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2024.12.25
自閉症的風險從何而來?
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以下簡稱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其特徵是社交互動和溝通受損,以及行為、興趣和活動模式的受限和重複。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第2季身心障礙者人數統計資料,台灣自閉症人數共21,594人,其中男性18,478人佔85.6%,女性3,116人佔14.4%。   先前曾有傳言施打疫苗會導致自閉症,已被證實為錯誤資訊。那麼自閉症的風險究竟從何而來?近日有兩項研究或可探知一二。   男性自閉症較多與Y染色體有關? 日前一項發表在《自然通訊》的研究發現,自閉症風險增加似乎與Y染色體有關,這為男性自閉症盛行率較高提供了新的解釋。   自閉症在男性的盛行率幾乎是女性的四倍,在台灣男性更是女性的近6倍,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尚不清楚。   研究人員試圖透過檢查X或Y染色體數量異常(一種稱為「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的遺傳疾病)患者的自閉症診斷,來確定染色體對自閉症風險的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了177,416名患者的遺傳和自閉症診斷數據。他們發現,擁有額外X染色體的個體,自閉症風險沒有變化,但擁有額外Y染色體的個體,患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是其兩倍。這表明Y染色體具有相關的危險因子,而不是X染色體存在相關的保護因子。   這項分析也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即X或Y染色體的缺失(稱為透納氏症候群)與自閉症風險的大幅增加有關。但仍需進一步研究確定與性染色體非整倍性相關的自閉症危險因子,是否可以解釋自閉症盛行率的性別差異。   媽媽肥胖會使小孩自閉症風險增加? 南澳大利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患有肥胖症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患神經精神和行為疾病的風險增加,包括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該研究對42個流行病學領域、超過360萬對母子/女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統合性分析。研究發現,懷孕期間肥胖使兒童罹患ADHD的風險增加32%、自閉症的風險增加一倍,品行障礙的風險也增加了16%。   研究還發現,母親孕前肥胖或超重與ADHD、自閉症、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外顯症狀和同儕關係問題的風險增加30%。   長期以來,母親肥胖與多種不良妊娠結果有關,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死產,巨嬰或高出生體重等。該研究結果強調了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採取針對母親體重管理進行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這項研究為了解母親體重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長期影響提供了新的見解,可能有助於減輕兒童神經精神和行為障礙的一些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0.17)、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0.15)、EurekAlert!(2024.09.23)、Psychiatry Research(2024.08.15)    
+ read more
體重反彈竟是脂肪細胞「記憶」作祟!
2024.12.24
體重反彈竟是脂肪細胞「記憶」作祟!
對於減重者來說,這是一個長久的問題—好不容易減掉幾公斤,然後很快又長回來。   根據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80%到85%體重大幅減輕的人隨後又會復胖。有時,這是因為人們又恢復了舊習慣,但有時,似乎又沒有原因。   這個謎團促使瑞士研究人員研究基因。研究發現,脂肪組織會保留肥胖的「記憶」,即使在我們瘦下來之後,這種記憶仍然存在,這可能會讓體重回升。   解答減重「溜溜球」效應 科學家蒐集了18名體重健康者與20名肥胖者在減重手術前後,其身體脂肪組織的細胞進行分析。   他們發現,即使在體重大幅減輕後,脂肪組織的細胞內,控制能量的RNA序列(基因表現的序列)和減重前(肥胖時)的是一樣的,並沒有回到變胖前的RNA序列。也就是說,細胞保留了肥胖時的「記憶」。   研究作者Ferdinand Von Meyenn教授解釋說,發生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細胞已經習慣了肥胖身體所必需的處理食物和儲存脂肪的模式。這些變化抑制了新陳代謝,使減重變得更加困難,可能會導致減重後體重反彈。   因此,如果一開始就能避免肥胖,那麼細胞就不會被訓練成那個狀態,也永遠不會出現體重反彈的問題。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表示,減輕體重以改善代謝健康和相關併發症是治療肥胖的首要目標。   然而,保持減輕後體重是相當大的挑戰,特別是當身體似乎保留著......抗拒體重變化的記憶時。這些記憶,導致了減重時常見的「溜溜球」效應。   他們補充說,儘管研究重點是肥胖,但類似的細胞「記憶」也可能在其他情況下發揮作用,例如酒精或尼古丁成癮。   即使發生溜溜球效應 仍可以促進整體健康 先前的一項研究發現,即使減重後發生溜溜球效應仍然可以促進整體健康。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科學家發現,那些長期努力維持目標體重的人仍然比減肥前更健康,即使體重增加了一些。   對超過50,000名肥胖者的研究顯示,那些在減重後復胖的人,與體重減輕之前相比,血壓和膽固醇仍然較低。   研究結果讓我們相信,任何形式的減重都是有益的—即使只有一點點。   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1.18)、Daily Mail(2024.11.19)、JOURNAL NATURE(2024.11.18)    
+ read more
器官移植可能也移植了記憶和個性?
