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22.11.05
精子冷凍26年 成功產子
上週在英國,一名男嬰誕生,部分的他來自父親26年前保存的精子。目前世界保存最久精子成功誕生嬰兒的紀錄是27年。
男嬰父親Peter
Hickles在1996年21歲時罹患罕見癌症,為預防治療過程導致不育,經醫師建議決定冷凍精子。現年47歲Hickles形容孩子的誕生是個「奇蹟」。
英國延長凍精卵保存年限至55年
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冷凍精、卵與胚胎的保存年限,最多是10年。英國過去也一樣,但今年7月新法上路,延長保存年限至55年。
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Allan
Pacey表示,55年的時間限制沒有醫學理由。
Pacey說,「法定的55年限制與精子保質期或其他科學原因無關,主要是因為議員們覺得這樣對社會有益。但冷凍精子實際上處於「冬眠」狀態,我不明白為什麼如果法律允許它們不能保存數百年。」
他又指出,公牛精子被保存的時間通常比我們保存人類精子的時間要長得多,沒有出現任何明顯的問題。雖然沒有來自養牛產業以外的長期研究,但使用較老的精子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風險。
有更多倫理的議題需要思考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生物倫理學家Lucy
Frith博士則表示,法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世代不一致」(generational
discrepancies),也就是較晚出生的兄弟姐妹是來自較早保存的精子,中間可能有40年的差距。如果使用的是捐贈精子,當孩子成年後嘗試尋找生理父親時,父親可能已經相當年長或已去世。
牛津大學倫理學教授Julian
Savulescu指出,如果想要更普遍地使用較老的精子,就需要有長期的健康研究,包括對生父去世的情感影響以及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如果使用非常古老的精子,例如250年前的精子,這可能會引發倫理問題。因為社會和人們的基因可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正在進行一項試驗,我很支持這些,但你有道德義務─根據結果形成知識並修改實際的操作。」Savulescu教授這樣說。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2.10.28)
+ read more
2022.11.04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 read more
2022.11.02
陰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敏感!
陰蒂是唯一以提供歡愉為唯一目的的人體器官。
經常被引用的關於陰蒂中有超過 8,000
個神經末梢的說法來自於1976
年出版的一本關於母牛研究的書。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對人類的這一說法進行事實核查。
事實上,根據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的 Blair Peters
醫師在北美性醫學協會年會上發表的對陰蒂背神經的組織形態學評估,平均有
10,280 根神經纖維。
研究人員在同意接受陰莖成形術的跨男性患者其個別陰蒂背神經樣本中發現平均數量為
5,140 條神經纖維 (範圍為 4,926 至 5,543
條)。因為陰蒂有兩條背神經,將平均神經纖維數量增加一倍,使數量達到
10,280 (範圍為 9,852 至 11,086)。
Peters說:當你將陰蒂與人體其他更大的結構進行比較時,這尤其令人驚訝。中樞神經貫穿手腕和手部,以具有高密度神經纖維而聞名,只包含大約
18,000
根神經纖維。因此,將手的大小與陰蒂頂端的大小進行比較,您應該可以了解該結構實際上有多密集的神經在支配。
Peters說:「這些信息已經直接告知我在變性手術中應用於優化性感覺的技術,並且應該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信息」。這些工作與恢復背神經或陰蒂損傷患者的感覺有關。
此外,這項研究也是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或陰唇整形術時損傷陰蒂的基礎。
性研究的性別歧視
雖然對陰莖的醫學研究 (包括其感覺解剖學)
非常廣泛,但長期以來,陰蒂在醫學文獻中一直被忽視,其神經在醫學教科書中也很少出現。量化人類陰蒂中的神經纖維具有一系列實際應用,包括改善陰蒂損傷後的重建、切割生殖器後的恢復以及改善變性手術中的感覺。
St. Lou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醫學生Rainey Horwitz
指出,有些人擁有完整的研究經費,致力於保持勃起功能,使勃起筆直,他們花費數年時間進行這種非常專業的技術培訓,不僅對陰莖皮膚的神經支配非常熟悉,而且對充滿血液的陰莖神經支配也非常熟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專研可以為陰蒂做到這一點,或者真的覺得有任何緊迫性或需要這樣做。
紐約市 New H Medical 醫學影像主管 Kimberly Lovie
表示,對於身體的許多其他部位,醫師們會進行影像後檢查,看看手術是否有幫助,是否意外造成傷害,以及是否有任何併發症,但,這根本不會針對外陰或陰蒂做的。」
如何知道陰蒂的神經數
研究人員在陰莖成形術之前使用了來自 7
名跨男性患者的陰蒂背神經樣本。為了對神經進行計數,將
5 mm 的樣本切成 1 μm
的薄橫截面,染色,然後使用顯微鏡和成像軟體放大
1,000
倍。研究人員假設兩條背神經的解剖對稱性以獲得它們的總神經計數。彼得斯指出,這項研究沒有考慮無髓神經,因此計數可能更高。
Horwitz 和 Lovie
都沒有說他們在醫學院學習過陰蒂的解剖結構,當患者提出問題時,這一事實讓他們感到困擾。
Horwitz談到這項新研究時說,「意義在於『我們不是母牛』。」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10.27)
+ read more
2022.11.01
歐洲藥品管理局:施打 mRNA COVID 疫苗會月經失調
究竟接種mRNA疫苗會不會引發月經失調一直有爭議。繼2021年,今年6月歐洲藥品管理局
(EMA) 再度表示無證據支持它們之間的關連。
然而10月28日EMA委員會改變立場,建議將嚴重月經出血加到
Moderna和輝瑞 (BNT) 製造的 mRNA
COVID-19疫苗副作用列表中。
EMA
表示,在臨床試驗期間、從現實世界的病例和醫學文獻中都觀察到mRNA疫苗施打後,有出血量增加和/或經期時間增長的現象,並影響生活質量。
它補充說,這些通報的病例發生在施打mRNA疫苗的第一、第二或加強劑量之後。大多是非嚴重和暫時的。
EMA現在得出的結論是,至少有一種「合理的可能性」,即月經過多與這些疫苗有因果關係。
Moderna
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已經注意到有關其疫苗與痛經或與亂經的報導。但是,他們尚未確定與
Moderna COVID-19 疫苗的因果關係。
輝瑞和 BNT 沒有立即發表評論。
EMA
還表示,並沒有證據顯示這些人所經歷的月經失調對生殖和生育能力有任何影響。
EMA 緊急工作組進行的一項審查指出,mRNA
