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人類壽命上限130歲!?
2021.07.16
人類壽命上限130歲!?
人們對人類的極限非常有興趣,不論是登陸月球、能跑多快,甚至是一個人能活多久。   人類究竟能活多久呢?一項最新研究使用統計模式推估此世紀,也就是到了2100年,將有人慶祝130歲生日。   研究人員指出,在最近幾十年,全球超過100歲的人,穩定成長至約50萬。台灣女人健康網亦曾報導,百歲以上人不斷增加。   世界紀錄中最老的人是法國的Jeanne Calment,她在1977年辭世時是122歲。現今世上年紀最大的人是日本118歲的Kane Tanaka,也是女性!   有些專家相信疾病和基本的細胞衰老限制了人類壽限,但也有人相信人類能壽無止盡。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到了2100年,目前的122歲記錄被打破的可能性將近100%。有人能活到124歲的可能性,將近99%;活到127歲的可能性為68%;活到130歲的可能性是13%,但極不可能有人會活到135歲。   研究作者Michael Pearce指出雖然長壽者的數目正在增加,但某個年齡之後,死亡率就會呈現持平,表示110歲和114歲的人同樣有機會多活一年。   研究的共同作者,社會學和統計學教授Adrian Raftery表示,無論年齡多大,在110歲之後,死亡率皆相同。「他們經歷了生命中的各種事情,如疾病。他們死亡的原因似乎和較年輕的人們不同。這是生命力很強的一群人。」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7.06)、Demographic Research(2021.06.30)      
+ read more
病毒突破!完全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染疫
2021.07.14
病毒突破!完全接種疫苗仍有可能染疫
許多人都聽過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遭到感染的案例,但是對於「突破性感染」很陌生。   突破性感染(breakthrough infection)是指一個人在接種完疫苗的推薦劑量、經過抗體產生所需的時間後,仍感染了疫苗要預防的疾病。例如,接種兩劑AZ疫苗或莫德納疫苗兩週以後仍感染武漢肺炎,就是突破性感染。   在雙劑疫苗的第一劑和第二劑之間,或在最後一次接種後兩週內檢測出病毒陽性的人,並非突破性感染。   因為完全接種疫苗的人通常對疾病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突破性病例通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   為什麼接種疫苗後仍會感染? 沒有疫苗可以提供100%保護力,因此突破性病例對COVID-19來說並不新鮮,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在全球都有COVID-19突破性病例的報導,這並不意外。   突破性感染的原因包括: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較弱或無效、隨著時間免疫力下降、病毒的突變等。   而對疫苗的反應受到許多個人因素的影響,包括我們的年齡、性別、藥物、飲食、鍛煉、健康和壓力程度等。   疫苗限制了突破性感染的嚴重程度 美國於今年1月至4月的資料顯示,COVID-19疫苗突破性感染非常低,代表COVID-19疫苗在預防COVID-19方面非常有效,尤其是涉及嚴重疾病時。   7月1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研究表示,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了疫苗但仍感染了COVID-19者的症狀較輕,持續的時間也較短。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過疫苗的人在感染期間的病毒載量也降低了40%。這意味著他們不太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這些研究統計是在DELTA變種出現之前進行的。   疫苗對於DELTA變種的效力 來自英國的初步數據顯示,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接種第一劑輝瑞或AZ疫苗後,感染DELTA變種的可能性少33%;接種第二劑疫苗兩週後,AZ和輝瑞疫苗的保護力分別上升至60%和88%,不論是輕度或重度的COVID-19;在預防DELTA變種住院治療方面,輝瑞和AZ疫苗的有效性分別為96%和92%。   