2024.12.23
器官移植可能也移植了記憶和個性?
韓劇《夏日香氣》、《愛是點點滴滴》述說女、男主角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後來愛上了移植者的男友或前妻。究竟這些故事就是一場戲?還是真實的世界?   研究者想要瞭解:器官受贈者是否也接受了捐贈者的記憶?   今年初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研究人員提到一個案例:一名九歲男孩接受了一名三歲女孩的心臟,這名女孩是在家裡的游泳池中溺斃。男孩並不知道捐贈者的死亡原因,但他的母親表示,男孩變得「非常害怕水」。   另一個案例中,一名大學教授接受了被槍擊面部而殉職的警官心臟後,開始在眼前看到「一道閃光」。他表示:「我的臉感覺非常、非常熱,像在燃燒一樣。」   之前,已有諸多此類的先例。在2002年的一項案例研究中,醫生詳細記錄了一名女性承襲了捐贈者飲食偏好的案例。一名注重健康的舞者和編舞家,出院後,突然無法克制地想去肯德基餐廳點雞塊,這是她從沒吃過的食物。有趣的是,當年那名年輕捐贈者被殺時,他的外套口袋裡發現了還來不及吃的肯德基雞塊。   另一位29歲的女性接受了一名19歲素食者的心臟後,突然對肉類產生了厭惡感。   還有一名接受女同志藝術家心臟的男同志受贈者,變得更容易被女性吸引。而一名接受異性戀女性心臟的女同志則表示,移植後開始被男性吸引,並開始懷疑自己的性傾向。   為什麼會這樣? 記憶改變的現象最常見於心臟移植接受者,但接受腎臟、肺部,甚至臉部移植的患者也注意到自己的飲食偏好、音樂品味的改變,甚至性向也發生變化。   2024年評論文章中的研究人員寫道:「新的證據顯示,心臟移植可能將捐贈者的個性特徵和記憶轉移到受贈者身上,這挑戰了傳統對記憶和身份的看法。此外,心臟的神經網絡以及與大腦的雙向交流,使得心臟和大腦之間存在記憶和個性方面的連結。」   研究團隊提出,這可能是因為心臟擁有與大腦相似的神經元和細胞,因此兩者擁有密切的聯繫,發生細胞記憶的轉移,這代表單一細胞可能具備形成記憶的能力。此外,器官移植可能導致控制特徵的基因發生變化,並以不同表現形式展現出來。然而,目前這一項機制尚未明瞭。   許多專家認為這些案例過於巧合,這些變化可能是患者在經歷重大手術和瀕死心臟疾病後的心理反應,或是器官移植受贈者需服用的免疫抑制藥物可能會增加食慾,進而改變他們對食物的偏好。   研究團隊提醒,關於心臟移植與記憶之間的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需要進一步的跨學科研究,以瞭解記憶轉移、神經可塑性和器官整合的複雜性,深入理解器官移植並更廣泛的探究神經科學。       編譯來源:DailyMail(2024.12.12)、NIH(2024.04.30)    
+ read more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2024.12.20
性別歧視是女性記憶力下降的危險因子
