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介紹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台灣女人連線、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 聯合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又一痛痛女孩勝訴 家長及婦團籲衛福部不要上訴 2022.11.14   國內首例因HPV疫苗不良反應向衛福部提告的痛痛女孩Bella,2019年一審勝訴,但衛福部持續上訴。上個月,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的訴訟案獲判勝訴。台灣女人連線與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1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衛福部不要再上訴。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台灣女人連線累積接獲30多起HPV疫苗不良反應申訴,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免疫相關疾病。多位痛痛女孩向衛福部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審議小組認定不良反應跟HPV疫苗無關。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對衛福部提起訴訟。   確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的Nichole,案件歷經長達兩年半審理,獲判一審勝訴,衛福部應於近日決定是否上訴。   婦團呼籲 回歸預防接種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是利他的社會性行為。但疫苗接種風險仍有醫學難測的一面,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情況跟疫苗無關,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有病,而且大規模研究也指出疫苗不會增加疾病發生風險。但這次Nichole案勝訴,法院主要的見解是:第一,政府應負舉證的責任說明疾病發生可能的原因;第二,審議小組以大數據法則或流行病學的機率觀點為論斷依據,犯了以群體推論個體的謬誤;第三,科學有其不確定性及侷限,除非有百分之百的「無關」確信,不應輕易否定有「無法確定」的關聯;最後,預防接種有「利他」的社會性,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予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傷害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宗旨。   家長沈痛聲明 應讓資訊透明 也請不要再上訴 痛痛女孩Bella的爸爸表示,這些風濕免疫疾病是不會好的,需要終身吃藥,對小孩及家庭都是沈重的打擊。他相信疫苗是安全的,也不是反對疫苗,但是政府在施打前應該提供資訊,可能會發生重大疾病的副作用應該要揭露,讓家長及孩子有資訊來做決定。訴訟過程中,衛福部光是Bella案就請了三、四位律師,自己是受到台灣女人連線的支持才有辦法打官司。但衛福部與其花納稅錢來打官司,不如想辦法讓這些小朋友回復正常生活,而不是繼續纏訟下去。   Nichole媽媽說,Nichole從小就很健康,接種疫苗後才生病,怎麼能說跟疫苗無關?當初因為沒有想到疫苗傷害的可能,不只延誤就醫,孩子確診後仍接種疫苗,每回思及此,她都心痛、懊悔不已。Nichole媽媽哽咽表示,法院判定勝訴,讓他們得到公道,但也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最想要的是健康、是正常的生活。希望衛福部能看到這些孩子跟家庭的狀況,不要再上訴。   黃淑英理事長強調,原本健康的孩子,接種疫苗後成了痛痛女孩,在沒有答案下,不斷自問「為什麼是我」?長期飽受身心創傷。現在,法院的判決讓孩子及其父母得到了安慰與抒解,衛福部不應再上訴,在痛痛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衛福部疾管署副組長鄭安華回應,會將相關的意見跟建議帶回去討論。      
+ read more
荷爾蒙療法不可用於預防停經後的慢性病
2022.11.11
荷爾蒙療法不可用於預防停經後的慢性病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USPSTF) 在更新其 2017 年的指南中做了建議:沒有症狀的停經者不要將更年期荷爾蒙療法 (MHT)作為慢性病的一級預防;子宮切除術後的停經患者不要使用雌激素作為慢性病的一級預防(D級建議─中等強度)。   更新後的指南與其他幾個醫學會的指南基本一致,包括美國婦產科學學會、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和北美更年期協會。   USPSTF表示他們參考了之前關於如何預防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其他建議代替荷爾蒙療法 (口服或經皮輸藥)。該小組建議,定期篩檢是一種常見的預防策略,包括篩檢乳癌、結直腸癌、骨質疏鬆症、高血壓,以及前驅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不建議用於預防,不是不建議用於治療 更新後的建議僅適用於考慮以荷爾蒙療法預防慢性病的無症狀停經者。   但新的建議並不適用於因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而過早停經、手術後停經或想要控制更年期相關症狀的女性。   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也就是說,荷爾蒙療法還是可以用在必要的治療上,如:卵巢功能不全荷爾蒙缺乏、減緩潮熱。