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情慾
性/情慾
安全性行為
避孕
性傳染病
其他性與情慾
生育健康
月經
懷孕/生產
嬰兒哺育
不孕/人工生殖
流產/人工流產
更年期
其他生育健康
慢性疾病
肥胖
心血管疾病
骨質疏鬆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失智症
其他慢性疾病
癌症
乳癌
子宮頸癌/HPV疫苗
卵巢癌
肺癌
其他癌症
心理健康
憂鬱症
情感關係
性別氣質/認同
其他心理健康
瘦身美容
身體意象
醫學美容
瘦身
美容
其他瘦身美容
生活飲食
運動
飲食
其他生活飲食
LGBT+
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用藥安全
醫病關係/倫理
健康政策
妨害性自主
武漢肺炎
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03.08
糖尿病是五種類型,而不是兩種
如果糖尿病的病情分為五種類型,而不僅僅是兩種,那麼糖尿病患者可以從更好的治療中受益!
由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的Leif
Groop教授和赫爾辛基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領導的研究指出,糖尿病不應該被歸類為兩種類型,應該可明確地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排除懷孕期間發生的妊娠性糖尿病,糖尿病有兩種主要類型:
第1型糖尿病是胰臟產生胰島素的β細胞
(調節血糖水平的激素)被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和破壞。
第2型糖尿病是當人體細胞無法對胰島素反應,或β細胞不能產生足夠量的激素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約佔所有病例的90-95%。
在這兩種情況下,血糖水平可能會變得過高 -
這種情況稱為高血糖症。除非得到控制,否則會導致許多併發症,包括腎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經損傷。
糖尿病的異質性
糖尿病的診斷通常是使用血漿葡萄糖(FPG)測試或A1C測試。FPG測試在空腹時的一個時間點評估一個人的血糖水平,而A1C測試測量前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在確定一個人患有哪種類型的糖尿病時,醫療人員可能會在血液中尋找糖尿病相關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這些是由免疫系統產生的可以攻擊自己細胞的蛋白質。
這種自身抗體的存在是1型糖尿病的指標。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些自身抗體,他們會被認為患有2型糖尿病。
但是,正如Groop教授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樣,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糖尿病具有很高的異質性,但糖尿病的分類指南還沒有更新20年。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Rob
Sladek博士表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失調類群,他們的共同點是高血糖。這意味著原則上都可以透過測量血液中單一成分來診斷。」
「然而,血糖升高可能是由許多遺傳因素和後天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會降低胰島素的循環濃度或降低其有效性,導致疾病的臨床表現和進展的異質性。」
Groop教授和他的團隊說,基於糖尿病的異質性對糖尿病進行「精細分類」,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精確地預測病人最有可能發生的併發症而能夠給予個人化的醫療處置。
糖尿病的五大「類型」
研究人員分析四個統合研究的數據,其中包括來自瑞典和芬蘭的總共14,775名成人,他們都是最近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的人。
作為分析的一部分,科學家測量了病人糖尿病六個不同特徵:體重指數(BMI); 糖尿病診斷年齡; 血紅蛋白A1C(衡量長期血糖控制的指標); β細胞功能; 胰島素抗性; 和糖尿病相關自身抗體的存在。
除了對參與者進行遺傳分析之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他們的疾病進展,併發症和治療。
該研究揭示了五種不同形式的糖尿病,其中三種是嚴重的,兩種是輕度的。該團隊將這些分類如下:
*
類型1: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目前稱為第1型糖尿病),其特徵在於胰島素缺乏症和自身抗體的存在。佔受試者的6-15%。
*
*
類型2:嚴重的缺乏胰島素的糖尿病,特點是年齡較小,胰島素缺乏和代謝控制不良,但沒有自身抗體。佔受試者的9-20%。
*
*
類型3:嚴重的胰島素抗性糖尿病,其特徵在於嚴重的胰島素抗性和顯著更高的腎病風險。佔受試者的11-17%。
*
*
類型4:輕度肥胖相關糖尿病,肥胖個體中最常見。佔受試者的18-23%。
*
*
類型5:輕度年齡相關糖尿病,在老年人中最常見。這是最常見的形式,佔受試者的39-47%。
研究人員指出,這五種類型中的每一種“也具有遺傳上的不同”,這意味著在這五個類群中沒有共同的基因突變。
邁向精準醫學的一步
當研究人員評估五組中成人接受的治療時,他們注意到有些人被不恰當地治療。
例如,只有42%的第1類患者和29%的第2類患者從疾病發作時就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
這表明了目前的糖尿病未能針對該疾病的潛在特徵做分類。
因此,GROOP教授及其同事提出糖尿病應分為五種不同的類型。
雖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來完善這五個類群-
例如通過使用生物標誌物和遺傳風險評分,該團隊認為這項研究是針對糖尿病量身定做治療的一大進步。
Groop教授總結說:
「這項研究使我們朝著更有臨床意義的診斷方向發展,並代表了向糖尿病精確醫學邁出的重要一步。」
編譯來源:
Medical News Toda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Novel subgroups of adult-onset
diabe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s: a data-driven cluster
analysis of six variables (March 01 2018)
+ read more

2018.03.07
上班坐太久易生病,那站著工作呢?