Columbia University Vagelos College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出生在性別歧視最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美國性別歧視最嚴重的州的女性在晚年記憶力衰退得更快,其認知老化之間的差異相當於九年。   越來越多調查結構性性別歧視與健康之間關聯,這項研究是其中之一。結構性性別歧視與結構性種族主義一樣,不是指個人層面的事件,而是指源自社會政策和社會規範的資源和權力不平等。仇恨犯罪或誹謗是種族主義或性別歧視的個人歧視行為;不公平的貸款政策和在政府中的代表性不足是結構性的歧視。先前的研究發現,成年後遭受更大的結構性性別歧視,與「死亡率升高」、「慢性病風險增加」以及「女性難以取得或負擔得起醫療保健」有關。   這項首次研究「結構性性別歧視和認知健康」的新研究發現,在美國,與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少的州的女性相比,出生在結構性性別歧視較嚴重的州的65歲以上女性記憶力下降速度更快。   研究也發現,結構性性別歧視與記憶力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在黑人女性中最高。對於黑人的女性來說,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的交叉影響可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壓迫形式,這種壓迫對認知健康的影響比單純的性別歧視或種族主義更為顯著。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 目前,關於為什麼阿茲海默症對女性的影響比男性更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與性別相關的生物差異上,例如荷爾蒙和基因。這項新研究表明,最重要且未被充分認識的風險因素之一可能是系統性性別歧視。   結構性性別歧視如何導致記憶力下降尚不清楚。   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所知道的是,結構性不平等透過為增進健康的機會和資源設置障礙,從而影響個人的健康結果,……最終,這些接觸會造成慢性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大腦健康、認知障礙的發生,並最終導致失智。」   研究負責人Justina Avila-Rieger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可能是減輕女性阿茲海默症負擔的有效方法,」、「阿茲海默症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特別是在佔該病患者的三分之二的女性中。我們必須更好地了解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以及對此可以採取的措施。   該研究題為「美國黑人和白人女性和男性的早年結構性性別歧視和晚年記憶軌跡」,於12月18日在線發表於《阿茲海默症與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協會雜誌》上。研究對象為華盛頓高地-因伍德哥倫比亞老化計畫和健康與退休研究中21,000人的結構性性別歧視程度與記憶表現之間的關係。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4.12.18)、NIH(2024.12.18)      
+ read more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會假裝性高潮?
2024.12.17
為什麼女人比男人更會假裝性高潮?
