓升高、心悸、噁心、嘔吐、精神疾病、抽搐,甚至死亡。   今年稍早有另一項研究也指出,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可能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行為舉止造成負面影響,例如開始尋求刺激、抽菸或服用其他有害藥物、狂飲引發的精神沮喪或身體受傷的風險增高等。   更令人擔憂的現象是,許多青少年喜歡將能量飲料和酒精飲料混在一起喝,在EFSA研究就發現,高達71%的成年人以及18-29歲的年輕人都有這個習慣。能量飲料混合酒精飲料一起喝,會使人比較不容易感到醉意,因為能量飲料所含的高量咖啡因會降低喝酒造成的酒醉睡意,讓人維持清醒,而繼續狂飲。根據美國政府的一項數據顯示,毒物控制情報中心接到的電話,40%與能量飲料及酒精飲料有關。而世衛研究還發現,混合飲用能量與酒精飲料的負面影響可能導致開始吸菸、服用違禁藥物、尋求風險性行為、從事其他危險行為。    要如何減少能量飲料的負面效應與危害?研究人員建議決策者可採取幾項政策:  1. 規範能量飲料的咖啡因含量,明確規定每一罐能量飲料的咖啡因含量上限。  2. 政府有關單位應該關切能量飲料廠商過度針對未成年人及年輕人市場的行銷趨勢,採取行動加以規範。研究已確知咖啡因對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的健康有害,應該比照對酒類或菸類的消費年齡設限,也應設法防範或禁止青少年及兒童購買能量飲料。  3. 醫療相關人員與單位也應充分了解過度攝取咖啡因的危險,俾以協助有相關問題者。     資料來源:公共衛生前瞻期刊(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 read more
攝取高熱量食物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有性別差異
2014.10.24
攝取高熱量食物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有性別差異
  最近有一份研究發現女性和男性的腦部活動反應,在攝取高熱量食物後有很明顯的不同;而這個差異所傳遞的訊息是:愛吃高熱量食物的男性健康風險比較高,身體也比較容易出現發炎的症狀。   這是第一份研究指出高熱量飲食也有性別差異,負責這份研究的學者Deborah Clegg來自美國洛杉磯Cedar-Sinai的糖尿病與肥胖研究機構。研究人員試圖操控雄性老鼠的腦部脂肪酸,讓其脂肪酸接近雌性的形態,結果發現這些老鼠反而因此收到保護,免於高熱量食物的不良影響。此外,當雄性老鼠吃過高熱量食物後,他們的心臟功能會下降,但雌性老鼠卻沒有相同的問題,研究人員猜測這可能和雌激素以及雌激素受體有關。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偶而」吃高熱量食物或許沒關係,但男性可就不行了,男性的脂肪攝取應該要更嚴謹的控制,特別是那些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男性。   雖然這份研究還在動物實驗的階段,但是研究人員正在試圖確認該研究結果是否也適用於人類,若是的話,這對現行的飲食指南將有立即性的影響。目前我們所提供的營養資訊和醫療建議通常都一體適用,但這份研究卻指出性別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子,我們必須要重新調整照顧病人的方式和飲食營養的建議攝取量,也就是說我們的醫療建議或飲食指南應該要具備性別差異的觀點。     資料來源:Cell Press所出版的Cell Reports      
+ read more
心理壓力對心臟健康影響 男女有差異!