過去有研究顯示,坐著的時間與內臟、器官周圍的脂肪形成有關,而這類脂肪易促成罹患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此外,2016年也另有研究指出,每天坐著達三個小時是造成54個國家43,000多人死亡的原因。綜觀以上,許多上班族一天平均坐著高達12個小時是令人非常擔心的。因此,為了抵抗「長坐疾病」,推廣「站立式辦公桌」』看起來是非常合理的,也確實風靡一時,部分研究甚至發現還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然而,近日一項研究卻質疑這些結論,直指辦公時站著可能沒有那麼適合。此項由澳洲Curtin
University發佈的最新研究顯示,長期站著其實對人體也是不利的。Curtin
University的研究者觀察20位成人在辦公時站立2小時期間,身體舒適度與認知功能的數據,發現雖然在這段時間內,受試者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顯著提升,其精神反應時間卻縮短了;此外,該實驗的其他後續測試也顯示,受試者回報身體各部位的不適感增加了47%,普遍集中在下肢與下背,甚至有人下肢出現腫脹。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應該更審慎評估「長時間站立」的合適性。然而,長時間坐著對身體的危害確實是經過更多驗證的。畢竟該實驗只使用了20位受試者,缺乏更廣泛的證明。但先前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的研究,對7,000多名辦公室工作人員進行的為期12年的研究,結果竟顯示,站立工作的人患心臟病的及率是坐著的人的兩倍。
面對各種互相悖離的實驗結果,Nottingham University
的物理治療專家Alan
Taylor認為,「站立式辦公桌」的風行主要是肇因於商業推廣,而不是科學證據,所幸現在相關研究都已經在進行中,能夠幫助大眾釐清該如何取捨與平衡。Taylor
也建議上班族不應過度仰賴「站立式辦公桌」,而應該在工作空檔多走幾步路!
資料來源:Chicago Tribune(2018.02.27)、Medical News
Today(2018.02.28)、Journal Ergonomics
+ read more
/20160606153221_drugs-9.jpg)
2018.03.06
你知道止痛藥的風險嗎?