日前,也有研究指出莫德納及JJ疫苗可以有效預防DELTA變種。   以色列經驗 7月初,以色列官員表示,輝瑞疫苗預防武漢肺炎感染、輕症及中症的有效性由94%下降至64%,降了30%;對住院、嚴重疾病和死亡的保護仍然很強大,約為93%。   他們指出突破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6月初以來變種病毒的高度傳播及公共防疫措施的鬆綁。   未來的變種呢? 目前的研究顯示疫苗可有效預防流行變異,但隨著病毒變異,病毒逃逸的機率越來越大,意指病毒更有可能發生突變,變得更適應或更容易躲避抗體。   科學家正在密切監測,以確保當前與未來的疫苗能有效抵抗流行的毒株。   為了幫助對抗COVID-19,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病毒的傳播。這代表要盡可能地接種疫苗、保持社交距離、常洗手洗手,並在出現任何症狀時接受檢測。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2021.07.8)、MED SCAPE(2021.07.07)、REUTERS(2021.07.03)      
+ read more
台灣購買BioNTech疫苗 政治與健康的衝突
2021.07.13
台灣購買BioNTech疫苗 政治與健康的衝突
隨著台積電、鴻海購買BioNTech COVID-19疫苗的談判逐漸成形,德國公司的中國銷售代理提出的合約範本,要求蒐集台灣施打者個資,引起討論。   一位知曉內情的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該條款挑起了敏感話題,因為長期以來北京一直對試圖影響台灣,這樣的要求無疑是一種矮化。知情人士稱:「對方確實提出了這樣的合約範本,讓台灣談判代表和台灣政府感到困惑、困擾,但經過會談後,對方不再堅持,並在短時間內調整。」   路透社無法確定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此版合約範本的原因,該公司未回應路透社的聯繫。   台灣總統府及BioNTech也沒有立即回應有關合約範本的問題。   有爭議的合約範本 路透社拿到的一份合約副本,內容寫道:「復星或其『授權代表』應有權對疫苗接種過程進行監查,包括檢查設施和審查文件。」它還授予復星蒐集數據和採訪疫苗接種者的權利。這更類似於臨床試驗,而不是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   台積電表示,這份範本不是他們簽署的內容,並拒絕進一步評論。   富士康代表劉宥彤否認範本有問題或詳細資料會傳送至中國的說法。她說,其他數據資料,例如接種疫苗後有嚴重反應的患者報告,將受到嚴密保護。後續資訊交換應遵守台灣法規,保護隱私,並用於醫療目的。   這一事件凸顯了政治如何與公共衛生問題糾纏在一起,更具體化了中國和台灣政府之間的拉鋸。   始終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健康問題 因為疫苗到貨速度緩慢,引發民怨,台灣政府上個月授權台積電及鴻海/永齡基金會代表台灣進行談判。本月11日,復星表示已完成協議簽署,將向富士康和台積電提供疫苗。   一直以來,中國努力透過疫苗外交塑造良好形象,因為BioNTech事件破功,尤其是在台灣與BioNTech直接交易於今年1月破局後。   5月底,蔡英文總統譴責中國阻礙台灣與BioNTech的交易。不久後,日本和美國表示將向台灣捐贈數百萬種疫苗,並已陸續到貨。   德國還表示,一直在幫助台灣與BioNTech的談判。   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如果台灣想要BioNTech疫苗,就必須透過上海復星公司。中國官方媒體更大肆宣染台灣疫情的嚴重程度,即使台灣的疫情爆發規模相對較小,並已得到控制。   儘管台灣政府直接從阿斯特捷利康和莫德納購買的疫苗已陸續到貨,但疫苗引發的亂象持續了一段時間。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7.12)      
+ read more
媽媽放心!COVID疫苗不會滲入母乳
2021.07.12
媽媽放心!COVID疫苗不會滲入母乳