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Alison J. Huang博士等人在隨附的社論中寫道;「儘管 USPSTF 努力明確區分用於預防和症狀處理的更年期荷爾蒙療法,但許多患者和臨床醫生將這兩種不同的適應症混為一談。」   「MHT 的淨危害大於益處的概念,是最初為了解釋 MHT 在常規預防中的局限性,但是,現在已被廣泛用作放棄 MHT 進行對症治療的理由。」   Huang等認為,與其再次確認荷爾蒙療法不應用於預防慢性病,USPSTF 應將重點轉向制定指導方針,確定哪些更年期患者將從這種療法中受益以預防症狀。   Huang等表示,「患者不應再使用荷爾蒙來避免自然停經或衰老的多樣後果,但他們也不應該害怕考慮使用 MHT 治療中年出現令人痛苦的症狀,或者反射性地敦促使用其他藥物療法,實際上,這些療法也可能具有長期的權衡取捨。」   研究結果顯示用於預防弊大於利 該項更新建議是基於對 21 項隨機臨床試驗和 3 項世代研究的系統回顧。根據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的個體與安慰劑相比的研究,5.6 年以上的結腸直腸癌、5.6 年以上的糖尿病和 5 年以上的骨折風險顯著降低。然而,這被其他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所抵消,例如浸潤性乳癌、膽囊疾病、中風、靜脈血栓栓塞 (VTE)、可能的失智和尿失禁。   遵循類似的模式,那些單獨使用雌激素的人在 7 年的隨訪中也發現患糖尿病和骨折的風險顯著降低。但是僅使用雌激素治療的危害也超過了益處,因為患膽囊疾病、中風、靜脈血栓栓塞和尿失禁的風險顯著增加。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11.01)、JAMA (2022.11.01)    
+ read more
更年期如何影響口腔健康
2022.11.08
更年期如何影響口腔健康
談到更年期,人們擔心潮紅、失眠、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問題。但你知道荷爾蒙的變化也會增加你患牙齒和牙齦疾病的風險嗎?   更年期和停經期會導致你的口腔發生一系列變化。這是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會減少口腔中的唾液量。唾液具有保護作用。它可以清潔牙齒並沖洗掉引起蛀牙的細菌,並可以幫助中和口腔中的酸度,因此唾液減少會導致口乾,從而增加蛀牙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較低的雌激素會使您面臨更高的骨質流失風險,而下頜骨質流失可能導致牙齦萎縮,這可能會使您的牙齒暴露在外並增加蛀牙的風險。   除了生理症狀外,更年期還會對情緒、信心和焦慮產生不利的心理影響,這可能會改變飲食習慣和牙科出勤模式,進而對口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壓力可能會導致潛在的磨牙,稱為磨牙症。這可能會在您醒著或睡著時發生,導致多種問題,包括磨損牙齒邊緣、失去琺瑯質和導致敏感。   所以,多喝水是短期內緩解口乾的可靠方法,而咀嚼無糖口香糖可以讓你的嘴產生更多的唾液。並確保在睡覺前刷牙。睡前清潔要特別勤奮,因為唾液水平在晚上自然會下降。為了幫助您保持骨骼強壯,請確保您獲得足量的鈣和維生素 D。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Labs (2022.09.30)      
+ read more
精子冷凍26年 成功產子
2022.11.05
精子冷凍26年 成功產子
上週在英國,一名男嬰誕生,部分的他來自父親26年前保存的精子。目前世界保存最久精子成功誕生嬰兒的紀錄是27年。   男嬰父親Peter Hickles在1996年21歲時罹患罕見癌症,為預防治療過程導致不育,經醫師建議決定冷凍精子。現年47歲Hickles形容孩子的誕生是個「奇蹟」。   英國延長凍精卵保存年限至55年 台灣人工生殖法規定冷凍精、卵與胚胎的保存年限,最多是10年。英國過去也一樣,但今年7月新法上路,延長保存年限至55年。   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教授Allan Pacey表示,55年的時間限制沒有醫學理由。   Pacey說,「法定的55年限制與精子保質期或其他科學原因無關,主要是因為議員們覺得這樣對社會有益。但冷凍精子實際上處於「冬眠」狀態,我不明白為什麼如果法律允許它們不能保存數百年。」   他又指出,公牛精子被保存的時間通常比我們保存人類精子的時間要長得多,沒有出現任何明顯的問題。雖然沒有來自養牛產業以外的長期研究,但使用較老的精子不會對健康造成任何風險。   有更多倫理的議題需要思考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生物倫理學家Lucy Frith博士則表示,法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世代不一致」(generational discrepancies),也就是較晚出生的兄弟姐妹是來自較早保存的精子,中間可能有40年的差距。如果使用的是捐贈精子,當孩子成年後嘗試尋找生理父親時,父親可能已經相當年長或已去世。   牛津大學倫理學教授Julian Savulescu指出,如果想要更普遍地使用較老的精子,就需要有長期的健康研究,包括對生父去世的情感影響以及對整體健康的影響。   如果使用非常古老的精子,例如250年前的精子,這可能會引發倫理問題。因為社會和人們的基因可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正在進行一項試驗,我很支持這些,但你有道德義務─根據結果形成知識並修改實際的操作。」Savulescu教授這樣說。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2.10.28)      
+ read more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2022.11.04
【專題報導】痛痛女孩訴訟案 衛福部還要繼續上訴嗎?