在台灣,疼痛或發燒時常服用普拿疼(diclofenac)、三支雨傘標止痛劑(ibuprofen)、每非那膠囊(mefenamic
acid)或禮痛保膠囊(celecoxib)等非類固醇藥物。過去已有研究發現非類固醇止痛藥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有關,但很少研究能夠指出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所增加的確切風險。最近一份來自台灣的研究,指出這些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確切風險。
此項研究分析近56,000名成人高血壓患者的數據,評估每種常用止痛藥引發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包括中風、心臟病、心絞痛和短暫腦缺血(TIA)。
結果發現,服用「布洛芬(ibuprofen)」的成人,330名中有一人會在四周內發生心臟病或中風,而「塞來昔布(celecoxib)」則是105名成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後者的風險高於前者三倍。風險最小的是「甲芬那酸(mefenamic
acid)」,每394人中有一人可能發生心臟病或中風;還有「雙氯芬酸(diclofenac)」,每245名成人中有一人發生心臟病或中風;最後是「萘普生(naproxen)」,每214位成人中多達一人可能會發生心臟病或中風。
研究者東雅惠博士指出,止痛藥之間沒有顯著的風險差異,只有在比較「塞來昔布」和「甲芬那酸」時才看到風險顯著增加。此外,研究作者張家勳博士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讓我們更了解這五種非類固醇止痛藥對高血壓患者的安全性,只要短期服用低至中劑量,這些止痛藥的安全性都差不多。
一些心臟疾病專家呼籲對非類固醇止痛藥進行更嚴格的控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Gunnar
Gislason教授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布洛芬的人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增加了31%。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18.02.23、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 read more
/20170504093119_DRUGS.jpg)
2018.03.05
你該知道的「約會強暴藥物」
媒體上常看到「撿屍」事件。大部分撿屍的加害者為受害者所認識,有時就是借助強暴藥物進行侵犯。什麼是強暴藥物?任何會改變人的意識,導致做出自衛行為或周全決定的能力變難或變弱的藥物,都可能是約會強暴藥物,
約會強暴藥物的作用
* 會讓受害者變得順從,較無法拒絕。
* 讓受害者便虛弱,所以他/她們無法抵抗或反擊。
* 使受害者變得完全或部分無意識。
*
使受害者的體內抑制作用變弱,導致他/她們合意發生原本他/她們可能會拒絕的性行為。
約會強暴藥物的種類
任何會改變受害者心智狀態的藥物,包括一些處方藥物、街頭毒品如海洛因、受歡迎的毒品如大麻,都可以是約會強暴使用的藥物,如:
*
酒精:是最常見也最容易取得的約會強暴藥物,約有半數的熟人強暴發生都與加害人或被害人喝酒,或是兩者同時都喝有關,在大學校園尤其最常見。酒精會使人體的抑制作用下降,使受害者對周遭環境的察覺能力降低,或是受害者常常自己喝了,同時,酒精也常會刺激加害者出現攻擊行為,提高他們傷害他人的意願。
*
BZD類安眠藥(BENZODIAZEPINES):是抗憂鬱藥物的一類,會使人想睡,這類藥物包括Xanax(anlprazolam)、Klonopin(clonazepam)等,都被用來當作約會強暴藥物。最常見的是Rohypnol(flunitrazepam,俗稱FM2),會使受害者感覺非常放鬆、肌肉虛弱,可能導致失去肌肉控制,有些會失去意識或覺得暈眩與迷惑,藥效消失後,有些受害者會忘記曾經發生的事。Rohypnol有藥丸狀,也可被溶解於液體,如:酒精飲料。
* 氯胺酮(Ketamine):
氯胺酮是一種會快速造成放鬆感的麻醉劑,讓受害者可能失去意識或變得迷惑及順從,也可能不記得不記得發生過什麼。氯胺酮是作用非常迅速,快到受害者可能沒有時間去知覺自己被下藥,如果是服用高劑量,會造成可能是致命性的呼吸困難。氯胺酮是白色粉末狀,可能會改變飲料的味道,因此加害者有時將它添加在重口味的酒精飲料內,讓人無法察覺它的存在。
*
迷姦水、G毒(GHB):GHB是種在體內自然出現的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形式,該化學物質會幫助神經放送及接收訊號。GHB會降低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活性,讓服藥者覺得迷糊、嗜睡、及可能迷惑,低劑量服用會造成噁心嘔吐,較高劑量服用會失去意識、心臟病突發、視力不清楚、以及無法記得發生的事。GHB易服用過量且常常會被人在家私自製藥,因此受害者常在被下藥服用後感覺特別不舒服,甚至喪命。GHB是無色無味的液體,所以受害者可能會不知道自己被下藥。
*
其他約會強暴藥物:任何可以改變受害者意識的藥都可以被拿來在約會強暴時使用,在某些狀況受害者甚至是自己願意服藥的,舉例來說,使用海洛因藥物的受害者可能喝得太醉了,而不知道加害者意圖想強暴他/她。所以使用藥物必須要避開某些熟識的人、或非常可能發生約會強暴的場合時機。
辨識約會強暴藥物的症狀
如果一個人剛剛從別人手上接受飲料,即使是朋友給的,或是飲料沒有人幫忙看管,這些狀況都需要注意有可能被下藥。一些需要注意的徵狀包括:
* 即使沒喝任何飲料還是覺得酒醉。
* 感覺迷惑或沒有方向感。
* 失去意識。
* 不記得你如何到達某個地方。
* 在喝酒後不記得任何事。
*
醒來後覺得迷惑、宿醉或無法想起前一晚發生的事。
* 陰部或尿道疼痛,且難以記得發生了什麼。
* 衣物被撕裂。
是約會強暴藥物還是喝得太醉了?