正在餵母乳的婦女可能會擔心接種COVID-19疫苗對嬰兒是否安全,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結果應該能讓她們放心。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指出,在7名母乳餵養者接種疫苗後4至48小時內收集的13份母奶樣本中,未檢測出莫德納和輝瑞疫苗的活性成分「mRNA」。   雖然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來完全證實這項結果,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早期證據,即疫苗相關的mRNA不會轉移到嬰兒身上。因此,媽媽們不必在COVID疫苗接種和母乳餵養之間做出選擇。」   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重要的安全問題,因為COVID-19疫苗在試驗階段不包括懷孕或哺乳期婦女,缺乏安全數據。   過去,正在餵母乳的母親曾接種過許多其他疫苗,但沒有證明這些疫苗有害的例子。   舊金山研究團隊指出,如果因為太小無法被檢測的微量mRNA仍進入母乳,這種物質無論如何都會被嬰兒胃腸系統分解。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和母乳餵養醫學會都支持女性在母乳餵養期間接種疫苗。其他主要的醫療組織,包括美國婦產科學院和美國兒科學會,也支持接種疫苗的媽媽餵養母乳。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1.07.06)、JAMA Pediatrics(2021.07.06)      
+ read more
舉世譁然 烏克蘭女兵被迫穿高跟鞋踢踢正步
2021.07.10
舉世譁然 烏克蘭女兵被迫穿高跟鞋踢踢正步
烏克蘭為慶祝獨立30週年,預定於8月24日舉行閱兵儀式。   在日前國防部公開的閱兵練習影像中,烏克蘭女兵穿著高跟鞋踢正步,而不是一般的軍靴,引起公眾憤怒。   照片中甚至可以明顯看到,部分女兵腳上綁著白色繃帶,這可能是因為穿著高跟鞋操練而受傷。   烏克蘭在野黨議員Irina Geraschenko表示,高跟鞋是性別歧視而非平等的象徵。然而,國防部回應表示,高跟鞋是規定制服的一部分。   輿論則認為女兵被性感化,一位評論者寫道,高跟鞋是美容行業強加對女性的嘲弄。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如果高跟鞋是規定制服的一部分,戰鬥時也要穿高跟鞋嗎?閱兵時穿高跟鞋是無視女性的感受,更將女性當成櫥窗裡的商品,完完全全是男性沙文作祟。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2021.07.05)      
+ read more
接種疫苗後沒有副作用 毋須擔心
2021.07.07
接種疫苗後沒有副作用 毋須擔心
接種COVID-19疫苗後,有些人頭痛整天躺在床上、有些人因為發冷徹夜難眠、有些人可能只是手臂酸痛,或者根本沒有感覺!   疫苗的副作用或接種後有無發生副作用,並不是人體會否受病毒侵害的重要指標。新的研究指出,雖然接受mRNA疫苗後出現的各種副作用可能是免疫系統開始運轉的跡象,但未出現此類反應並不意味著疫苗沒有作用。   副作用輕重VS抗體濃度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小組測試了206名醫院員工接種輝瑞(Pfizer)疫苗前後的武漢肺炎病毒抗體,並進行有關疫苗相關反應的追蹤調查。   結果與臨床試驗一樣,手臂疼痛是最常見的症狀:91%的人在第一次接種後出現疼痛、82%的人於第二次接種後有此症狀;接種第一劑後42%的人感覺虛弱、疲倦,62%的人於接種第二劑後有這樣的感受;在身體疼痛方面,28%的人於第一次注射後有感覺,52%的人則於第二次接種後發生。   但疫苗副作用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接種後一個月人體內的抗體濃度之間沒有相關性。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應該讓人們放心,接種mRNA疫苗後沒有副作用並不意味著疫苗沒有如預期地起作用。   沒有副作用症狀不表示無效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病毒學榮譽教授E. Brown表示,人體產生免疫力時會有發炎的現象,確實會發生煩人的症狀,但是,不需要太多。   並且,每個人的免疫反應都不一樣,不是副作用越嚴重就越安全。也就是說,相較於接種疫苗後只有手臂酸痛的人,因為副作用躺在床上一天的人,也不一定更受到疫苗保護。       編譯來源:REUTERS(2021.07.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