陳書芳/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   「痛痛女孩」,稱呼的是接種HPV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的女孩們。   這些女孩,接種疫苗後不久身體陸續出現不舒服,例如:肌肉無力、關節疼痛腫脹等情形,嚴重時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不斷跌倒、無法正常行走、上下樓梯需要他人背著、穿鐵衣、坐輪椅、臥床等。有些孩子出現嚴重的身心狀況,嘗試自殘、輕生。   台灣女人連線關注HPV疫苗相關議題許久,陸續接獲接種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的申訴,不只青少女,也有成年女性,累計超過30起。其中25位是11至16歲青少女,12位確診了風濕關節相關疾病。   多位痛痛女孩接種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衛福部審議小組認定痛痛女孩的狀況跟HPV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多位家長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正與衛福部訴訟中,目前共有8件訴訟案進行中。   對家長而言,救濟金額從來都不是重點,而是孩子在接種疫苗後開始生病,人生路途丕變,卻沒人可以給他們一個合理的解釋。醫療體系、衛生主管機關一直告訴他們這跟疫苗沒有關係,甚至說孩子本來就有病、或用「心因性」意指是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們實在無法接受。   衛福部持續與受害者訴訟 國內首位站出來呼籲社會關心HPV疫苗不良反應的痛痛女孩Bella,與衛福部的訴訟案自2017年纏訟至今。2019年一審判決勝訴,經衛福部上訴,2020年最高行政法院廢棄原判決,發回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更審,至今未有結果。   同樣在接種疫苗後出現疼痛症狀的Sharon,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原本愛跳舞的她,病情時好時壞,每隔1到3個禮拜得去醫院抽血打針,備受折磨。Sharon對衛福部提起的訴訟於2020年一審敗訴,上訴後仍未有結果;另一位確診「風濕性關節炎」的Mina,於2021年提出訴訟,一審敗訴,目前仍上訴中。   另一位痛痛女孩Nichole,2015年於校內接種二價HPV疫苗,接種第一劑後就有疼痛不適情形,但未聯想與疫苗有關。接種第二劑後疼痛情形加遽,開始就醫,確診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但還是沒有想到可能與疫苗有關,仍接種第三劑。未發病前Nichole喜歡彈琴、練字,發病後無法進行。如今已上大學的她,每兩個星期要打一次針,看不見盡頭。   Nichole的案件經過長達兩年半審理,近日獲判一審勝訴。訴訟代理人方文献律師表示,此案三位法官一定經歷了激烈的討論,才得出這個結果,想必也會承受醫界很大的壓力。   方律師說:「這一案的法官比較站在弱勢的處境,看到科學上的侷限性與不確定性,強調救濟制度從寬認定的精神。但衛福部應該還是會上訴。」   延伸閱讀:痛痛女孩Nichole的心路歷程   疫苗害救濟制度精神:從寬認定 接種疫苗除了預防個人感染疾病,也和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治等公眾面向有關。但疫苗接種有風險,暫且不論人為操作的錯誤,施打於人體所引發的副作用、併發症及傷害,仍有醫學上難測的一面。有些副作用可能引發身體輕微不適,嚴重時卻可能導致死亡。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討論中,相信社會對這個議題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因為疫苗的公共性、社會性,為了不讓受害者獨自承擔風險,多國設計有「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制度」來承擔科學上的侷限及不確定性。這並非孰對孰錯的賠償概念,而是給予為公共福祉特別犧牲之個人的社會救濟。其「從寬認定」的精神是為避免嚴格認定因果關係造成受害者負擔過重,求償無門的困境,正是社會補償法制中社會性思考的特質。   然而,目前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過程,因醫學門檻高,審議判斷結果多由醫事專業主導,傾向醫學上之科學因果認定方式,對預防接種與受害情況之因果關係態度趨於保守,從審議結果及幾次修法方向便可窺知一二。   此次Nichole案的判決,如同判決書所述,補償的要件應著重於防疫與生命、健康保障的社會性目標,而非機率式的大數法則、流行病學的一般性、抽象性因果判斷,或一般醫療訴訟中因果關係的審查方式。這對疫苗不良事件受害者來說,過於嚴苛,且將疫苗可能發生不明原因副作用的風險歸諸給接種疫苗的個別民眾,背離受害救濟制度宗旨。   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 根據目前全球HPV疫苗施打的情形來看,疫苗是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副作用或嚴重不良反應的可能。痛痛女孩們在沒有病史、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接種疫苗後不久出現症狀,確診疾病,時序上無法完全排除與HPV疫苗的關聯性。   回歸救濟審議的精神,呼籲衛福部放棄上訴,別繼續在女孩的傷口上灑鹽。       延伸閱讀 痛痛女孩Sharon的心路歷程 看見痛痛女孩的痛      
+ read more
陰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敏感!