特別是在喝了太多酒之後,約會強暴藥物和酒精的作用之間會難以區分。一般常很多酒的人,應該瞭解自己通常在酒後及酒醉時正常的反應為何,如果在酒後出現難以解釋的改變,像是喝酒後比一般狀況要醉得更嚴重,那就有可能是被摻加了約會強暴藥,最能確定的方式就是前往醫院檢驗。
你被下藥了該做什麼?
在藥物進入體內後,很可能意識很快會喪失,所以這時候不要浪費時間去找誰是加害者,或是去比對自己的症狀是否符合哪一種約會強暴藥物,相反地,應該馬上找到信任的朋友通知他你懷疑自己被下藥,然後趕快報警,並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可能是回家或到公共場所,將一切告訴朋友。
接著,去尋求緊急醫療照護,約會強暴藥物一般在數小時之後藥效就會消失,所以在抵達醫院急診室或報警後,要告訴醫護人員或調度人員自己被下藥了,請求立即做檢驗。當懷疑自己可能是遭受下藥性侵的受害時,醫院會檢查是否有遭性侵的徵狀,為了保存證據,在完成檢驗前受害者要避免沖澡或淋浴。若逮捕到加害者,未來將可當作司法訴訟時的證據。。
保護你自己
避免遭下藥的簡單策略:
* 在陌生人身邊盡量不要喝太多酒。
* 一定都和朋友結伴同行,互相照顧。
* 不要離開你手上的飲料。
* 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飲料。
*
特別是在酒後,不要和陌生人一起離開去其他地方。
必須謹記在心的重點
約會強暴不是受害者的錯,卻有很多受害者會覺得是自己犯錯或感覺丟臉,這使得他們不願求醫或求助,但事實上強暴者才是該負責任的人。當受害者在懷疑自己被下藥或強暴,趕快求助可以保護他們自己,加快逮捕嫌犯的速度,並減輕約會強暴藥物產生的危險作用。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12.25)
+ read more

2018.03.02
西方飲食會永久改變你的免疫力嗎?
根據一項德國Bonn大學發表於Cell的研究,免疫系統碰到西方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反應,就好像它遇到細菌感染時一樣,有發炎的反應。更令人不安的是結果顯示,長期的西方飲食會高度敏感地觸發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進而可能會導致二型糖尿病、動脈硬化以及其他與發炎相關的疾病產生,而且即使未來改變飲食型態也無法弭平這種損害。
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使用的是具有動脈粥狀硬化傾向的老鼠,並以類似速食的高熱量、高脂肪飲食餵養,結果顯示,僅僅一個月,老鼠身體便出現被細菌感染般的強烈反應,研究人員Anette
Christ說:『不健康的飲食造成老鼠血液中部分免疫細胞數量意外增長,尤其是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科學家們於是進一步將不健康的老鼠與正常穀物餵養的老鼠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西方飲食觸發了部分基因,使先天性免疫系統的增生與敏感性提升。
隨後,研究發現當接受速食餵養的老鼠恢復攝取正常穀物四周後,急性發炎的反應便停止了,但已經改變的先天免疫系統仍維持活躍,這是因為此系統具有一種記憶的形式,稱為『先天免疫訓練』。這種記憶讓我們的身體在細菌感染病癒後仍處於警報狀態,以便日後細菌再度感染時,能很快地做出反應。研究小組認為免疫系統其中的一個感受器(NLRP3)將西方飲食視為病原體,因此才引發發炎症反應。
教授表示這項研究對現今社會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要教導孩子們認清垃圾食品,尤其是在速食氾濫與普遍缺乏運動時間的現代。
註:
這種由不健康飲食所導致的異常發炎反應,可能會加速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展與惡化,以動脈粥狀硬化為例,沈積在動脈壁上的硬化斑塊由大量脂質和免疫細胞組成,發炎反應會導致斑塊堆積與成長,因為新生的免疫細胞會不斷地累積至病變的血管壁上,累積過多會導致其破裂,使部分血液凝結成血栓,終致腦中風或心臟病。
資料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320616.php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