2014.10.23
心理壓力對心臟健康影響 男女有差異!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會不利心臟健康,包括增加心血疾病的發病機率與死亡,而最近有一項新研究則進一步表示,心理壓力對男女的心臟健康都一樣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是男女會出現的心血管疾病是不相同的!   這項研究由英國杜克大學杜倫醫學中心Zainab Samad教授所領軍,分析來自REMIT研究中56位女性及254位男性參與者的資料。這些參與者都曾接受心臟病治療。   在研究中,所有參與者須先進行三項會產生心理壓力的任務,分別是心算測驗、鏡描測驗及生氣回憶測試,每項任務完成後參與者再做跑步機運動測試。在每項任務之間,參與者的血壓、心率、血液抽樣都會被記錄下來與採樣,同時超音波心電圖也密切監控任何心臟變化。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心理壓力對心臟的影響出現男女差異:當女性面臨心理壓力時,較容易發生心肌缺血(由於動脈阻塞造成流回心臟的血流量減少)及血小板凝集,且會引起較多的負面情緒;男性部分,壓力則會讓他們的血壓與心率變化來得比女性大。   研究團隊認為未來的研究應特別針對造成性別差異的影響機制進行瞭解,尤其是那些會造成長期性影響的部分,並且強調現今心血管風險因子預測工具未能全面檢測出所有風險因子的問題。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學院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無痛分娩時間早或晚應由婦女自主決定
2014.10.22
無痛分娩時間早或晚應由婦女自主決定
 研究指出,生產時,應該由婦女來決定何時開始用無痛分娩麻醉。  早期研究以為,太早開始無痛分娩會延長生產的時間或增加剖腹的機率。但是The Cochrane Library 刊登的一項對早期研究的重新分析,發現產婦較早或較晚使用無痛分娩,對她們的生產時間長短、以及是否需要進行剖腹並沒有不同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乃是新加坡KK婦兒醫院的Ban Leon Sng醫師領導的研究員,分析過去多項針對婦女接受早期或晚期無痛分娩的臨床實驗,這些試驗共包含隨機抽樣約16,000名的產婦。  無痛分娩的麻醉藥,注射在靠近脊髓處的位置。早期的無痛分娩,意指注射時間在子宮頸開到4-5公分寬時;晚期的,子宮頸開得更大。分析的結果顯示,這兩組產婦,需要剖腹或產鉗分娩的機率,沒有差別;而在生產第二期,也就是需要母體用力推的階段,所花的時間長短也無不同。  分析指出:「我們的結論是,如果婦女要求在早期的生產階段,使用無痛分娩的麻醉,是有益處的。」這一項分析結果也支持了美國婦產科協會的推薦:除非有其他的併發症或顧慮,無痛分娩的麻醉應該由在生產的婦女來決定。  紐約曼徹斯特醫學中心,胎兒學的專家舍利葛門醫師說:「無痛分娩和處理生產疼痛的考量,應在產前和醫師討論。即使病人不清楚狀況,醫師也應該問病人有沒有想過在生產時要如何處理疼痛。」   資料來源:The Cochrane Library  
+ read more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2014.10.21
年輕女性對子宮頸癌病徵缺乏敏感度
    根據英國學者統計,平均每134名女性當中便會有一人罹患子宮頸癌;在台灣,子宮頸癌也是國人罹患的前十大癌症之一,最常見於30歲左右的女性身上。由於子宮頸癌如此常見,女性對此疾病的相關知識與處理方式甚為重要,但是,根據日前一項英國學者的調查卻發現許多年輕女性對於子宮頸癌的病徵缺乏敏感度。   這項調查訪問了128位30歲以下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的女性,其中有86位女性是透過例行抹片檢查發現、2位女性是在接受其他疾病的檢測時發現,剩下40位女性則是在出現病徵後自行就診而被醫生診斷出罹癌。   初期子宮頸癌少有病徵,因此較不易察覺,但若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變多有異味甚或夾雜血絲、下腹疼痛等狀況時,就應盡速就醫。根據這40名女性的受訪結果,最大宗的病徵是性行為後與非生理期間的出血。其中有近三成的女性在病徵出現後拖延超過三個月才就診,九成以上的原因是不知道這些狀況就是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病徵。與其他年齡層相比,25歲以下的女性延遲就醫的狀況最為嚴重。另外,也有近六成的女性坦承在第一次就醫後,又拖過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才安排更進一步的診察。   參與此項調查的Forbes博士強調平時的抹片檢查只是為了監控、預防病毒感染以及進一步發展為癌症,若一旦出現持續性的病徵,仰賴抹片檢查的結果是不足的,應該盡快就醫接受完整的檢驗。     資料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