2022.11.02
陰蒂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敏感!
陰蒂是唯一以提供歡愉為唯一目的的人體器官。   經常被引用的關於陰蒂中有超過 8,000 個神經末梢的說法來自於1976 年出版的一本關於母牛研究的書。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對人類的這一說法進行事實核查。     事實上,根據Oregon Health & Science University的 Blair Peters 醫師在北美性醫學協會年會上發表的對陰蒂背神經的組織形態學評估,平均有 10,280 根神經纖維。   研究人員在同意接受陰莖成形術的跨男性患者其個別陰蒂背神經樣本中發現平均數量為 5,140 條神經纖維 (範圍為 4,926 至 5,543 條)。因為陰蒂有兩條背神經,將平均神經纖維數量增加一倍,使數量達到 10,280 (範圍為 9,852 至 11,086)。   Peters說:當你將陰蒂與人體其他更大的結構進行比較時,這尤其令人驚訝。中樞神經貫穿手腕和手部,以具有高密度神經纖維而聞名,只包含大約 18,000 根神經纖維。因此,將手的大小與陰蒂頂端的大小進行比較,您應該可以了解該結構實際上有多密集的神經在支配。   Peters說:「這些信息已經直接告知我在變性手術中應用於優化性感覺的技術,並且應該為未來的工作提供信息」。這些工作與恢復背神經或陰蒂損傷患者的感覺有關。   此外,這項研究也是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或陰唇整形術時損傷陰蒂的基礎。   性研究的性別歧視 雖然對陰莖的醫學研究 (包括其感覺解剖學) 非常廣泛,但長期以來,陰蒂在醫學文獻中一直被忽視,其神經在醫學教科書中也很少出現。量化人類陰蒂中的神經纖維具有一系列實際應用,包括改善陰蒂損傷後的重建、切割生殖器後的恢復以及改善變性手術中的感覺。   St. Lou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的醫學生Rainey Horwitz 指出,有些人擁有完整的研究經費,致力於保持勃起功能,使勃起筆直,他們花費數年時間進行這種非常專業的技術培訓,不僅對陰莖皮膚的神經支配非常熟悉,而且對充滿血液的陰莖神經支配也非常熟悉。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專研可以為陰蒂做到這一點,或者真的覺得有任何緊迫性或需要這樣做。   紐約市 New H Medical 醫學影像主管 Kimberly Lovie 表示,對於身體的許多其他部位,醫師們會進行影像後檢查,看看手術是否有幫助,是否意外造成傷害,以及是否有任何併發症,但,這根本不會針對外陰或陰蒂做的。」   如何知道陰蒂的神經數 研究人員在陰莖成形術之前使用了來自 7 名跨男性患者的陰蒂背神經樣本。為了對神經進行計數,將 5 mm 的樣本切成 1 μm 的薄橫截面,染色,然後使用顯微鏡和成像軟體放大 1,000 倍。研究人員假設兩條背神經的解剖對稱性以獲得它們的總神經計數。彼得斯指出,這項研究沒有考慮無髓神經,因此計數可能更高。   Horwitz 和 Lovie 都沒有說他們在醫學院學習過陰蒂的解剖結構,當患者提出問題時,這一事實讓他們感到困擾。   Horwitz談到這項新研究時說,「意義在於『我們不是母牛』。」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10.27)      
+ read more