疫苗不會對孕婦或其嬰兒造成妊娠併發症,並且它們在降低孕婦住院和死亡風險方面與非孕婦一樣有效。
該機構重申,總體而言,根據整體數據持續顯示,這些疫苗的益處遠大於風險。
月經失調發生的原因可能有多種,包括潛在的醫療狀況以及壓力和疲勞。而衛生當局特別強調,在感染
COVID-19 後也發生了這樣的病例。
編譯來源:REUTERS (2022.10.29)
延伸閱讀:COVID疫苗會影響女性的月經和生育力嗎?(2022.10.03)
mRNA 疫苗不會使月事中斷
(2022.06.20)
+ read more
2022.10.28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顯示,在晚年降低血壓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
The George
Institute的「全球腦健康倡議」計畫失智症項目負責人
Ruth Peters
博士說,在失智症治療缺乏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將是向前邁出的可喜一步。
她說:「鑑於人口老齡化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巨大成本,即使是減少的很小也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全球影響。」
「我們的研究顯示,使用現成的治療方法來降低血壓是目前我們應對這種潛在疾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失智症正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目前影響全球約
5000 萬人。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
—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目前估計每人每年需要花費的費用為
20 至 40,000 美元。
Peters
博士解釋說,雖然許多試驗都著眼於降低血壓對健康的益處,但涵蓋失智癥結的試驗並不多,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更少
。因此,此研究被認為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由於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的顯著影響,大多數失智症的試驗都提前終止,因為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失智症的跡象更早發生。」她說。
研究如何做
這項試驗共納入來自 20 個國家的 28,008 名平均年齡為
69
歲且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在這些研究中,追蹤時間約超過四年。
為了更密切地檢查血壓與失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五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這些試驗使用了不同的降血壓治療方法,並追踪患者直至患上失智症。
Peters
博士說,「我們發現在這個老年族群中,降低失智機率的治療與血壓持續降低有顯著關聯。」「我們的結果顯示,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血壓降低與失智風險降低之間存在廣泛的線性關係。」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公共衛生措施,以減緩失智症的進展,並為治療提供訊息。
Peters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高級別的現有證據,顯示多年來的降血壓治療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害的證據。」
她補充說:「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對於已經控制良好或在已經開始治療的人來說,進一步降低血壓是否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長期風險。」
The George Institute全球腦健康項目主任 Craig Anderson
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可以可靠地估計預防性處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如何最好地將它們應用於不同人群。
該研究刊登於《歐洲心臟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25)
+ read more
2022.10.25
死產基因可能由男性親屬遺傳
死產對父母來說是令人心碎的悲劇。一直以來,我們都繞者女人身體狀況或懷孕過程找答案。但究竟是什麼增加了死產的風險仍然難以捉摸。
孕婦的某些健康狀況可能是一個因素,但日前,新的研究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死產風險似乎是通過雙方家庭的_男性_成員遺傳的!
研究合著者、University of Utah的婦產科醫師Dr. Jessica
Page說,「死產是那些非常悲慘和改變生命的問題之一,當你對它發生的原因沒有一個好的答案時,尤其令人沮喪。」
瞭解這些原因可能使我們有機會改變我們對人們進行風險分類的方式,並通過預防降低他們的風險。
從未見過的趨勢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 1978 年至 2019
年間發生在猶他州的 9,404 例死產和 18,808
例活產。這些病例記錄在猶他州人口資料庫中,包含了與健康、出生和死亡記錄相關的家譜資訊。
研究人員發現,390
個家庭的多代死產數量過多,這顯示死產可能存在遺傳原因。
然後,研究小組比較了受影響家庭嬰兒的一等、二等和三等親屬與未受影響家庭的相同親屬的死產發生率。根據這項研究,他們的分析顯示,男性親屬會增加死產風險,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趨勢。
研究的主要作者 Tsegaselassie Workalemahu
說,「我們能夠評估胎兒死亡以及母系和父系譜系的多代趨勢,以提高我們的能力偵來測家族累積死產。」
「過去,由於缺乏數據,沒有多少研究可以分析死產的遺傳風險,現在,猶他州人口資料庫讓我們能進行比過去更仔細地評估。」
接下來找出增加死產風險的特定基因是重要的下一步。有朝一日可能會促成更好的診斷和預防。Workalemahu
說,了解家庭模式可能有助於遺傳諮詢師向家庭提供有關其風險的建議。
台灣死產的現況
台灣死產率千分之九,比中國及越南等低,但比美國及日本等高出近一倍。
產婦高齡、高血壓、先兆子癇、糖尿病及羊水異常等是死產的風險因子。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死產病例無法解釋。
此研究限制包括缺乏多樣性,因為數據庫人口主要是北歐血統。
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BJOG雜誌上。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10.19)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