許多男性以可以讓女人有性高潮而沾沾自喜。如果你看過1989經典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你就會知道性高潮是可以假裝而騙過男人的。   日前一項針對500多名18-80歲跨國人群進行的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近一半人假裝過性高潮,其中的女性64%,男性34%。它最常發生在關係持續時間較短的伴侶中。   另,有18%的女人及19%的男人表示不再假裝性高潮,理由是自身探索達到性高潮的方法或是因為被抓包。   為什麼女人比較會假裝性高潮? 性高潮的反應很多樣態:肢體的扭動、聲音的嘶吶、呼吸的急促或言語直接的表達。這些在男女可能都會有。然而伴隨的生理現象,在女性比較難感覺到,但在男性有明確的「射精」,因此,假裝性高潮在男性難度高,這可能是男性假性高潮較少的原因。   然而,女性為何要假裝性高潮呢?   在追求性別平等的社會,性關係一直是遲滯不進的,互動的期待還是以男性的需為中心。女性假高潮的原因常常是顧慮到伴侶─保護男性的自尊、不想傷害伴侶感受─不想讓男性覺得自己不行,或無法滿足女人。當然有些時候是自己累了,不想再繼續,想快一點結束。   坦誠溝通很重要 一位女性告訴我,她結婚三年從未有過性高潮。為了快快結束這種無法感受歡愉的性交,她都會假裝影片中性高潮的樣子,讓先生以為他已經滿足了她。   很多女性有這樣的經驗:在睡夢中被搖醒做愛,很睏很難配合,只好假裝有性高潮,草草結束。   像這樣的性關係長久下來,對於女性不僅是困擾,更會造成傷害。但她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的確,這是一個很難啟口的問題,特別是隱忍已久的情況。但是,如果不把它攤開,情況只會繼續無解或惡化,也可能也會影響兩人之間的感情。所以,坦承的溝通是唯一的解藥,至於如何溝通,那就要看個人的情形而定,必要時,應尋求專家的協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2.09)、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2024.10.14)      
+ read more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2024.12.16
香氛蠟燭危害健康甚於香煙
燃燒一個香氛蠟燭,讓房間充滿薑餅、肉桂和松樹的味道,引你進入聖誕節的氣氛,但可能對你的健康有害。   一個研究發現:點燃著的蠟燭,對室內空氣品質有很重要的影響,對肺部可能比吸二手煙更糟。   因為蠟燭燃燒時,化學物質和懸浮微粒會形成一個複雜組合,包含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如香氛蠟燭和線香的產品會製造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起吸進這些物資會引起咳嗽、打噴嚏和刺激眼睛,加重氣喘症狀。   點燃蠟燭引起細微粒子的濃度,可增加到世衛組織所設定限制的15倍,吸入時會造成肺部損傷。長期室內的污染會增加心臟病、肺癌和慢性氣管炎的風險。   研究人員警告即使選擇天然成份的蠟燭,也可能無法避免有害的影響。有些天然化學物質散發時,和房間空氣中的臭氧反應,製造潛在有毒的副產品。   研究進行 研究團隊測量愛爾蘭Galway 14個家庭的空氣品質。   在每間屋子中,研究人員測量五種汚染物的濃度,包括二氧化碳和污染微粒小於2.5微米(PM2.5),PM2.5微粒被認為是導致肺部發炎、激活休眠的有害細胞、引發癌症的基因突變。。也測量兩個房間的溫度和濕度。   PM2.5可由車子引擎、木頭燃燒和抽煙散發出來,是空氣中肉眼看不見的灰煙粒子,可以進入血液和穿透深入肺部。   科學家在每個房間中放置測量汚染的儀器。參與者被要求記錄一般家中的活動,他們的取暖和通風的方法,如什麼時候煮飯、開窗戶、燃燒蠟燭和清潔。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如燃燒蠟燭、抽煙和堵塞牆上的通風口,危害了室內的空氣品質,增加PM2.5和二氧化碳;如果香煙和同等重量的線香點燃時,線香所製造的懸浮微粒4倍於香煙。   在無煙家庭裹,一根蠟燭可以是主要污染源,使特別微細的粒子進入空氣,而閃爍的火焰製造較大的粒子,增加黑碳的散發。   在小浴室或卧房中燃燒香氛蠟燭,使住戶暴露於更高濃度的污染物。   事實上,香氛蠟燭對我們的健康更不好,可能比無香味的,製造更多微細粒子。   但據Mishra和Coggins醫師所述,你在家中燃燒香氛蠟燭時,幾乎不可能知道它釋放出那些化學物質,而包裝上也只公開10%的成分。因為美國和歐盟的香氛蠟燭製造商沒有義務公開他們產品中所有的材質。   根據2020年在期刊《自然》所發表的研究,短期內暴露在這些污染物已被發現減少認知功能,而長期慢性暴露於線香的煙霧中,也被連結至認知功能的衰退。   研究發表在《室內環境》期刊。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24.12.05)、Indoor Environments(2024.1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